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2949000000030

第30章 十大思考(3)

或许有些教师说,学校本来就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生产者”、“产品”都是人,无须再提以人为本。其实不然,现在在升学压力下,有些学校在观念上就有“以分为本,以人为末”的反教育的思想,认为学生考取了大学,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何必管他的将来。这就忽视了“教育学首先是入学”的本质。有些学校就是以教学成绩为本,学生成绩高了,教师奖金就多,升学成绩高的教师提拔重用的机会也多,学生成绩高了,往往成了学校的“宠物”,学费减免了,座位排前了,教师不敢惹了,人也牛了。还有些学校以工作为本,教师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星期天加班,节假日加班,家里有事不给请假,教师的冷曖得不到关心,婚丧嫁娶无人过问,一切惟工作是瞻。现在行政干部“早8:30,晚5:30”,将来有可能是“朝九晚五”,即工作时间为上午9吋至12时,下午1时至5时,教师总是“早六晚十”,即早上5点半6点上班,晚上9点半10点下班,可以说从“鸡叫到狗叫”等等,这都是缺乏人本意识的表现。其实任何人都是人,都首先是人,而不是工作的机器,学校管理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如宁可露天上课,绝不要在危房中上课;宁可多花点钱装…盏路灯,也不要让学生掉到臭水沟里去;宁可多花钱购置质量好的体育器材,也不要被假冒伪劣产品伤了学生;宁肯耽误了其他的事,首先关心解决好教师的吃喝拉撒睡、子女教育、爱人工作等问题,确实不以人为本的学校或者学校工作不以人为本的现象随处可见,处处存在。以人为本(当然不是人本主义)就是指把关心工作和关心人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要把关心人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学校的所有事物和工作当中,首先是“人”,是学生、教师的生命和他们在学校所度过的生命历程,只有这样看待问题,工作的效率才会更高。我们都知道,老师走进教室,带着怎样的情绪,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人的内心无法量化,看上去都敬业、善良,但在情绪与心态上,相差十万八千里。有一位小学校长说:“生活涵盖了工作。要让每个人都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他们才能将同样的感受传递给孩子们。尊重每一个老师,如同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这应当是学校每天的全部工作构成。校长要做的,只是推波助澜,轻柔的,却是长久的,坚定的,看似不经意,却又着意明确。”于是这位校长提出“装扮办公室”计划,他认为工作与生活应该是一体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将决定用什么样的心情与心态去工作;于是,人内心最温暖的亲情、爱情、友情走进了教师的办公室,精致的书架,家人的照片,绿色的植物,灵动的金鱼……学生来了,看见的是欢乐,家长来了,体会的是温馨。

教育不同于其他,它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极佳的氛围,身处其中,作为主体的教师才会更具有创造力和人文修养,而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师。教育既是事业,也是人生。

遗憾的是有些校长,管理越来越行政化,对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管理等似乎关心得不多。

(八)学校管理要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和设施设备,提供史为广阔的空间

(九)学校管理要突出特色

在新课程中教学管理、教材都很活,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也更加个性化,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要成为好学校就要走特色之路,这也是一次机遇、错过这次机遇将会错过发展的机遇期,会给学校今后的发展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十)校长的理论家、实践家双重角色史为突出

这话得先从教师培训说起。现在的培训,听报告的人最大的不满就是空洞,其实仔细一听,大家都在讲一个话题——新课程的重大意义和深远意义,而教师最关心的是怎么做,这一点又恰巧总是讲不到,培训结束,大家都带着遗憾回去。做报告的人、行政管理者和一线的校长教师总是找不到共同点,无奈之下,我也只好把球踢给校长。我认为,虽然校长不是学者,学者是专门搞研究的,注重的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校长的任务是领导和管理,注重的是“能行不能行”的问题,学者们总是大讲特讲应该怎样做,而校长们最关心的是具体怎么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始做?人们多么盼望有人能够把两者非常具体地结合起来,把能想到的变成能做到的,把非常好听的话变成非常容易做的事。正如在学校里教学质量取决于师生的结合程度一样,教师教育也取决于培训者和被培训者,怎样结合和结合的程度高低上。解决问题的钥匙我认为在校长手里,校长是第一个培训者,也是时间最长、最具有权威性的培训者。至少目前校长最有权威、最有可能、最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一个聪明的校长要善于在“应该不应该”和“能行不能行”上找到切入点,这样,校长必须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必须要懂得新课程的理论及其实践是什么?而又不失管理和领导的责任,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无失误地决策新课改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才能引领

三、新课程理念下学校管理的根本变化

(一)组织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扬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学校组织管理一般分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三个层次。决策层负责制定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计划制定、目标达成,确定实验教师、班级等。决策层一般指学校行政会议或校务会议,由校长直接负责;执行层由教导处牵头,组成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的日常事务,负责学习、调研、研讨等;操作层就是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和班级。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合,还要投资。实验的难度很大,既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又需要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考试与评价也采用新的方式,即使认识明确,具体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需要经常组织教师研究和学习,需要大量的资料,甚至要走出去,向先期实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学校学习,因此,组织工作是否得力,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二)教学誓理

1.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其基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质量。(1)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只是我们要认真研究新的质量观,不要走上错误的、极端化的道路就可以了。

(2)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教学管理的目标不仅要定在提高学生的质量上,也要关注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专业成长等。高质量的学生不会永远留在学校,而高质量的教师则是学校发展的最长效、最根本、最宝贵的力量。

(3)倡导课程文化共建。“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在国家课程变为教师具体实施的课程,最后落实为学生学习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由于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共同参与建设的权利和义务,由于课程目标由单维向多维转变,由于课程实施留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和余地,由于新课程对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挑战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使得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施过程必须是课程文化的多元参与共建的过程(高中更为突出)。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有利于营造共建新课程文化的氛围,也就是说,促进课程文化的共建应当成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

2.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观念管理。研究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标准等,首先做到对整个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思想观念管理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更换教材,而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不是把教材拿来,教师仍然用老办法去上课,最关键的是转变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提升。这次转变观念是教师走进新时代的一个标志,是能否做一个现代新型教师的分水岭。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价值观,新课程的实施只可能落实了一半,只是打开了门;但没有进门。为什么新课程实施的所有培训中,通识培训多而具体教学内容的培训少呢?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教师培训也好,教学活动也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实施新课程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环节。第二点,新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高了。我们必须使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来一次解放,跳出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框框,以全新的视角指导教学工作,发挥创造性,将新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各项活动、措施、环节中去。第三点,注意方向性目标和操作性目标的统一,注意新课程理念和具体实践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口头上所讲的方向层面的内容不会错,但是往往到了具体操作层面就脱节了,就茫然不知所措了。就像过去,讲起全面发展来滔滔不绝,拿起课本来则是扎扎实实地死记硬背,追求单一的高分数,这种现象还不是个别的。

(2)课程设置。新课改对课程设置有明确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一共有22个学科。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工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还要开设选修课,加强写字教学等。高中阶段一共有8个学习领域22个学科。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学习领域有8个,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设置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5个学科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个科目在必修的基础上还设置若干个选修模块,加综合的艺术课程标准,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角度设计了“身体表达的艺术”、“舞蹈即兴表演”,“民间音乐”等16个选修模块,每生可以从中选修6个模块,完成16个学分,再如,地理就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与地理”等7个模块。可以试验使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指:一个是学校对整个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其中包括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等基本教学环节,一个是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另一种是只重过程,忽视结论。应该说,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吋还要注重两点。一个是教学过程小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一个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教材的开发。教材是教学之本,必须认真研究、筛选,加强管理。实现教材的高质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我们一般都选用国家编制好的教材,现在版本很多,如语文、数学、物理等教材就有5个版本,英语教材则多达7个版本。到底选哪一种教材,特别要慎重。要注意版本的前后一致性。第一要选好教材,选择权要交给教师。第二,无论哪种版本,实际教学中都存在着教材开发的问题,就是一方面要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另一方面要选取实际的具体例子以及利用已有的当地现成的各种设备、材料等进行教学,这一条应当是无法逃避的。

要加大力度开发高质量的新教材和校本教材。防止教辅资料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