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珂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2950500000008

第8章 一个赤子的心声

应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要求,摘抄了安珂留下的部分日记和书信,主要供青少年朋友了解他短暂的一生。早去的孩子的遗墨,由留下的白发人整理,这不是时序的错乱,却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安珂的父母,这也算是对他所尽的最后一点责任。

安珂的日记,是在他牺牲之后,清理遗物时陆续发现的。从一九七四年三月六日起,至一九八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止,一共九本日记,约三十余万字。这些朴素的不很成熟的文字,对他短暂一生中的主要时期,即中学、务农和参军三个时期,对他的工作、学习、思想、生活,作了真实的记录,从中可以窥视他的灵魂,倾听他的心声,了解他对人生的探索和他的世界观的形成。很可能由于他的局限,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确和恰如其分的,但是,对于安珂来说,则是他生前的历史的见证。至于他复员到电台工作的这一年多时间,可能由于工作和学习的繁忙,日记中断了。就眼前的九本日记,我们从中学时期,即一九七四年三月至一九七六年七月,挑选了十六篇;农场时期,即从一九七七年三月到一九七八年二月,选摘了三十三篇;参军到了部队之后,思想较前成熟,留下的日记较多,因而选辑的篇幅也比较多,共一百零四篇。其中,由于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和在边防前线执行任务,从一九七九年二月中旬到一九八○年八月中旬,他的日记中断了一年半时间。安珂的书信,则散失较多。这里选摘的大多是家中保存的部分,也有几封是写给同学的信,这是在他牺牲之后,同学们找出来留作纪念的。安珂在部队服役期间,还练习写作了几篇散文、小说、通讯、故事。这里收入了他的两篇遗作《祖国啊,母亲》、《新兵覃小虎》,写于一九七九年八月至九月间,生前均未发表,读者也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安珂的思想、性格。

安珂生前无心从事文字工作。他坚持写日记是当作一面镜子,经常对照、检点自己的言行。偶有习作,也属业余爱好而已。他踏上新闻工作岗位,坦率地说,既非他本人自愿,也非父母情愿。然而,就在这崭新的,陌生的岗位上,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较快地开始了他的采访生活。就拿他写的日记、书信、文章来说,一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记录了他思考人生、追求真理的足迹,同时也反映了他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精神。

安珂生前也无意做英雄。他在战场上,曾经为许多倒在血泊中而不知姓名的年青战士流下热泪;在战后,他在思念牺牲的战友时,也曾为自己立下的战功而惴惴不安。战争使他懂得了一个真理:任何胜利都是无数普通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取的,他们才是战争的真正支撑者,是胜利的奠基人。尽管他们一生平平凡凡、默默无闻,但他们是伟大和可敬的。在日记中可以看出,安珂立志做这无数的平凡人中的一个,他希望自己在心灵上尽量不留下任何污点,默默无闻地、清白正直地、有意义而又问心无愧地度过一生。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政法记者的岗位上,他却面对邪恶,挺身而出,保护同伴,血洒长堤,显示了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生命来维护信念,恪尽职责的巨大勇气和自觉的献身精神。

安珂的一生,有过坎坷与挫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灵上也损破过一层皮”。他在中学读书时期,曾经积极申请入团,因为顽皮、好动等男孩子的通病,直到毕业也没有如愿。下乡务农后。他迎来了十年内乱后的第一次大学升学考试,虽经努力,终因基础太差,名落孙山。他入伍后,曾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军队,结果又因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最后由于年龄和疾病而复员。在等待就业的日子里,他也曾为理想的出路奔走,然而得到的却是碰壁。可是,他不因个人的挫折而怨天尤人,“看破红尘”,也不从个人的得失出发来观察生活,衡量是非。他仍然执著地热烈地追求光明,相信明天。

在父母的心目中,安珂是个普通的孩子。在他的各个时期,都不曾出类拔萃,没有显露出过人的才智和突出的专长。在中学,他是个要求上进、成绩中上的学生;在农场,他是个能够吃苦耐劳的一般知识青年;在部队,也不是十分出色的班长。但是,他从不因自己地位的普通和一般而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在日记中,几乎是日日反躬自问,事事解剖灵魂,对于自己的每一个过错或不足都从不放过。他处处注意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别人的长处学习,虚心听取各种批评意见。他明大义,顾大局,即使自己受了委屈,也从不推诿责任,记恨别人。他为人单纯,厚道,乐于助人,忠于友谊,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的行为,就带有他的这种性格的鲜明痕迹。

安珂自幼生长在大城市,出生于干部家庭,又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家里的惟一男孩。但是他从不骄纵自己,他吃的苦头要比他的同龄人多一些。早在中学时期,他就不得不经常下乡下厂学农学工;十七岁下乡务农当知识青年,十八岁入伍当兵,当的是辛苦而又危险的边防部队侦察兵。三年多的时间,他在枪林弹雨中度过,没有睡过一夜舒心觉,不是站岗放哨,就是潜伏巡逻。复员后,他的第一个愿望是倒在床上睡一个通宵觉!他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也经历了疾病的折磨。农友们说他不像干部子弟,战友们说他不像城市兵。他吃苦耐劳,有毅力,有志气。他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不管多么曲折坎坷、艰难困苦,都是坚定不移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绝不半途而废。一九八一年四月他患了肝炎,出院后,他谢绝了团首长的关心,仍然背着背包,回到阔别了三个月的连队。那时部队正在海防前线执勤,他抱着“宁可第二次躺在病榻上”的决心,善始善终,站好最后一班岗。

安珂和他的同龄人相比,相像而又不完全相像。但是,他毕竟是八十年代青年行列中的一个成员,他对美满富裕生活的向往;他的爱好,情趣以至喜怒哀乐;他的热烈追求和淡淡的失望;他的探索、迷惘和苦闷,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所有这些,都在摘抄的日记中有所反映。我们愿将安珂生前的形象,以及发自他的内心的真情实感,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奉献给他的同龄人。如果安珂的探索与追求,安珂所走过的道路,对青年朋友有一些启示,这对我们就是最好的慰藉了。

(作者系安铭新胡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