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2949000000006

第6章 十大建议(5)

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有眼光,还要分析学生的去向问题、就业问题等,关键是初中毕业这一块。上了高中的学生一般都能考上大学,而初中毕业若上不了高中,就是一个标准的打工者,我估计可能要占到百分之六七十。其次就是小学毕业不上初中的,这是少数。总而言之,在打工者中哪些人占多数,哪里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施足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体制非常灵活的教育,有“初中后”教育,也有“高中后”教育,有各种长班、短班,也有正规的一年教育、二年教育、三年教育等,这些都需要研究。但是,不可忽视职业技术教育,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可能正是地方上最需要最得心应手的人才,才是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多数回不到地方上来。

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产教结合。

客观上,职业技术教育是小头,但主观上必须要使职业技术教育良好发展。现在国家规定,一个县至少要办好一所职业中学。

职业技术教育要政府举办,市场和民办教育同时并重。民办的小型职业技术教育在县上还是很有前途的,政府要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要把他们纳入教育管理的范畴之内,鼓励、支持他们大力发展,办好、办大、办强。要鼓励和支持小型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向大型综合化发展,灵活机动地为社会培养各种经济适用人才。

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还要做好:

——加强政府统筹领导,建立农科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

——抓紧确定改革试点和实验学校制订实验方案;

——改善农村各类教育的办学条件,多渠道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

——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方面,共同抓好几个项目。

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这既是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任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职成学校建设,健全适用型、多功能的农村职业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前培训,农民适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稳定地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积极作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继续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推动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居民的各类教育活动,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教育和自学考试的作用,努力形成广覆盖、分层次的能满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教育培训网络;

——加快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评估和学分、学历认证制度,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教育需求。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并把它作为六项重大工程之一,是因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工程”为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一些制度创新措施,如“逐步确定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对各种非全日制教育培训学分的认证制度”等。一句话,要充分体现中央倡导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务实精补,结合地方实际,开创性地和持续稳定、目标正确、方向对头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使我县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科学合理地发展,不但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而且教育结构日趋合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体制。会宁现有的学校只分两类:政府办学和私人(个人)办学,还没有企业集团办学、企事业单位办学、公私股份制办学等。现代社会办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形式外,还有如举办专业的高考辅导学校,专业的中考辅导学校,形成多校联合的集团办学或总校之下设若干性质、形式不同的分校以及民办公助等,还有国有民办、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公、民”合办,民有国办,即举办者通过投资收取适当回报,办学则由政府承担等。义务教育阶段也可以有多种体制,如民办义务教育政府给予补贴,学校承担义教任务,也可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一年教育,把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彻底分开,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推行到村一级。有些学校办学体制很复杂,如深圳石岩公学,既有公办成分,又有民办成分,民办部分既有国有企业股东,又有民营企业股东,基本上是政府参与的公益性股份制民办学校,等等。

总而言之,要大胆设想,放开搞活,使国家、受教育者和学校举办者都能受益,不但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解决孩子入学难的问题,而且丰富了办学体制,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关链接]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实行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加强编制管理,调整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改进和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实行教职工聘用(聘任)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中小学校长实行任期制。校长每届任期原则上为3—5年,可以连任,要明确任期内的目标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加强履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长奖惩、续聘或解聘的重要依据,逐步取消中小学学校的行政级别,探索形成体现中小学校长特点和规律的管理制度。要按照先行试点、稳步推开的原则,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长管理改革的试点工作。

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中小学校在核定的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内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师职务岗位,经批准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务的比例。要按照一岗一聘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教师职务聘任,严格聘任程序。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应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履行岗位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研究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工作特点的考核办法。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社区代表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学校评价和教师考核等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用(聘任)的重要依据。

(摘自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二、关于提高教育行政决策水平和质量的建议

一、政策与决策及其影响与产生

政策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个国家或地方、部门所制定的社会发展的指南。政策不像体制,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非常具体的针对性、指导性、规范性和引导性。决策既是政策产生的过程,又是特殊情况下的政策。从静态上比较,政策是对事物发展的大的规范与约束,决策则是对某一事物发展变化所做出的决定。政策具有长远性,决策具有短期性、时效性;政策的覆盖面大,决策的覆盖面小。如改革开放的政策,又如关于辽沈战役的决策等。从动态上讲,决策是政策产生的过程,如对台湾采取的“一国两制”的政策,就是党中央集体的英明决策。

政策的正确与否对事物的发展何等重要啊!大到国家的政策,如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东西就进入不到我国,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不会如此之快;没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我们的农民至今还吃不饱肚子,干部也得挨饿;没有东南沿海开放的政策,就不可能在10年之内建成像深圳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没有国家充分尊重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和利用人才的政策,如三峡工程、卫星上天等好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就难以出台,好多科技成果就难以面世。如果不是20世纪60年代就完成了“两弹”试验,一旦加入国际禁止核武器条约,我国将成为无核国家,国家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是1958年“上大灶”的错误政策,1960年我国将要少饿死多少人……

政策的重要性白不待言。政策与实干不同。好的政策会使事物快速地、有方向地向前发展,而不完全在于实干的多少。正如农村的巨大变化,不是老百姓干得多了,不是搞农业的人多了,而主要是好政策带来的。不好的政策,不仅不利于发展,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使实干得来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我说,国家的发展,得益于政策;农民吃饱了,得益于政策;科技发明增多了,得益于政策;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了,得益于政策,等等。人们并不是不知道政策的重要性,不去制定好的政策,或者不想去制定好的政策,而可能是因为能力平庸,制定不出好的政策;可能是因为利令智昏无心制定好的政策;可能是因为权大于法,权力即是政策;也可能是因为认识不到位,想不到政策、决策的力量远远大于实干而重实干轻政策,等等。权在上,责在下;钱,领导花;苦,百姓下。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见到这样的领导,一见到下级就批评抱怨,“现在的老师不学习,不好好教书”、“工作不扎实”、“学生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现在的孩子难教”等等,常常批评下级这也没干好,那也没干好,惟独不说自己没干好,不说自己没有制定出好的政策来。举一个例子,一位领导批评一位校长把“两免一补”平均发给学生了,但当有人问他,你们的政策规定应该怎样发放时,他说,没有政策。自己连政策都没有,何以指责工作没做好呢?

政策出于人才。要出好政策,首先得用好人才,要在庸才身上找出好政策,那是不可能的,农村有句俗语是“三棒打不出个屁来”。

教育、科研部门是人才最多、人才聚集的地方,这两个群体也是受教育最多、文化程度最高的群体,搞好这些部门的工作本身就需要真正的人才,其他部门还应当从这些部门抽调或选拔人才才对呢。现实却是:有人才的地方不出“人才”,缺少人才的地方反而广出“人才”,令人费解,需要注意。

政策出于机制。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要出好改策,必须得有一套制定政策的机制。一个0加一个100等于100,一个0加一万个0仍然等于0。党的许多政策之所队正确,就是得益于集体领导,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意见,善于反复地上上下下征求各方面专家人士、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像三峡工程的建设干脆在全国人大全体会议上集体表决决定。任何个人,其作用就算很大,但离开好的决策机制,是难以制定出好的政策来的。

俗话说,常同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好政策在于真心实意地吸纳各种、各方面的意见,特别反对意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能够见到反对意见,本身就是一大成功。有反对意见是民主的表现。反对意见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考,改进方案。有人问一位院士,在三峡工程上贡献最大的人是谁?他说是提出反对意见的人。现在存在着说真话难的问题,如果还不虚心,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那将更是一种灾难!

政策出于思考和研究。一般地,好政策都是有远见、有预见地看问题,是深层次地看问题。要出台一个好的政策,必须透过表面现象而思考深远的、一般性的问题。一项政策的出台,必须要伴随同样的几项政策与之比较。决策就是从数项方案中选出一项最佳方案。如果一个政策在出台时是领导人一个人的惟一的意见,没有几项政策与之比较,没有经过正面的、充分的讨论、论证和听取反对意见,这个政策一定不会好。有反对意见的决策:,才是真正民主的决策,没有反对意见的决策,参与的人再多,也不是民主的决策,科学论证是制定政策和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更不可凭权力随意丢弃!当然,好政策不是由少数服从多数表决出来的。一项好政策应当是无懈可击,应当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如像我国在制定校长负责制的政策中,从1985年的“试行”到1994年的“实行”一字之变,就整整经过了8年。所以说,一项好政策的出台,还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决策者必须要有吃苦的准备和绝好的耐心。好政策还要研究,研究历史上的案例,研究周围的案例,研究发达地区的案例,研究客观情况,研究主观情况等等。客观是有目共睹的现实存在,主观是一种心理现象、社会现象,如像日本的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伤害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就属于主观现象、社会现象。再比如,在各种政策、决策中,人事问题最为敏感,一座大楼位置定错了,可能影响交通或市容,但道路拐个弯也就过去了。一个人的任命,多少人在关注,在分析,虽然客观上并不是一件大事,也未必就是真正的错误,但主观上却会伤及许多人的感情,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十几年、几代人。我曾写过一首诗:“发展求所有,读书重理由;官场庸人出,学风付水流。”又如同样的罪犯,有的社会影响极大,可能从重处理,有的社会影响不大,需要从轻处理等。所以,做一项正确的决策或出台一项重大的政策,必须先要对事物本身及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前前后后进行一番研究、比较,有些政策的制定确实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制定政策一般是被动的行为,但是,有远见的领导人总是能够很好地、主动地把握机遇,主动出击,及时制定出引领事物发展的好政策来。

决策过程中的思考和研究是一个纯理性的问题,它以现实材料为资料,但又高于现实材料。就事论事,就现实论现实,缺乏理性思考,可以解决问题,但制定不出好政策,一项重大而又有巨大效益的政策,往往会使人出乎意料,但却又不出一般规律。要防止庸人出怪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