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2951500000033

第33章 上善治水———从老子的“善治”思想看执政能力建设(1)

甘肃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曹兆平

老子在《德道经》(帛书本) 第52章“治水” 中由衷地称赞水的美德:

上善治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之所恶, 故几于道矣。居善地, 心善渊,予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蹱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他认为水的品行体现了最好的“善”。这种善等同于“上德”, 具有最为接近“道” 的品质: 纯洁明净、甘居幽下、变化无碍、兼容宽厚、方圆自在、动静应时、生生不息、周流不止、滋润万物、利乐无争……老子赞美水的“善” 的德行, 推崇它“不争” 的品质,描述它“无尤” 的境界, 他在这章以水来比喻执政主体, 以“万物” 和“众” 来比喻执政对象, (这六“善” 加上通俗本的“言善信” 共七个“善”) 以七“善” 来比喻执政方法,以“利物” 来比喻执政宗旨, 以“不争” 来比喻执政理念, 以“无尤” 来比喻执政目标,短短40个字, 字里行间蕴涵着精微广大的治国执政思想, 展示他高瞻远瞩的治世利民大略,体现出浓郁宽厚的仁政爱民情怀。这一章通篇闪烁着“善治” 光芒, 历来为执政者所重视和借鉴。

一、心善渊———善养道德, 包容万物

渊, 水深而清澈。水之能容, 在于其胸襟宽广; 水之能渊, 在于其不弃涓流。重视点滴的积累, 为细而终成大, 兼容百川的奔涌, 处下而成其深。水的道德观是“善渊”, 水的处世观是“不争”, 水的价值观是“利万物”。执政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得正确与否, 科学与否, 牢固与否, 与他们道德修养层次有关。水“心善渊” 的特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是相同的, 执政者修养道德, 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使人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执政兴国的需要, 这是执政者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老子的道德修养观, 就是修“上德”、善德、淳德, 这与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 有所不同, 老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德” 是“上德” 的子系统, 是道德滑坡的产物,是后天有为的东西。他认为五德的修养是层次性、递进式的上升过程, 上善、上德才是“渊” 的前提和基础。相传孔子向老子学礼, 对老子有“其犹龙耶” 的感叹, 因为孔子修的是五德, 而老子修的是上善和上德, 展示出深不可测的德性涵养, 仿佛可以吞吐宇宙, 包举天下, 主宰万物, 有如“渊呵, 似万物之宗” 的自由自在境界。老子的精神境界博大精深, 可谓高山仰止, 孔子不能望其项背, 所见到只是一座道德的丰碑! 老子展示的道德风采立足于“无为而无不为”, “道生之, 而德蓄之”, 淳厚的德性生长万物而不居功, 无以为功而默默运化万物, 这就是上德自然之妙用、利他之丰功。

在《周易》中也有许多论述道德修养的内容, 64卦有近一半直接讲到德的培植, “履,德之基地; 谦, 德之柄地; 复, 德之本地; 桎, 德之固地; 损, 德之修也; 益, 德之裕地;

困, 德之辨也; 并, 德之地也; 翼, 德之制也……” 德的内涵被演绎得更为丰富了。老子认为厚德可以载物, 水德之“渊” 亦然, 用其“善渊” 之修养退可以修身, 进可以治国。

以善德治理身心, 由身—家—乡—邦—天下的递进修养, 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进而全面凝聚并发挥执政道德的感召力量。

二、居善地———善待地位, 处下不争

水无常形, 但水安居卑下, 甘位幽贱, 始终把自己摆得低低的, 栖身于“众人” 不愿处的位置, 但它却什么也没有失去。执政者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走的是群众路线,执政者的执政地位其实就建立在自己的服务地位上, 执政权力的巩固与否, 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其服务能力的认可度、满意度。“高下相倾”, 权力的得失, 民心的向背是一个动态的互变、互根过程。高高在“上” 者, 如果不重视执政基础建设, 长期脱离人民群众, 终有一日会失去政权, 倾覆于“下” 的惊涛骇浪之中。所以老子主张处下不争, 强调“居众之所恶” 的重要性。

在中国历史上, 虐纣亡于周, 暴秦灭于汉, 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激起天下诸侯反叛, 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在农民军的号角声中被埋葬。

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政权———苏联, 一夜之间轰然解体, 思想僵化, 脱离人民, 滋生了特权阶层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东欧剧变, 世界上其他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政权, 问题都出在这个“处下” 没有真正做好, 这个“善地” 没有真正“居” 好, 从而拱手让出执政权力。其之初兴, 何不勃然; 其之亡也, 何不太速!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 列宁就提出, 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巩固政权地位“是新的异常困难的事业”, “这是一场严峻的考试”。毛泽东在延安时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把进北京称之为“进京赶考”,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又告诫全党, “夺取全国胜利,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些伟人的远见卓识都体现了“居善地” 的思想。用唐太宗的话来说:

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如果执政者不去做高高在上的“龙舟”, 而来效法水的“居下” 特性, 做一滴融入大海的水, 这样的水才会永远不会干涸, 其性永存, 其政恒在。

三、予善仁———善为民谋, 利益民众上善的水德, 没有分别心, 它不因对方是小草而吝啬不施, 不因对方是鲜花而慷慨多与。它对万物和众生一视同仁, 兼爱不偏。“上仁” 在老子看来是五德中最接近上德的品性, 水德之善予, 润物无声, 蓄养无形, 予而不图报, 施而不留名。老子认为, 高明的执政者应当有这种乐善好施、勤政爱民、慈心爱物、普济万物和百姓的仁慈之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 这就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有一种天然的深厚感情。一个合格的执政者, 首先应该是一个对人民群众有真情实感的人。焦裕禄冒雪探望孤寡老人, 孔繁森把藏族老奶奶冻僵的双脚塞进自己的怀里……党的历代领导人更清醒地认识到两者的关系, 毛泽东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 把人民群众比作“土地”。邓小平满怀深情地说: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我的人民。” 江泽民说:

“我们党来自人民, 植根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诚哉斯言!对群众缺乏感情就是“不仁”, 就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权为民用, 情为民系, 利为民谋”。执政党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 是人民哺育了执政党, 必须真心诚意地回报人民, 对人民怀着赤子之心, 视人民为父母, 发自内心、出于本能地热爱人民, 甘当公仆, 甘为孺子牛, 而不以“父母官” 自居。善于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休戚与共, 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 倾呼群众呼声, 体察群众情绪, 关心群众疾苦, 培养和增进对群众“予善仁” 的深厚情感, 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那么, “百姓心中有杆秤”, 这种“予善仁” 所施予的仁德定会激发广大群众爱国爱党的真挚情感, 激发建设社会主义、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热情, 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就会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四、言善信———善守承诺, 诚信为本

天地有信, 罗列星辰; 日月有信, 分割昏晓; 四季有信, 寒暑分明。水的信德体现在方方面面: 潮汐守信, 涛声依旧; 风云守信, 冬雪春雨; 江河守信, 归于大海……

“信不足, 有不信矣。” 老子认为信用丧失的根由是诚信沉沦。《说文解学》: “诚, 信也, 从言成声。” “信, 诚也, 从人言。” 作为伦理范畴, 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遵守信义,重视诺言、言行一致。诚德是内求于己的品质, 信德是外示于人的承诺。信是执政者最起码的政治执政品格, 光明磊落, 开诚布公, 信守诺言, 忠实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道德关系对执政者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提出的新的道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