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四光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2950100000008

第8章 学业超群刚正不阿

勃勃校园,莘莘学子。

求知似渴的李四光置身于前所未见的书山学海之中。眼前的生活环境使他感到称心如意,几乎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每月都有明显的长进。

这里的状况正像张之洞亲笔书写的《学堂歌》唱的那样:“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详见《张文襄公(之洞)全集公牍》第7505页)。歌词写于1904年,表达自1902年创立新学以来逐年发展壮大的景象。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年湖北各地崛起的新型学堂在数量和规模上堪称全国首屈一指,而武昌城内新学数量和规模又在湖北省内鹤立鸡群。

毫无疑问,同样是“五千强”的湖北学生,强中毕竟还有更强者。李四光自入学以来就一直处于强中之强的行列。若从综合素质方面衡量,称他是强中之强的佼佼者也并非过分。

其一,他的文科基础原来就比较坚实,熟悉校内开设的修身、读经、中文、历史和地理等各门课程,并且能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加深理解,灵活应用。

其二,他对理科知识情有独钟,探究自然奥秘、思索事物原理可谓属于他的天生乐趣,因而酷爱校内所设的数学和包括物理、化学在内的“格致”功课,使他固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其三,他自幼吃苦耐劳,爱书如命,善于钻研。考进新学之后如鱼得水,更加勤奋,成为同学中间的突出用功者。

功夫自然不负有心人,本来的聪颖加上忘我的努力,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师长和学友们的刮目相看。

有人说李四光是个天才,因为他精神丰富、思想活跃、性格顽强、志向高远、智慧超群,而且善于变逆境为顺境,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

是的,天才并不意味没有人生障碍,或许所遇障碍会比常人显得更多,倘若不能正视又不能勇敢的超越,那么即便是非凡的天才也将因此而自行泯灭。

按照学校保送留学生的明文规定,李四光在各个方面无不具备首批出国的优势,然而校方每次公布留学人员名单却偏偏没有他的名字。这是为什么?一向擅长解决难题的李四光,面对眼前的怪事也无法找到正确答案。但是,求真务实,追根问底的固有品格则又使他不能无动于衷。为此,他首先请教一位经常接触的张先生。

张先生对这件事怀有难言之苦,可是对于自己一贯器重的学生又不能不实话实说:

“四光,你先看看那些选中出国的学生,差不多都是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你呢,学品固然出众,可是家庭贫寒啊!这样的好事哪能轮上你呀?”

“原来是这样!”李四光犹如梦中惊醒,心里愤愤不平,“这不合理,这不公道!”说着便气冲冲地推开房门。

“四光,你要干什么?”张先生从座位站起来大声喊道。

“去找当局问个明白!”他大声喊着,头也没回,径直奔向学务部门的办公处。

张先生担心事态扩大,随即跟了出去。

李四光虽然义愤填膺,但毕竟素有教养,还是有礼有节地站在当局主管和临场的官员们面前,不卑不亢地开始讯问:

“学生李四光,特来请求各位官长指点迷津。”

“什么迷津啊?”当局主管感到来者的意图不太寻常,但还是以尊长的语气平和地问着。

“当局选派留学生的根据是什么?”李四光同样以平和的语气坦诚发问。

“根据嘛,自然是学业优异。”

“想必各位官长也都清楚,省城第二小学堂学生李四光——也就是我本人,历次考试无不名列首位,但是出国留学却榜上无名,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么……”

“难道除了当局的明文规定之外,还有什么隐秘的条件吗?”

“啊?没……”

“既然没有,我想那就应该履行诺言。学堂师长皆为正人君子,君子则言必信而行必果,是这样吧?”

“……”没有回答。

“学生不敢在此放肆,只是恳请各位官长赐予公正教诲,绝无他意。”

无私则无畏,刚正而不阿,李四光的这番问话致使在场的各位官员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为了打破如此尴尬的僵局,张先生只好出面解围。他环视一下各位官员的脸色,温文尔雅地发表建议说:

“其实呢,李四光是求学心切呀!而他的学业又实属优异,这就难免前来斗胆动问。依我之见,校方可否举行下一次留学专考。倘若李四光再考第一,那么也就再次表明孺子可教也,不妨选送到日本国留学。如果名次落后,那便归于成绩欠佳,可就莫怪学校了。”

张先生的建议虽然是为李四光着想,但是左右逢源,无懈可击。在场的官长们经过一番斟酌认为此计可行,随之便被当局采纳。

再次考试,李四光照例名列榜首。

全校师生为此深受感动。张先生连连赞叹,称李四光是省城学堂的佼佼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