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俄语通用国家概况
2948500000045

第45章 几座主要城市(8)

彼得堡违背自然力迅速地成长起来。从俄罗斯各地源源不断地赶来一批批庄稼人来这里施工。他们在凛冽的寒风中为帝俄首都建造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的教堂、凡尔赛式的花园、要塞、古代及中世纪式的柱廊、长方形大厅以及城堡等。很多国家的建筑师来到彼得堡。这里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机会。城市按宏伟计划作为统一的整体屹立起来。不仅建造了一些独立的大厦,而且也营造了许多结构协调的建筑群。在新首都的基础上,奠定了新俄罗斯的基础。创立了俄罗斯第一家剧院、博物馆、学校、科学院。彼得堡似乎是一座架设在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一样迅速崛起。

列宁格勒有一座纪念碑,没有这座纪念碑,就无法代表这座城市。这座纪念碑的根基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一整块花岗岩,它是从彼得堡四郊找来的最大的荒野岩礁。12公里长的路运了整整一年。巨石被用作基座,上方有一青铜骑士,这是城市奠基者的纪念碑。

截至今天,彼得的夏宫保存完好,简朴的房屋,看上去不像宫殿。彼得的达官贵人们生活得比自己的君王、坐在宝座上的长期操劳者还要雍容华贵。彼得完成了自己作为建筑家和航海家、立法者和战略家的规模巨大的工程任务。

彼得堡诞生的18世纪过去了。那些高官显贵和诗人、建筑学家和战略统帅,都安息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的地底下。伟大的罗蒙诺索夫是俄国的第一个科学院士,是学者、诗人、画家和语言改革家。在修道院还埋葬着苏沃洛夫(1729—1870,俄国元帅)、方维兹、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18世纪,这里,在涅瓦河的荒滩上曾有一场残酷的战役。为纪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战胜瑞典军队的胜利,彼得大帝奠基了这座修道院——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为了使这个修道院与彼得堡的市中心连接起来,在森林里开凿出了宽阔的林荫道。这条林荫道成了城市主要的街道,称涅瓦大街。

宫殿(冬宫)广场成为新首都的中心。这里,皇宫前的一切是在讲述胜利的情景。总参谋部大厦拱形门(凯旋门)上方的光荣之神驾驭巨型马车凯旋,(车上立着手持国徽的光荣之神)。亚历山大纪念柱是为纪念战胜拿破仑而立。600吨的花岗岩石柱,不用任何支撑,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座上。

为了帝国的雄伟和荣耀,广场上的建筑工程几乎整整一个世纪没有停顿。

彼得开始征集新首都的艺术作品,收集人类过去的世界文物。涅瓦河上,建筑工匠们的斧子丁当作响,刚刚拟定好需要建设的街道;而在夏花园,已经有了引以为自豪的古罗马维纳斯的雕像,这是从罗马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运来的。作为热心的爱好者,彼得还吩咐在她的身边布设一些哨兵。《达·芬奇的维纳斯》——爱尔米塔日博物馆的第一件杰作。

革命之后,世界上最大一座博物馆的收藏已经扩大了两倍,博物馆的大门为所有的人敞开。爱尔米塔日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多得看不完——从古埃及纸莎草纸的文献到毕加索的油画。

俄罗斯芭蕾舞的历史起始于舞蹈学校。从这里培养出当今与过去的伟大的芭蕾舞演员:谢苗娜娃、巴甫拉娃、富晋、尼任斯基、乌拉诺娃。2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在这里接受高水平的古典舞蹈艺术训练。

俄罗斯的彩色画传统源远流长。但18世纪,对俄国文化而言,是根本转变的一个世纪。新的艺术在彼得堡诞生了。与美术学院有关的画家有:罗克托夫、列维茨基、列宾、谢罗夫、彼得罗夫一沃德金。在列宁格勒的俄罗斯博物馆收集了最优秀的民族绘画样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做出的功绩揭开了历史上特殊的一页。1941年城市被包围,被封锁。列宁格勒的防御支撑了900天。男人们都上了前线,他们的岗位由妇女、老人、孩子来顶替。城市忍饥挨饿。由于饥饿,在列宁格勒死亡的人约65万人。但是,列宁格勒没有投降。广播里日日夜夜传来敲钟的声音。工作没有停顿下来。大学、学院里的课程照常进行。在被封锁的城市里出版新书,人们珍惜地保护着爱尔米塔日博物馆的藏品。在这里,肖斯塔科维奇①谱写并演奏了第七交响乐。在被围困的城市里进行恢复工作。列宁格勒的海军部大厦、俄罗斯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均穿上了建筑维修装。列宁格勒保卫战的900天是空前英勇的900天,空前忍耐的900天,空前信任自己正义性的900天。

每年春天,5月9日,胜利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沿涅瓦大街行进的阅兵式队伍里有老一辈的战斗英雄,也有从故事里了解到这场胜利的新一代人。

在皮斯卡廖夫斯基墓地埋葬着封锁期间牺牲的47万城市居民。

列宁格勒重新恢复起来了。但改革更新的渴望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生铁与铜铸成的纪念像,带有古战船船头装饰的纪念柱,工厂,港湾里的龙门吊,来自世界各地的舰船等,不同种类、各式各样的一切在这里互不干扰,和谐相处。列宁格勒将过去与现在,将老城的安详与新生活的充沛活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多么的不易

① 肖斯塔科维奇(1906—1 975)——苏联作曲家,苏联人民演员,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第七交响乐《列宁格勒》是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写成的,以悲壮著称,是战争年代纪念碑式的作品。啊!

普希金住宅博物馆是圣彼得堡最有名的地方之一。诗人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的几年。他在决斗之后被人们送到了这里。1837年2月10日,普希金就在这栋住宅逝世。

)第三节基辅

基辅是前苏联第三大城市,乌克兰共和国的首都和基辅州首府。城址在第聂伯河及其支流杰斯纳河两河汇流处以南不远,跨第聂伯河两岸。人口260万(1999年)。

早在6世纪到7世纪时,基辅就已是东斯拉夫人的重要城市之一。9世纪末,成为基辅罗斯国的首都。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季米尔一世接受了基督教并将基督教教义在俄罗斯的居民间传播开来。10世纪到11世纪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11世纪基辅罗斯陷于分裂,1240年遭到蒙古一鞑靼入侵者的破坏。14世纪到15世纪,乌克兰人开始作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立的民族共同体而出现。基辅长期以来是乌克兰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1362年被立陶宛公国占领,1569年划归波兰,1686年乌克兰的土地并入俄罗斯,基辅成为俄国的西南名城和边陲重镇。这座古老的城市,无论是对多民族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对乌克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被誉称为“俄罗斯城市之母”。19世纪下半叶,基辅是俄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著名城市之一。在苏维埃年代,基辅各方面的建设以更大的步伐向前发展。

卫国战争初期,法西斯侵略者集结重兵向基辅逼进,基辅军民英勇抗击,重创敌军,德寇不得不从中路抽调兵力增强对基辅的攻势。基辅保卫战坚持了77天,对延缓敌人向莫斯科的进攻起了很大的作用。1941年9月基辅陷落后,基辅人民坚持地下斗争直到1943年秋解放。

战后,基辅进行了大规模建设。许多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且规模更大了,由原来侧居第聂伯河西岸而跨过河去向东岸扩展。原先荒凉的达尔尼察现在已成为巨大的工人区和科学技术中心,原先的卢萨诺夫卡沼泽地盖起了新住宅楼,成为“基辅的威尼斯”。在克列麦齐克大街上有许多二次世界大战后建起的新式商店、食品店、音乐厅和公用大楼。

今天基辅已经成为乌克兰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基辅的轻工业发达,机器制造业(自动机床、挖掘机、车厢、摩托车、基辅照相机、电子计算机、飞机、计量仪表、医疗器械)也很著名。化学工业发展较快。

基辅是铁路、水路、航空和公路枢纽。基辅水路干线主要靠第聂伯河。它是前苏联欧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水量丰沛,运输条件优越。从基辅沿第聂伯河可到赫尔松、顿巴斯煤田、敖德萨并通黑海。经第聂伯一布格运河可到波兰。基辅铁路线不仅通往哈尔科夫、敖德萨等乌克兰城市,而且还可直达莫斯科、伏尔加格勒等市。基辅与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地都有公路相连。航空线把基辅与国内外各大城市连接起来。

基辅城大部分坐落在第聂伯河陡峭的右岸上。它的东、南、西三面为森林所环抱。市内也有许多花园和公园,风景秀丽,目之所及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基辅绿化区占市区面积的60%。城市以栗树为标志。

基辅的气候非常宜人,四季分配不均。春夏很长,过渡不明显。3~4月份开始,大地上就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这种气息会一直伴随着夏季,持续到9~10月份的树叶变黄落地、天气变寒为止。这段时间气温一般在10℃~24℃之间变化。冬季温度大都在0℃~一15℃之间。乌克兰的降水量大,春夏季常常下雨,但多在午后,而且是雷阵雨。乌克兰冬季降雪也很频繁,一般头一场雪都在11月初左右来临,然后整个冬季是一片白茫茫的银装素裹。有时候鹅毛大雪,有时候连绵几天几夜小雪。所有的建筑、树木、道路都被厚厚的雪装点着,春夏间早晚温度与中午的温差为5℃~6℃。

基辅是前苏联最大的科学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乌克兰科学院等200多个科研机构,有18所高等院校,26座博物馆,1000多个图书馆,10多座剧院。民间合唱团、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和马戏团等文艺团体的艺术水平堪称一流。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团体多达3500个,因而被称为”乌克兰文化的摇篮”。著名的大学有:基辅舍甫琴柯大学、柴可夫斯基综合音乐大学、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基辅国立建筑工业技术大学、乌克兰国立民族医科大学、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许多著名学者文人,如罗蒙诺索夫、舍甫琴柯等都曾在此学习和工作过。

基辅保存不少名胜古迹,如索菲亚教堂(建于1037年),”索菲亚”希腊语为智慧的意思,该教堂建于11世纪,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是智者雅罗斯拉夫为庆祝古罗斯军队战胜突厥佩彻涅格人和颂扬基督教而修建的。同时这里还是斯拉夫民族的第一个图书馆。还有金门,它建于11世纪,是古代基辅城的正门,因为它的门扇和门楼上的教堂、圆顶装饰有镀金的铜箔,金门因此得名,它是现存不多、保留完好的雅罗斯拉夫大公时代的建筑之一。此外还有安德烈耶夫教堂(建于1744—1767年)、基辅洞窟修道院及城市的奠基者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纪念碑、卫国战争纪念馆、基辅民俗与建筑博物馆等很多著名景点。

)第四节塔什干

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从1938年起为塔什干州中心。人口200多万。

塔什干位于天山山脉西麓,位于海拔440~480米的奇尔奇克河谷。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3℃。

塔什干大约在2000年以前兴起,在商贸(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它将邻近的国家与远东、与南亚,包括地中海与欧洲等国连接起来。在许多世纪的历史当中,塔什干这座城市已有多个名称:尤尼、沙市、贾至、卡奇干、宾干,第一次提到这座城市的名称是在11世纪的阿布·赖汉、马哈迈德·卡什嘎尔的著作当中。

城市领域发现有不少12~13世纪的要塞废墟和古建筑遗址;许多中世纪的东方建筑一直保存到我们今天:16世纪的巴拉克一伊斯兰教学校、16世纪的库克利达什宗教学校;16世纪的贾米清真寺、16世纪的卡法利·沙什陵墓、16世纪的扎因丁一博博陵墓以及努里金一博博陵墓等。

在革命年代,塔什干是土耳克斯坦争取创建苏维埃政权的中心。为纪念这个光荣的年代,在火车站附近建立了纪念土耳克斯坦14委员纪念碑,在公社社员花园中的兄弟墓前建造了长明火炬。1924年,塔什干无产阶级因在国内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被授予红旗胸章。

1941—1945年,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塔什干成为苏联的大后方,这里有从被占领土疏散来的人员和企业,他们在紧张地工作。塔什干收留了成千上万的孤儿。塔什干的居民牢记自己的英雄并虔诚地纪念他们。为纪念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牺牲的军人,这座城市建立了许多纪念碑和纪念雕塑:无名烈士墓、塔什干高大的音乐自鸣钟楼(为纪念胜利)、乌兹别克斯坦共青团员方尖碑、纪念性群雕“悲痛的母亲”等等。

塔什干的富有不只在于它的历史,塔什干也是中亚工业、科学与文化的中心之一。城市的工业企业生产拖拉机、棉花收割机、挖掘机、民用必需品等。塔什干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国外并得到良好的信誉。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远近闻名。城市以诸多的历史建筑名胜、公园、剧院和体育场、博物馆和音乐厅、图书馆和文化宫而著名。

1966年4月26日,这个日子已永远写进了城市的历史。这一天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短短的时间内城市经受了一千多次的地震,建筑物几乎被夷为平地。这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但是城市得到了复活,它重新屹立起来,发达起来。城市的重建得到了苏联所有兄弟共和国的援助。现在,塔什干较之以前更美丽、更雄伟。

地震过后的许多年里,在这座城市的契兰扎尔、菲卢扎、古留克、卡拉卡梅什、卡拉苏、尤努萨巴德、阿尔玛扎尔一带兴建了大片新的住宅区。位于城市中央的建筑群是塔什干的骄傲,它们根据莫斯科建筑学家和塔什于建筑学家的共同构思而建。塔什干著名的建筑有:列宁中央博物馆分馆、“乌兹别克斯坦”饭店、“乔尔一苏”饭店、苏联各民族友谊列宁宫、马戏团、乌兹别克斯坦艺术家协会展览馆以及一系列行政建筑物。1975年,建筑家和工程建设人员由于在乌兹别克斯坦新首都的建设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劳动受到了苏联政府的嘉奖。塔什干正在完善城市交通网、铺设新的大街和街道、三条地铁线路也在不断延长。由于塔什干的劳动者在革命运动中所做的伟大贡献,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因纪念城市诞生2000周年,塔什干于1983年被授予列宁胸章。

)第五节阿拉木图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前首都①,阿拉木图州首府,有100多万居民,是原苏联的大城市之一。

1983年,因该城市的劳动人民在革命运动中所做的伟大功绩,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在国民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成就,阿拉木图市被授予列宁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