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珂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2950500000001

第1章 八十年代青年的骄傲(1)

——记革命烈士、模范共产党员、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安珂

一九八三年三月八日下午六时十五分——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个不平常的时刻!

此时,在广州市长堤大马路华光小食店门前,一名无畏的新闻记者正挺身而出,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同伴,赤手空拳地同四名抢劫行凶歹徒英勇搏斗。他用生命和鲜血维护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谱写出一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这个记者,就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二十三岁的记者安珂同志。

三月二十五日,当安珂同志的英雄事迹公开报道之后,各界为之震动了!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领导机关、新闻单位,以及素不相识的同志,朋友,纷纷向广东省广播事业局党委、省电台和安珂同志的亲属发来吊唁电报,电话和书信,赞扬安珂同志在两个战场(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场及维护社会治安的战场)上的突出表现。他们说:安珂同志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革命本色,我们的队伍中出现了安珂这样的英雄,这是广东广播战线的骄傲,也是全国新闻界的光荣!

三月二十六日,中共广东省委做出决定:授予安珂同志“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并决定在全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认真开展学习安珂同志模范事迹的活动。

三月三十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安珂同志为革命烈士。

四月十四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做出决定。授予安珂同志“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安珂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短暂的一生,是奋发向上的一生,是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一生。他是具有雷锋精神的好青年。他的英雄事迹,显示了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的巨大教育力量,反映了我们社会的正气和青年一代的主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

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为了党的崇高利益和事业,我要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摘自安珂《入党转正申请书》

一九八三年三月八日傍晚,多雨乍晴的广州,天色灰暗,空气沉闷。已经到了下班的时刻,长堤大马路上,挤满了缓缓西去的汽车、匆匆往来的行人。夹杂在人流之中的四个窃贼,此刻正转动着狼一样的眼珠,贪婪地搜索着“猎物”。人们现在已经知道,这是一伙流窜作案,心毒手狠,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罪犯。为首的三个家伙王锦涛,周杰荣,唐冬仪向有偷窃行为,均曾多次被送劳动教养,又多次从劳教场所逃跑,都是在逃劳教人员;另一个歹徒赖少昌,犯罪历史虽然没有那三人长,但也因多次斗殴等违法行为而被公安机关拘留过。

这四名狡猾、凶狠的罪犯,自从二月底三月初从南宁流窜到广州以后,已经连续作案多宗。三月八日傍晚,他们在大三元酒家吃饱喝足以后,又溜到大街上,伺机作案。他们在马路北侧的华光粥粉面食店门前徘徊,接着,周杰荣鬼魂般地闪人店内,挤到顾客之中。

六时左右,在小食店西墙边的一张桌子上,省广播电台记者、共产党员安珂和同在广州业余大学新闻班上学的同学何某、李某正在匆匆进餐。他们把随身携带的雨衣和装课本的皮包放在桌边椅子上,准备吃完饭立即赶去广州日报社上课。六时十分左右,李某起身洗自带的饭碗,早已盯着他们皮包的罪犯周杰荣,迫不及待地下手了。他把安珂的皮包藏到自己西服的背后,接着走到门口,将皮包转移给王锦涛,王锦涛接过皮包,径直向店外走去。这一切,被何某和安珂发现了,“抓小偷!”他们喊着,一前一后追出店门。王锦涛见有人追上来,故意把皮包扔到地上,当何某拣起皮包时,王锦涛拔出牛角刀向他猛刺过去。就在歹徒妄图伤害何某的时刻,安珂赶到。他迅速冲到何某身前,赤手空拳向持刀歹徒扑去。王锦涛在安珂勇猛的拳脚回击下,退到马路中间,凶犯周杰荣、唐冬仪、赖少昌却先后蜂拥而上,围攻安珂。周杰荣手持匕首在左,唐冬仪使用牛角刀在后,赖少昌挥动拳头从右侧向安珂打来。就在安珂处境危险、急需援助的时刻,安珂的两个同学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他们竟然连叫喊一声“抓坏人”的勇气都没有!围观的群众中也没有人出来帮助安珂。安珂孤立无援、四面受敌,因寡不敌众,背部和肋下被刺伤多处。这时,受伤的安珂要是钻进围观的人群,甩开歹徒,也许可以保全自己。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临危不惧,带伤搏斗,从店门右侧,沿着一条弧。型的路线,和歹徒搏斗到骑楼左侧柱子附近,随后纵身跃起,飞出一脚,倾尽全身之力向身边的歹徒猛踢过去。这时,他又被刺中几刀。在伤重力竭的情况下,安珂怒视歹徒,艰难地靠到骑楼左侧柱子上,倔强地不让自己倒下去,伤口涌出的鲜血染红了衣衫。四个歹徒见状,收起刀子,穿过围观的群众逃离现场。这时,人群骚动了,一个妇女尖叫:“出血了,快送医院!”安珂支持不住,无声地倒下了,他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却始终没有哼出一声!

安珂同志是在当晚六时二十五分由路过的三轮摩托车送到附近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抢救的。六时四十五分,医院抢救无效,安珂伤重牺牲。后来,法医在验尸解剖时发现,安珂身上自左腋下、左腋后到胸、腹部被刺进九刀,左肺和胃被刺破裂,大量出血。从这里,人们可以想像到搏斗的激烈,安珂的英勇和歹徒的残忍。

安珂同志不幸牺牲了!消息传到他生前工作,学习过的电台、部队、学校。多少人痛哭失声,悲哀痛惜,切齿愤怒!人们深情地悼念,学习安珂,强烈地要求追捕、严惩凶手。

原子弹在爆炸的瞬间能产生骇人的威力,是由于它积聚了巨大的核能;安珂同志面对利刀毅然挺身而出、勇斗歹徒、保护同伴,他的精神动力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回顾烈士光辉的一生,从他的行动中找出结论吧。

踏着英雄的足迹走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朝气的青年,就应该像一些英雄人物那样度过一生,像保尔·柯察金、马特洛索夫、雷锋、王杰……那样来生活。”

——摘自《安珂日记》

安珂于一九五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母亲期望他继承革命传统,长大成为一个正直无私、对党对人民有用的人,给他起了个寓意深刻的名字——“珂”,意思是“无瑕的美玉”。为了促使安珂健康成长,家长常常给他讲人民英雄刘胡兰、邱少云、罗盛教、雷锋、保尔·柯察金等的故事。安珂从童年起,心中就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他是善于模仿的,有一回,他从幼儿园回家,约了几个小朋友,在宿舍附近的草坪上点着一小堆草,大家趴在火堆旁挨熏,他说:“谁能坚持不动,谁就是邱少云!”童心是幼稚的,也是美好的。为此事,他还挨了大人一顿批评呢!

跟他的同龄人一样,安珂金色的童年过早地结束了。十年内乱期间,父母下放干校,家里户口簿上“户主”一栏,写上了小学生安珂的名字。社会在急剧地动荡着,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革命与反革命,这一切都被翻转、颠倒。为了使纯洁的童心少受玷污,正直的家长,正直的老师们抓紧引导孩子们学英雄、学雷锋。妈妈给安珂买了一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安珂给吸引住了,自己又用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买来了第二集、第三集。他还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通一兵》等描写英雄人物的名著。他开始行动了,悄悄地给集体、给同学做好事。有一回,接连几个晚上,妈妈见他放下饭碗就拿着锤子走了,很晚才回家,不由得疑惑起来,再三追问之下,安珂才讲出真情:原来,他约了几个同学为学校修桌椅,因为怕被人发现,只好晚上悄悄地去做。听完儿子的解释,妈妈宽慰地笑了。儿子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走的是正道。

年轻的安珂,在党的教育和英雄人物的熏陶下,慢慢养成了关心集体,勇挑重担的好品德。在高中二年级时,安珂是班里的劳动委员,他和同学们去了半年分校,每次劳动时,安珂总是提前为同学们准备好工具,然后按照各个同学的体质作好分工,比较轻的劳动,他都照顾体弱或者有病的同学;抬大石、跟拖拉机搬运,施肥、担泥砖等重活脏活,他带头干。他还多次与盗窃分校财物的家伙做斗争。一天傍晚,安珂发现分校附近有一个中年人扛着木料匆匆而去,行动诡秘。“这家伙是个小偷!”安珂立即招呼了几个同学追上去。那家伙见追来的是几个娃娃,哪里放在心上!他不理会学生的责问,肩扛木料脚不停。安珂和同学们火了,冲上去,一把拉住那家伙,把这个偷木料的人带到了分校办公室。

动荡的岁月结束了,安珂也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活。一九七六年,他放弃了长子留城的机会,瞒着父母报名要求到西藏务农,后来被安排到增城县石滩公社青年农场去。迎接他的是繁重的劳动:插秧,打禾,挑水淋菜,挑石灰……。石灰烧坏了他的大脚趾甲,上百斤重的担子压肿了他的肩膀,他不叫苦。他自我鼓励说:“石头是刀的朋友,障碍是意志的朋友。”他在自觉地磨炼意志。他经常早出工、晚收工,把自己的农活干完,然后去帮助身体条件差、生产进度慢的同伴。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使知青们很受感动,大家推荐他当大田组组长。

一九七七年夏天,早稻开镰收割了,场里落实责任制,给每个知青都分了任务,安珂起早贪黑,提前完成任务之后,带着镰刀去帮助别人。他在田里看到知青于志伟挑着两捆水稻,艰难地走过来,脸色不大好,就关切地问:“你病啦!收完了没有?”于志伟有气无力地回答说:“我发烧,未割完。”安珂赶忙说:“志伟,你回去休息,未割完的水稻,我来完成。”他奋力抢割了一个下午,帮志伟完成了任务。他把稻子挑回晒谷场之后,顾不得休息,又去宿舍看望于志伟。他帮志伟打饭、端洗脸水,使躺在床上的于志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安珂护理生病农友是很细致的,在他牺牲之后。人们从他的日记中发现,他曾经详尽地记下得病农友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和生活情况,他对同事,确实有雷锋同志那种火一般的热情!

一九七七年九月,安珂在农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当人民需要我献出生命时,我就应毫不犹豫地献出来。如果不用马上献出生命,自己就应该在平凡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摘自《安珂日记》

一九八一年底,安珂穿着一身被战火熏染过的军衣,带着三等功臣的奖章和连队、团党委的六次嘉奖,还有用平时节约的津贴费买下来的两箱书籍,从部队复员了。不久,被安排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移到新闻工作岗位上,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从握枪变成执笔,这个转折真大!可是,安珂靠觉悟、靠毅力逐渐适应了。开始,他被分配到电台新闻部的“广东新闻”编辑组,给老编辑当助手,除了处理稿件之外,还要校对稿件、抄正稿子、审听录音、发稿费、接电话等等。有些同志曾经担心,安珂是打过仗、立过功、当过班长带过兵的人,干这种琐碎、乏味的事务性工作会不安心。但是安珂的行动使大家消除了顾虑。他在编辑组里,大小事情争着做,分外事情抢着干。做完本职工作,就主动夹报纸、抹桌子、打开水、搞卫生。他常说:“在办公室我比较年青,应该多做点事情。”安珂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去年春天,他妈妈患重病住院治疗,一连二十个晚上他都要到医院照料妈妈。但是,他每天都准时赶回编辑组上班。不久,他得了肝炎病,组织上安排他全休养病,开始安珂不肯休息。他对领导说,组里人手紧,工作忙,我不能加重同志们的负担。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他总算休息了一段时间。但是他记挂着组里的工作,没等身体完全康复,就提前回来上班。老同志背地里赞扬安珂:“少有的敦厚纯朴,很少见私心杂念这么少的人。”

安珂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充满感情。他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高中文化程度,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写作训练,能力同工作需要之间存在差距。为了充实自己,安珂抓紧一切时间,像当年苦练捕俘、格斗、游泳一样,刻苦地学习政治、语文、地理、历史等知识。他还考进广州业余大学。学习新闻写作知识。他采用“拉弹簧”的办法,把时间“拉长”:中午不休息,晚上迟睡觉,节假日少外出,争分夺秒地自学。有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老同志,老同志被他感动了,手把手地教他编辑知识,不久,安珂能够编发新闻。

去年十一月中旬,组织上决定把他从编辑组调到记者组当政法记者。这时,一位老记者对他说:“小安,政法记者要时常报道各种各样的案件,要敢于反映群众呼声,同各种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要不怕危险,不怕得罪人。”安珂听了以后,毫不犹豫地对这位老记者说:“我喜欢当政法记者。艰苦我不怕,危险我也不怕。我考虑的是怎样学好本领,搞好政法报道。”安珂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