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亚洲腹地到欧洲
2947500000019

第19章 希腊·马其顿人沿丝路西段的东征(3)

亚历山大东征在使东方希腊化的同时,更多的则是使其自身的东方化。原居于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和马其顿荒原上的西方人,到东方的广阔天地见了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在丝路西段,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交融荟萃,这才是所谓“希腊化”的实质。[古希腊]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69页。据阿里安所记,亚历山大本人就是“东方化”的带头者。首先,他选择丝路西段最大的城市巴比伦作为帝国的首都,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中心已在东方的两河流域而不在希腊。当他回到苏撒时,带头举办了一次波斯式的婚礼,继过去在中亚娶巴克特里亚公主克罗塞妮为后之后,又娶大流士三世之女斯塔苔拉为妻;他还为其麾下的80名将领择偶,新娘皆为波斯、米底、巴克特里亚显贵之女,如著名将领塞琉古娶的就是巴克特里亚人斯皮塔米尼斯的女儿;据悉仅此一次婚礼就有10000多马其顿军人娶了亚洲女子。其目的是以联姻形式实现东西方融合。他还带头穿米底和波斯贵族的服装,行东方式宫廷礼仪,擢用东方降臣为官。最重要的是他把东方人编入帝国的军队,逐步取代马其顿的骄兵悍将。“亚历山大创建的那些新城市和占领的那些地区的总督们,带着总数大约有三万的青年人来到苏撒。这些青年的年龄都一般大。亚历山大称呼他们为他的‘继承人’,都给他们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装备得和马其顿部队一模一样”;“还有,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和阿拉霍西亚的骑兵……都跟最漂亮最优秀的伙友骑兵编在一起,从而使他们十分神气”;“除此之外,还新成立了一个骑兵第五团。……为了扩编,特地挑选了一些东方人。……还竟然把巴克特里亚人希斯塔斯皮斯任命为他们的指挥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亚历山大的心已经完全东方化”。[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Ⅵ,6。商务印书馆,1979年。亚历山大最初的举措似有“东施效颦”之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给后世带来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尤其是对希腊化王朝塞琉古影响甚大。

三、塞琉古王朝与丝路西段

公元前323年,年仅32岁的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不仅使他进一步扩张世界帝国的理想之梦破灭,而且帝国也陷于内乱,各地武将拥兵割据。经过两个世代的争斗,逐渐形成了大体上以欧、亚、非三洲为格局的三个希腊化国家(巴尔干的马其顿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亚洲的塞琉古王朝)。将叙利亚至中亚的丝路西段全部纳入版图的塞琉古王国,又称叙利亚王国,中国人称为条支,基本上继承了亚历山大的亚细亚帝国。

据阿庇安说,“亚历山大死后,其手下大将塞琉古马上作了侣伴(或称伙友)骑兵队的领导者;他指挥这个骑兵队之后,成为巴比伦总督;作了总督之后,就作了国王。因为在战争中很成功,他取得了‘尼卡托’(即征服者)的别名”[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上册,十一卷57节,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塞琉古·尼卡托称王以后,便沿着亚历山大走过的丝路西段老路,征服了米底割据者尼康诺尔,并由巴比伦出发,向东收复帝国各省,经过9年的战争,终于连最远的锡尔河畔“极边·亚历山大利亚”都承认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权。公元前306年塞琉古一世由巴克特里亚攻入印度河流域。在此,他遭到了印度孔雀王朝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大象兵的有力反击,于是不得不与之联姻修好,缔结和约。根据条约,塞琉古王朝让出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地盘,也得到500头战象和一笔黄金的回报。公元前302年,塞琉古王朝依约派出大使麦伽斯提尼斯到孔雀王朝首都华氏城(今巴特那),麦伽斯提尼斯留居印度5年,详实地记载了印度地理、风俗、物产及政治组织、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实况。尽管塞琉古人入侵印度受阻,但此时的王国已领有西起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东达锡尔河以南的索格底亚那、巴克特里亚等大部分中亚地区,几乎包括亚历山大帝国的全部亚洲属土。

此后约半个世纪,塞琉古王国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据阿庇安说,塞琉古一世时代继续保持了亚历山大在西亚、中亚丝路西段各地兴建希腊化城市的传统,“在他的领域内到处建立城市,有16个城市叫安提阿(安条克)以纪念他的父亲;5个城市名叫雷俄狄西亚,以纪念他的母亲;9个城市叫塞琉西亚,纪念他自己;4个城市纪念他的两个妻子,就是3个阿巴密亚和1个斯特拉顿尼西亚。这些城市中,现在最著名的是2个塞琉西亚城,一个在海滨,一个在底格里斯河畔;腓尼基的雷俄狄西亚、黎巴嫩山下的安提阿(安条克)和叙利亚的阿巴密亚。他替其他一些城市取了一些希腊或马其顿的名称,或以纪念他自己的武功,或以纪念亚历山大;因此,在叙利亚和上亚细亚的蛮族地区中有许多城市是用希腊或马其顿的名称……在印度有亚历山大德罗琉斯;在西徐亚有亚历山大德勒卡达。因为塞琉古的胜利而命名的城市,有美索不达米亚的尼斯福里昂和靠近卡帕多细亚的亚美尼亚有尼科玻里”[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上册,十一卷57节,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阿庇安列举的这些城市中,有些是亚历山大时代旧城的复兴,但绝大多数是塞琉古一世时代建立起来的。斯特拉波在其地理书中也讲到塞琉古在米底地区建立的希腊城市:“……米底地区也有马其顿人建立的希腊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我们可以说得出名字的有劳底加城、阿帕美城、拉格斯附近的一座城市(赫拉克列亚城),还有拉格斯城本身,它是塞琉古·尼卡托所建。后来给它取个名字叫欧罗布城,帕提亚人却称之为阿萨克城。……这座城市在里海门之南约500斯塔迪昂。”[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书》Ⅺ.13.6。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据悉,塞琉古仅在亚洲兴建的新城就达30余座。甚至在王国极东部亚洲腹地的帕米尔西麓也建有一座新城。该城地处阿富汗东北盛产天青石的地区(阿伊·哈努姆遗址),建在喷赤河与科克洽河所夹的三角形高地上。从1964年起,以P.贝尔纳为首的法国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持续15年的发掘。发掘结果证明:这座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期的希腊城市,东部为卫城,西部为下城。卫城西侧的台地上,有大街纵贯全城南北。大街西侧下城的主要建筑有:面积近9万平方米的中央宫殿区,包括广场、官署、宅邸和珍宝库。广场四周围以4道柱廊。宫殿区东、北、南三面,分别建有神庙、体育馆和贵族住宅。大街东侧建有剧场和武器库。城北门外建有神庙,卫城西南建有露天神坛。城内发现有希腊文铭刻和手稿残迹以及大批艺术品、钱币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9页。该城以希腊风格为主,也反映了希腊风格与东方风格相融合的特点。在塞琉古王国兴建的诸多城市中,尤以倾全国财力物力修建的新都安条克(及它的海港塞琉西亚)和底格里斯河畔巴比伦故城附近的塞琉西亚最为著名。斯特拉波说:“安条克城是叙利亚的都城,也是国家历代统治者建立王都之地。在其实力与面积上,安条克城稍逊于底格里斯河上的塞琉西亚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利亚城。”他还列举了安条克的海港、塞琉西亚城和一些卫星城市的准确位置:“奥伦特河由城边流过。……河流靠近安条克城,在塞琉西亚城附近流入大海。……奥伦特河在塞琉西亚附近形成入海口。塞琉西亚离河口40斯塔迪昂,离安条克城120斯塔迪昂。由海溯河而上至安条克要航行一天的时间。安条克城东面有幼发拉底河流过,还有巴姆比卡、贝列亚和赫拉克列欧城——这是些小城市。”

[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书》Ⅹ Ⅵ,2.5—7。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 “安条克城之上40斯塔迪昂处有达弗娜城,这是一座中等城市,有一大片茂密的小树林,还有几条小溪流过这片树林。在树林的中心地带有一块避难的圣地及太阳神与月神的神庙。安条克人通常就是在这里和邻人一道欢庆全国性的节日。”斯特拉波讲到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城时,强调了它取代巴比伦城的地位而迫使后者衰败的情况。他说:“这儿(指巴比伦)还有贝洛斯的陵墓(指马都克神庙中的大寺塔)。它现在已完全变成一片废墟了。据说它是薛西斯毁掉的。这是一座用焙干的砖头建成的正方形底座金字塔,它有1斯塔迪昂高,每边长也是1斯塔迪昂。亚历山大曾打算修复它。但这是一件宏伟而又费时的任务(仅仅清除垃圾堆就得1万人干两个月的时间)。由于国王不久之后就病倒并逝世了,因此这项任务就没有完成。他的继承人没有一个对此有任何兴趣。要说城市为什么无人管理,成为一片废墟的原因,则部分是由于波斯人,部分是由于岁月,部分是由于马其顿人忽视这些问题的原因;特别是在塞琉古·尼卡托建立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城之后。该城靠近巴比伦城,相距约300斯塔迪昂。由于他和他以后的所有国王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这座城市,并将其首都迁到此地(公元前301年前塞琉西亚曾是塞琉古王国的首都),从此它就发展得比巴比伦还大,而巴比伦大部分地方也就变成一片荒芜之地了。……一座伟大的城市,现在成了一大片沙漠。”[古希腊]斯特拉波著:《地理书》Ⅹ Ⅵ,1.6。 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安条克和塞琉西亚之所以繁荣起来,是因为它们自身是商业中心并处于丝路西段的枢纽部位。塞琉古王朝继续修筑原波斯帝国的驿道系统,以旧城和新城为商业点,以原有道路为交通线,联成四通八达的商业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国际商道即从地中海岸边的塞琉西亚港出发,经首都安条克、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伊朗高原北缘、中亚乃至帕米尔西麓。安条克及其港口塞琉西亚是丝路西段干道到达地中海岸边的终点之一,东来的商品可由此装船运往欧洲或由陆路北运小亚、南运埃及;地中海西部运抵的商品可在此卸货,再经商队运往东方。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是丝路西段在两河流域中心地区最大的商货集散地,由此可北通里海、黑海和高加索,越过高加索可北连草原之路;由此向南至波斯湾、阿拉伯,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西南则经巴勒斯坦入埃及。如此四方辐辏之地,必然欣欣向荣。

塞琉古王国时代在探索未知地理学上的贡献也是前所未有的。公元前300年,塞琉古一世派遣一个名叫德莫达马斯(Demodamas)的人北渡锡尔河挺进图兰草原。他可能到达过今哈萨克斯坦的萨雷苏河流域,并列数了沿途的许多民族(后被普林尼著作保留下来)。他还纠正了前辈希腊地理学家将锡尔河和顿河混为一谈的错误。这一行动为在中亚地区将绿洲路与草原路联系起来做出了贡献。

前文提到的麦伽斯提尼斯为完成其外交使命奔赴华氏城。他曾沿着印度皇家大道,从今天的白沙瓦经拉瓦尔品第、阿姆利则,最终到巴特那。这样,他就穿越了旁遮普,沿西瓦利克山麓进入恒河平原。他是第一个向希腊人介绍恒河及其支流流贯的这个平原的人,因为连亚历山大心目中的“印度”也仅指印度河流域;还介绍了耳闻的一些地方,如斯里兰卡岛。由于他的考察,使当时希腊人的地理知识一直延伸到孟加拉湾,距当年亚历山大所到达的地区还要远出1800公里之多。[法]保罗·佩迪什著,蔡宗夏译:《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6—78页。重要的贡献是他也证实了丝路西段由中亚巴克特里亚,经阿富汗喀布尔一带,进入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南下支线。这条线路后来为中国人、贵霜人和罗马人经常利用。

塞琉古王朝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巴尔干的马其顿王朝始终不和。历代叙利亚君主的政策是向西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以免被逐出地中海沿岸;尤其要抑制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势力向亚洲扩展。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二世与埃及的托勒密三世为争夺巴勒斯坦打得难解难分无暇东顾之时,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在当地希腊移民的支持下,宣布脱离塞琉古王朝而独立,建立了希腊人统治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公元前256年)。几乎与此同时(公元前249年),巴克特里亚西邻的帕提亚人悍然驱逐希腊人,推翻了当地的希腊政权,建立了东伊朗人的阿尔息斯王朝(安息)。这样一来,塞琉古王国的东部领土便丧失殆尽,只保留了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一带。而且安条克宫廷阴谋不断,帝王更替频繁。直到第6代国王安条克三世(公元前223—前187年,号称“大帝”)时,塞琉古王国才出现复兴端倪,他东征帕提亚,并由巴克特里亚远征喀布尔河流域,再次掀起向丝路西段大进军的余波。

当时,帕提亚王国正在向西扩张,兼并了里海南岸的马代因地区,并越过里海峡门,占领了米底旧都埃克巴坦那。安条克三世坚决予以反击,夺回埃克巴坦那并洗劫神庙之财以充军需。帕提亚国王阿尔息斯三世望风而逃,安条克三世沿“伊朗北道”追至当年亚历山大休整军队的希尔加尼亚(即里海东南厄尔布尔士山北麓的那块富庶之地),帕提亚君主被迫缔和并成为“同盟者”。公元前208年安条克三世继续东征巴克特里亚。此时正值欧提德姆斯为王,他首先在阿里亚河(今哈里河)设防以阻挡塞琉古大军。但安条克三世采取夜间偷袭战术,涉水过河大破巴克特里亚的骑兵队。欧提德姆斯逃入固若金汤的巴克特拉城,安条克三世尾随至城下,围城两年尚不能下。而欧提德姆斯又威胁说他要请锡尔河彼岸的塞迦人前来助战。结果,双方缔结城下之约。与帕提亚一样,巴克特里亚王国也名义上承认了塞琉古王朝的宗主地位。于是,安条克三世又继续步亚历山大之后尘,越过兴都库什山,来到喀布尔河流域。自100年前塞琉古一世与旃陀罗笈多媾和后,这里一直归印度孔雀王朝管辖。现在安条克三世重返此地时,当地统治者却不战而降,并献给塞琉古王朝一批战象和巨额偿金。此时,安条克三世急欲返回叙利亚,也无意进一步深入印度。他再次沿着一个多世纪以前亚历山大部将走过的“伊朗南道”,于公元前204年春返回塞琉西亚。

安条克三世的远征,可以说是希腊人在丝路西段向东方拓进的尾声。他是继亚历山大、塞琉古一世之后,率领大军向东走得最远的人。他也是塞琉古王朝最后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此时,锐勇强悍的罗马人发动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打败了马其顿王腓力浦五世。安条克三世不能坐观成败,立即率军进入希腊,企图重取马其顿。但罗马军团不仅在德摩比利一役击败安条克三世,而且紧追其后进入亚洲。公元前190年,在小亚的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安条克三世惨败。根据公元前188年双方签订的和约,塞琉古王朝退出其欧洲领地色雷斯和哈里斯河以西的小亚细亚;只能保留10艘舰船;分期12年赔款白银15000塔兰特。著名的“叙利亚战争”至此结束,也标志着塞琉古王国沦为罗马的附庸。此后,王国领土日蹙,公元前2世纪中期,就连美索不达米亚也被帕提亚吞并。在丝路西段的历史上,塞琉古王朝渐渐失去光彩。

此后,丝路西段沿途民族便发生了新旧交替。希腊人让位于帕提亚人和罗马人;正在兴起的两个国家,即西方的罗马和东方的帕提亚,从两个方向扩张,彼此渐渐接近,终于在公元前后迎头相撞。丝路西段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