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俄语通用国家概况
2948500000006

第6章 苏联时期的最后几年(1985~1991)(2)

苏联政府宣布暂停试验核武器,暂停在本国的欧洲部分发展中程导弹。从民主德国撤回了苏联的军事装备。苏联裁军50万。开始了军工生产的转型,将军工厂转为生产民用产品。1988年2月,做出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决定。

新的对外政策思想及其实施符合苏联国内的政治发展任务。该任务能够限制军备竞赛,大大地缩减军费开支。苏联以及国外的广大民众阶层赞成并支持戈尔巴乔夫及其亲密战友们的思想。但是,也有持反对立场以解决国际问题的人们。他们为与西方的关系保持原来的方针而斗争,这里有许多主管部门的军事家和外交家,部分党的机关工作人员。尽管他们没有力量在外交领域阻止业已开始了的变化,但他们却补充了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队伍。

二、苏联与东欧国家

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东欧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执政党的威信降低引起了这些国家反对派势力的增长。苏联的形势、“社会主义改革”的方针导致反对派力量活跃了起来,他们与政府的对峙加强了。戈尔巴乔夫从执政的最初几天起就宣布,苏联拒绝干涉华沙条约组织内的盟国事务。在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会晤时,他解释了在苏联进行“改革”的原因、实质和途径。尝试改变与华约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方式,同时着重强调了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企业之间的直接接触上。

起初,华约国家的领导们支持戈尔巴乔夫新的政治方针。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在苏维埃党和国家机关中,干部的重新配置引起了他们的恼火。在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刊载苏联“改革”信息的文章数量急剧缩减。

1989年秋,在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进行了群众性反对现有制度、恢复民主自由的运动。在波兰,由于早先的几次自由选举,结果执政党丧失了执政地位。在匈牙利、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原先的制度坍塌了。在各个原社会主义国家里发生了党和国家机构的大换班。在这些国家中,有几十个新的政党和社会组织走上了政治舞台。建立了各自的民主政权机构,开始向市场经济和工业企业私有化过渡。颠覆南斯拉夫现存的秩序导致民族关系出现了危机,将该国分解成了几个国家。1990年,东德与西德完成了统一。

东欧各国向议会制民主的过渡致使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解体。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活动被停止(1991年春)。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大大地降低了。如果说80年代末东欧国家的外贸额超过苏联的50%,那么到90年代初它们的外贸额则降至16%。

苏联丧失原先在东欧国家的地位,德国的统一使新政策方针的拥护者与反对者之间的政治斗争变得尖锐化。

三、苏联与世界各国

以革新了的方法解决国际问题成为苏联同世界各国进行广泛合作的基础。1986年至1987年,戈尔巴乔夫先后与里根和布什两位美国总统举行过几次会晤。谈判的结果,在已达成的协定(1987年)中载有两个超级大国在所属的欧洲领土销毁中短程核导弹的规定。1991年7月,在莫斯科签署了裁减战略进攻性武器的条约(ОСНВ1)。实现并达成谈判结果引起了两国政界不同的反响。苏联党和国家机关许多领导人认为,这项行动严重地威胁了苏联的安全。

苏联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关系活跃起来了,它们之间签署的协定为发展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苏联被接受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与北欧国家(瑞典、挪威、芬兰)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它们共同开发位于巴伦支海的科拉半岛和大陆架自然资源的协议已取得了结果。

苏联与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已步入正常化。苏军从阿富汗和蒙古撤出为调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创造了条件。1989年,戈尔巴乔夫正式出访了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解决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恢复了政府间关系。建立了同韩国的国家关系,与韩国达成了共同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自然资源的协议。与以色列拓宽了经济接触和社会接触,这些接触使两国的外交关系得到恢复。

苏联政府通过了一些符合国际人权领域法的规则,其中包括有关苏联公民的出入境法令。系列法律旨在建立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

波斯湾战争期间,苏联的立场清晰可见,战争的原因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苏联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有关讨论伊拉克政权行为的决议(1990年秋)。同年11月,戈尔巴乔夫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苏联新的对外方针政策有利于克服“冷战”带来的影响,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清除了不友好与不信任的表现。

)第四节苏联解体

一、民族间的冲突日益尖锐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有2.7亿多人,代表130多个民族和部族。按照国家领导人的意见,苏联的民族问题原则上已经得到解决,各加盟共和国在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方面得到了均衡的发展,事实也如此。然而,非一贯的民族政策在各个民族的关系当中产生了诸多矛盾。在公开性政策条件下,这些矛盾发展成为公开的冲突。笼罩全体国民的经济危机加重了民族之间的紧张局势。

中央政权没能克服经济困难,这在各加盟共和国引起日益增长的不满。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尖锐化,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使生态状况恶化,这种不满变得更加强烈了。如同以前一样,苏联政权机关对各加盟共和国的需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解决地方问题时用中央的强制手段是产生不满的直接原因。联合地方反对派的有人民阵线、新的政党和新的政治运动(如乌克兰的“Рух”、立陶宛的“Саюдис”等)。这些政治组织成为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思想的主要代言人,它们的出路,就是要脱离苏联。国家领导层实际上没有准备解决民族间的冲突以及在各加盟共和国日益增长的分立主义运动所引起的问题。

1986年,在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前首都)发生了群众性的集会和游行,以反对强制推行俄罗斯化。其理由是任命俄罗斯族的г.科尔宾为哈萨克斯坦共产党第一书记。

社会的不满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在乌克兰、在白俄罗斯已采取了公开的方式。人民阵线领导的社会舆论要求公布1939年的苏德条约,要求公布集体化时期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驱逐居民出境的文件,要求公布在库罗帕特(白俄罗斯)地下大量埋葬牺牲者的文件。在少数民族地区武装冲突变得更加频繁了。

1988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由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问题开始了军事行动。纳戈尔诺一卡拉巴赫地区——主要是亚美尼亚民族聚居的领土,但它位于阿塞拜疆的领土上,属阿塞拜疆管辖。在费尔干纳州爆发了乌兹别克族与本地土耳其族之间的武装冲突。新乌津(在哈萨克斯坦,也称田格)成为民族之间冲突的发源地。几千名难民的出现——这就是冲突发生的后果之一。1989年4月,在第比利斯连续几天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游行示威者的主要要求是进行民主改革,要求格鲁吉亚独立。阿布哈兹居民赞成重新审理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并要求从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划分出来。

二、“主权大检阅”

自80年代末起,波罗的海沿岸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的运动加强了。最初,反对派坚持认定将自己的母语作为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坚持采取措施,以便限制从苏联其他地区向这些国家移民的数量,坚持保障地方政权机关的实际独立与自主。而现在,在他们的纲领中出现了把经济从全苏国民经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要求。提出,地方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国民经济,认定共和国法律对全苏法律的优先权。1988年秋,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的选举中,人民阵线的代表们取得了胜利。他们宣布,取得完全独立、建立主权国家是他们主要的任务。1988年11月,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批准了国家主权宣言。完全相同的文件在立陶宛、拉脱维亚、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被通过。随着主权的宣布之后,举行了前苏联各共和国的总统选举。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在会上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共和国法律优先于苏联法律的权利。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位总统,鲁茨科伊为副总统。

1990年6月召开联盟委员会。戈尔巴乔夫提出建立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构想。然而,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经过了自1985年以来的改革,许多原中央的权力已经悄悄地转移到各加盟共和国的手中。当主权联盟的构想一提出,尖锐的分歧就在中央与各加盟共和国之间产生了。

各加盟共和国有关主权的宣言将苏联进一步存在的问题摆在了政治生活的中心。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1990年12月)提出要保护苏联的问题并将它改造成为一个民主联盟国家。大会通过了《关于联盟条约的主要构想及其签字程序》的决定。文件指出,新联盟的建立基础将是各共和国宣言中所提到的那些原则:各个公民与各个民族权利平等,拥有自决权和民主发展权,领土完整。根据大会的这项决议,进行了全苏公民投票,以解决保留革新了的作为主权国家的联盟。1991年3月17日,参加全民公决的各加盟共和国的公民冒着冰雪严寒,以自己仅有的一票来表达对联盟命运的关注。结果,赞成保留苏联的人占整个参加投票人数的76.4%。

三、政治危机的结局

1991年4月至5月,在诺沃一奥加列沃(莫斯科郊外的苏联总统府),戈尔巴乔夫同9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就有关新联盟条约的问题举行了谈判。谈判的所有参加者均支持建立新的联盟和签署该条约的思想。条约草案规定了建立主权国家联盟的办法,就如建立民主的权利平等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邦那样。拟改变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通过新的宪法,改变选举体制。条约的签字拟定于1991年8月20日进行。

新联盟条约的公布和讨论加大了社会的分裂。戈尔巴乔夫的拥护者在该活动中认为有可能减弱当时的对峙局面,防止国内战争的危险。《民主的俄罗斯》运动的领导人提出了关于签署为期一年的临时条约的思想。在此期间,建议举行立宪会议的选举工作,将全苏政权机关的形成体制和程序问题转交立宪会议解决。一个由学者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团体公开发表抗议,反对新联盟条约草案。准备好了的签字文件,面对各共和国中的民族分离的势力,被看做是向中央投降的结果。

《新联盟条约》(草案)面临的命运是屡经修改,既删去社会主义,又删去苏维埃,这就必然埋下了“8.19”事件的导火线。因为,中央和各共和国的分歧向强硬派清楚地发出信号,要取消联盟、取消苏共存在的政治力量已经羽翼丰满。

8月19日夜晚,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被解除政治权力。国家的一些领导人联合声称,由于戈尔巴乔夫的健康状况,他已不能履行总统的职务。开始在个别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禁止举行集会和罢工。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立。其成员有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契科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农民联盟主席斯塔罗杜布采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以及其他政权机构的代表。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把克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把克服民族问的对抗和无政府状态看做是自己的任务。这些话的后面还有一个主要任务:进行一场反对瓦解苏联的斗争,进行一场拯救苏共的斗争,恢复苏联1985年以前存在的秩序。

“8.19”事件的中心是莫斯科。莫斯科市区开进了军队,实行了宵禁。广大的民众,其中包括党组织的大多数工作人员,没有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委员们的工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号召公民应当支持已被选择了的政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被看做是一场反宪法的政变。因此,所有在这个共和国领土上的全苏政权执行机关宣布转到了俄罗斯总统的管辖范围。

8月22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被逮捕。叶利钦下达了一系列命令:暂停苏共报纸的出版,封存苏共档案。其中一项命令是停止苏联共产党的一切活动。8月23日,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被迫结束了存在。

由列宁亲手缔造的、具有93年历史的、执政已达74周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苏联共产党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克格勃总部大楼外,苏联秘密警察机构克格勃(КГБ)的前身“契卡”的创始人捷尔任斯基的像被推倒。

右翼势力不断掀起反共浪潮,他们不断地组织各种集会,游行示威。共产主义革命和理想的象征——红旗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共产党的办公室被搜查,共产党的财产被没收,共产党的报纸、刊物被取缔,建筑物被烧毁。肇事者至今逍遥法外。一切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意义的名称、标志被取消。历史纪念物蒙受污损。列宁的塑像也被接二连三地除掉。他们还要搬走列宁墓,关闭列宁博物馆。一些以苏联早期革命领袖命名的大城市陆续恢复到沙俄时代的旧名称。沙俄时代的一切仿佛在渐渐复活。

许多共产党员因“8·19”事件受到株连,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一些共产党人的私人住宅遭到非法搜查。有些共产党员以死来抗议对共产党员的迫害。

8月19至22日所发生的事件迫使苏联解体的时间临近。继乌克兰宣布成立独立国家之后,其他共和国也相继宣布独立。至此,名义上没有宣布独立的国家仅剩俄罗斯一家。

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选定的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实施的民主“改革”结束了。“改革”的主要结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国家的解体和世界历史上苏联时期的结束。在前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成立了总统制共和国。在各主权国家的领导人中有许多前苏共和前苏联的工作人员。每个脱离前苏联的国家都在独立寻找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在俄罗斯联邦,这些任务就落到了叶利钦和支持他的民主力量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