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区域人口发展战略与规划
2948400000012

第12章 西藏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11)

日喀则地区的贫困情况。该区是西藏农牧区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据日喀则地区扶贫办公室2003年8月18日提供的最新数据,按照农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00元、牧区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00元、半农半牧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50元确定的绝对贫困人口指标,绝对贫困人口为18306户、98470人,占全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15%。按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确定的相对贫困人口指标,相对贫困人口为31372户、180829人,占全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31%。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总数为270299人,占总人口585424人的41%。定日、聂拉木、定结、岗巴等县位于中尼、中锡边境地区,定日、聂拉木、定结、岗巴等县总人口分别为44786人、12796人、17058人和8539人,2003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贫困人口分别为39860人、3699人、13510人和74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9%、28%、79%、87%。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50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定日县为2066人,占总人口的24%;聂拉木县为1059人,占总人口81%;定结县为3425人,占总人口的20%;岗巴县为1975人,占总人口的23%。

2.贫困程度比较深重。

岗巴县。该县边境贫困农牧区基本都不通电、不通邮,乡镇中学教学质量低下,学校校舍残破,村级教学点普遍缺乏,教师紧缺,全县教师总数只有148人,民办教师30人,每月每人工资仅有135元,生活困苦。岗巴县贫困人口人均耕地只有1.15亩,人均牲畜7头,人均酥油2公斤,人均口粮50.05公斤,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48元,仅相当于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2%,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

定日县。该县教育发展非常落后,乡镇中心小学、完小校舍简陋,危房幢幢,学生宿舍、食堂的环境恶劣、卫生极差,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劳的实验设备,没有必备的课桌板凳,住校生床位严重紧缺,全县30%的学生屁股离地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85%以上的住校生的睡觉离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定结县只有1所小型初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所。10个乡镇有7个乡没有卫生院,没有医务人员,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普遍。贫困状况非常严重的确布乡、扎西岗乡、多吉乡,2002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68元、281元和296元,只相当于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0%、11%和11%。靠近尼泊尔的边境贫困乡镇陈塘镇人口1653人,以夏尔巴人为主体,耕地面积只有800亩,人均耕地0.15亩,2002年人均纯收入326元,其中现金收入不足100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极端贫困,乡镇距县城140千米,乘车骑马走路需3天时间。

扶贫投入偏低。一般研究认为,要比较稳定地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均资金投入强度应达到2000元以上。从近几年我们对西部若干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要比较稳定地解决一个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至少需要投入2500元,青藏高原地区解决一个贫困人口的温饱至少需要3000元。如果按照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则需要5000元。由于西藏农牧区特别是边境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具有极为强烈的区域性分布特点,贫困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且贫困程度深,与此相关的扶贫事业,归根到底要依靠资金的投入,在贫困发生率高达80%以上的情况下,资金缺口的压力是相当巨大的。而且,人均1300元的脱贫标准太低,无法通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

其次,对于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方,需要异地脱贫的那部分贫困人口,其资金需求量则是上述标准的3~4倍;另外,由于边境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边境贫困地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的困扰,贫困乡村的返贫率一般在20%~30%,遇到自然灾害的时返贫率达到50%,遇特大自然灾害时的返贫率则高达70%以上。扶贫工作往往出现扶贫跟着返贫走的现象。2003年西藏扶贫开发计划总投资266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3900万元(含以工代赈资金80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500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2130万元,地县配套570万元,如果以18个国家区定贫困县为投入基础,每个县的平均投人强度为1477万元。但是上述边境4县的扶贫投入均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贫困面积最大的定日县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扶贫总投入分别为784.万元、1079万元和847万元。如果以2002年全县总人口44786人计算,2002年人均扶贫额度仅有189元,如果以贫困人口39860人为基数,人均扶贫额度也只有212元,无论从哪方面讲,这样的投入力度都是很低的。

3.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建议。

(1)加大投资力度。西藏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发展条件更低下,生存环境更恶劣,贫困人口更广泛,扶贫难度更大。因此,所需的扶贫投入应该更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国家安全的高度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重视对西藏尤其是西藏边境贫困县的扶贫投入。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西藏扶贫开发总投入分别为31745万元,25400万元和26600万元。如果以18个国定区定贫困县为基础,每个贫困县的年均扶贫投入为1763万元、1411万元和1477万元;如果以西藏34个重点扶持县为基础,则每个贫困县的年均扶贫投入才933万元、747万元和782万元。我们建议,应尽快对边境贫困县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投入的实际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向中央扶贫机构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申请建立西藏自治区边境县的特殊扶贫基金,通过各种配套资金增加对边境贫困县的扶贫投入,每个边境贫困县的扶贫投人至少应该达到18个县的平均投入强度,这是彻底改善西藏边境贫困县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

(2)实施扶贫计划。针对边境贫困县的特殊情况,必须尽快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服务为主体的扶贫计划,重点是加强边境贫困县交通、能源、通讯、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提高现有乡村公路通过能力。加大交通干线和县、乡道路的建设力度,提高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县、乡公路建设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公路等级和形成交通网络体系。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水电为主,在人口比较集中、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修建小型水电站。重点抓好农网建设,在居住分散、偏远的农牧区大力推广普及小型太阳能用户系统。兴建水利骨干工程,加快现有灌溉区改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并搞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农牧民直接参与基本农田建设、能源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卫生设施建设、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为其提供经济机会并如期获取现金收入。致力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急需的医疗设备,做到大多数贫困乡镇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医疗站或卫生室,同时实施阶段性的以基本卫生服务为主体的公共卫生计划,改善边境贫困县的人力素质和社会发展环境。

(3)统筹资金管理。集中统一管理扶贫信贷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提高扶贫资金的综合配套能力是加强边境贫困县反贫困工作的重要举措。边境贫困县必须按照相对集中、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配套使用的原则围绕社会服务计划对各种渠道的资金进行统一调剂、调配。扶贫项目要以贫困户为对象,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以有助于直接提高贫困户收入的产业为主要内容,特别是以农牧业为主,按照统一规划、综合设计、统一评估的原则,做到各类资金相互结合、配套使用。扶贫信贷资金要重点支持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和扶贫经济实体,扶持贫困户进行产业开发,特别要将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能够大量吸收贫困人口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以工代赈资金要主要使用在修筑公路、电站建设和解决人畜饮水方面。财政扶贫资金要重点用于移民搬迁、水渠整治等相关的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自治区水利、农业、科技、卫生等部门也要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实施项目管理。

(4)加快扶贫点建设。西藏边境贫困县人口居住分散,采取分散扶持的办法难度很大且效果欠佳。实践证明,扶贫点建设是整体搬迁、集中开发、综合配套、提高扶贫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四川藏区广泛实施的人草畜三配套扶贫模式,即人有住房、草有围栏、畜有棚舍的开发模式。通过牧民定居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游牧迁徙,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妥善解决了牧区发展中集中教育,集中卫生,集中科技推广,集中疫病防治,集中供水、供电等等分散扶贫难以达到的效果,是一种很好的且能够推广的扶贫模式。在边境贫困县的扶贫开发过程中,自治区各级政府要针对边境贫困县具体实际,尽快对那些处于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丧失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贫困农牧民采取切实措施并按照自愿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分批、分期进行转移安置,使他们在较好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发展生产,早日摆脱贫困。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把扶贫点建设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同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同农牧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

(四)西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1.科学指导,统筹协调,促进西藏人口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科学系统地指导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良好的人口素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与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低效高耗的开发模式,把经济发展规范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尽量减少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把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生活富裕、和谐秀美的西藏。

2.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全面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

农牧民在西藏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农牧业经济发展对于提高农牧民收人意义十分重大,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改善结构,全面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和投资力度,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优质青稞模式化栽培,优质小麦规模化生产,财政支农资金保持较高的稳定增幅。第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继续调整和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调整粮、经、饲比例。加大对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农区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的投资力度。第三,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扩大订单农业,深入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第四,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培养多元化致富能人。放手培育各类农牧民经济人和各类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对农牧民的就业和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

3.项目推进,产业突破,努力增强综合实力。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也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重点在农牧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农牧区人畜饮水、县际和农村公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司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第二,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快速扩张投资规模。建立健全项目库,精心编制项目书,完善招商网络,加快招商载体和招商队伍建设。创新招商引资考核办法,重点突出对投资总额、竣工投产项目和规模项目的考核。采取依靠国家、抓住援藏、广纳社会资金等多种投入方式,积极引进资金,进行优势资源、公共服务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工农业项目建设。第三,立足特色资源,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要抓住青藏铁路开通的契机,进一步培育和做大做强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整体提高农畜产品加工、绿色产品制造、藏医药品牌、民族手工业产业等方面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产品设计水平和资源就地转化的能力。

4.推进改革,创新体制,增强发展的内部动力。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第一,以完善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继续深化农牧区改革。第二,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第三,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行为。第四,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五,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积极扶持有市场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

5.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