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著新干线(初中版)
2947200000006

第6章 朝花夕拾(2)

1926年6月23日鲁迅完成了第5篇《无常》之后,决计离开充满恐惧和令人窒息的北京。经由上海,9月到达厦门,人到了新的地方,都会感到新奇和不习惯,人的心态基本是忧喜参半。这里环境还算优美,且冷静孤辟,可以修身养性。对别人也许是件好事,对鲁迅却完全不同;人地生疏;信的邮递过于缓慢。如此凄清冷漠,鲁迅很快便觉得无聊起来。生存的环境无疑对创作产生了影响。这时《朝花夕拾》的创作正在进行。在厦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鲁迅越发感到无聊,心情极具抑郁,似乎只能回到童年和故乡那里去寻找恬静和温馨。

这些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鲁迅创作《朝花夕拾》,而影响最大的则是鲁迅自身生活发生了变化——他和许广平在共同的战斗中产生了爱情。1926年是他们初恋和定情阶段。虽然鲁迅此时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却第一次享受到真正的爱情。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当鲁迅愿做一世的牺牲来偿4000年的债时,是许广平勇敢而坚定地拉着他的手走向了新生活。这迟来的爱情唤回了鲁迅早已逝去的青春,成为他阴郁而晦黯的心灵唯一的亮色。他的心柔和,充满着青春浪漫的美丽情愫。虽然思想极度苦闷,但由于“静坐默想,所以精神上倒并不感到寂寞。”真挚的爱情是美好纯洁的,青少年的心灵也是美好纯洁的。这种即时心态与创作对象的沟通,就更无法阻止这种心态在艺术上的折射。爱情促使鲁迅心境转换,奠定了《朝花夕拾》的基调和色度。爱情给鲁迅带来无比的喜悦、温暖和鼓舞,这些欢乐明丽的感情活动不仅是创作的一个契机,而且还伴随着整个创作过程,建构了艺术作品的血肉。于是,这些散文便一改《故乡》中的苍黄、萧索,而代之以春天的明媚、生活的绚烂和童年的欢笑。《朝花夕拾》让鲁迅回到故乡和童年。这是鲁迅所独有的精神驿站——当他苦闷和无聊时,便有意进行精神上的回归,重新调整自己,以便为新的战斗做好准备。

3.艺术特色

语言艺术 《朝花夕拾》所集10篇散文的语言,是优美的、流畅的,从第一篇到末一篇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叙述着往事,虽是客观的记叙,却又饱含着深情,使叙事更具有深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记叙童年生活的文章早已脍炙人口,语言幽默充盈、妙趣横生,像文中的百草园一样引人人胜。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鲁迅这样来记述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宽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鹜,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无常”是中国传说中的鬼怪精灵,在作者的笔下他是这样的装束和神态;头上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手里一把破芭蕉扇,提起他的贫苦,就更蹙紧双眉,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地跳起舞来。作者的良师、益友在作者的笔下无不跃然纸上,这都得利于作者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叙事艺术 《朝花夕拾》以舒展明丽的笔调构成一个独特的抒情世界,但同时也是一部值得挖掘的充满奇妙艺术的叙事作品。像心里出土的回忆。给散文的叙事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鲁迅才思充盈,形之于文,无不生动有趣。有时信手拈来,造成妙笔。他在叙事时也是多方位、多元化的,如《藤野先生》,讲述了先生的四个子故事:不讲究服饰;修订讲义;改正解剖图,赠照片“惜别”。作者在叙述这几件事时并不是十分刻意的,他是以故事里一个人物的身份出现,讲述了故事情节,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作者在讲述范爱农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深度心理分析。范爱农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作者的亲密朋友。志同道合,所以作者在叙述时从他的内心来观察,让读者从他的内心中走出来,又情不自禁地溶化在其中。

作者在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鲁迅随手摘取,尽皆奇花异草。讲到蛇,就有长妈妈的故事;讲到雪,又有捕鸟方法的介绍。如果统计一下,这篇文章里的名物恐怕是《朝花夕拾》乃至作者所有散文中最多的。作者也不详细地加以描写,有的只是提到而已。好比孩童时的玩具,堆了满床满屋,他却不一定都玩上一会儿。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他们一会儿摆弄这个,一会儿捉摸那个,忽而要讲故事,忽而又要出去玩耍。作者的这种叙事艺术手法,就形成了一种张力,一开始列举园中品物繁多,抽闲讲一个故事,后来不知怎地又捕起鸟来,孩子手忙脚乱,读者目不暇接,而作者却是从容的。他以幽默的笔调来调节这种紧张,让文章成为童趣与成年人的幽默的混合,使文章奇妙天成。

4.地位与影响

文献价值 《朝花夕拾》中的童年趣事出之于鲁迅本人的回忆,所以它们为研究鲁迅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信的个体心理学方面的依据。鲁迅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人生,这是由他独特的个性心理决定的。对鲁迅个性的研究,需要从他的童年开始,童年经验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和特点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朝花夕拾》中大部分篇章写故乡和童年生活,一幅幅美妙生动的画卷,笔调柔和温馨、轻盈舒展,通过回忆,故乡所有的东西都被诗化了,成了情绪载体和童年生活的象征。

《朝花夕拾》一书的部分内容,描绘了鲁迅的求学经历:他入过家塾、私塾,又进过“洋学堂”留过学;读过《四书》、《五经》,也学过“西学”。可以说,他的求学经历,就是一幅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缩影。尤其是鲁迅童年所受的教育,全部包括在《朝花夕拾》的前6篇文章中。中国儿童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的与学校的两个方面,鲁迅通过自身所受教育的反思,深刻地意识到了那时的中国儿童承受着不幸的命运:在家庭身领着长辈与幼辈的精神隔膜,在学校强耐着教育形式与儿童天性的严重暌违。儿童喜欢动,老师却断喝“读书!”而且全都是艰涩拗口又难懂的书;“我”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父亲却让“我”背《鉴略》。读书有禁区,有禁令,就是对儿童天性的禁锢。鲁迅来自旧社会,他对旧中国的儿童教育感受甚深,这在他儿童读物的思想中和他后来的杂文中所表达的正是一脉相承的,从而构成鲁迅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朝花夕拾》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鲁迅的“故乡”系列小说和回忆性散文提供了重要资料。鲁迅的小说有许多是以“故乡”为背景的,后来有人认为这些小说的晦涩难懂,但只要先通读《朝花夕拾》,就会发现在思想内容上,《朝花夕拾》与“故乡”小说是连续的,可以做参考资料。《朝花夕拾》中有许多中国的民俗和琐事,其浓郁的民俗学色彩,为深人研究鲁迅的小说提供了翔实的印证材料,特别有助于理解小说的环境气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物,鲁迅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和感受很深的真实的人,同他在小说中所创造的典型形象有很多是骨肉至亲。如祥林嫂和二阿长、杨二嫂、衍太太和阿金、吴妈等等。当然鲁迅并没有把某一具体的人作为他小说的原型,而是采取种种人成为一个;这种联想,会加深我们对鲁迅小说艺术的研究。

《朝花夕拾》艺术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云,为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比一般历史记载更为鲜明和准确的形象化的社会史料。《朝花夕拾》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它以时空为序,清晰地展示了鲁迅30岁以前的受教育过程。整个教育过程历经我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在接受本土教育时期,正是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潮;在日本留学期间,则是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赔款以后,正值日俄战争,日本对华侵略正盛;回国任教,又值辛亥革命。从家庭到学校,从中国到日本,从晚清到民国,都纳入《朝花夕拾》的世界中,在作者娓娓而谈的平静叙述之下,竟是一股波澜壮阔起伏不定的历史大潮。

课外导引 鲁迅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散文除了《朝花夕拾》以外,还写过一些回忆性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事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我的种痘》、 《阿金》、《我的第一个师父》、《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女吊》、《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等等。这些散文的总体艺术格调与《朝花夕拾》一致:既有明丽的生命色彩、又有黯然的死亡意识。艺术上一脉相承。

内容梗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很小的时候,家的后面有一个百草园,那时是他的乐园。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单是泥墙根一带的油蛉、蟋蟀、蜈蚣、斑鹜就有无穷的乐趣。为了“成仙”,他还将何首乌根经常拔起来。还能摘到覆盆子,色味要比桑椹好的多。

不去长草的地方的原因是,长妈妈讲了一个故事:先前,有一个出生在古庙里的读书人,虽然遇见了“美女蛇”,后来还是被老和尚治服了。得出的教训是:像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冬天的百草园,只有在雪天才会更有意思。拍雪人和塑雪罗汉是不行的,那只好捕鸟了。上私塾了,先生无奈地告别了百草园,Ade,蟋蟀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就是先生要去的三味书屋。一扇黑油的门进去,有一块“三味书屋”的扁,扁下是那幅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图画。

先生总想知道“怪哉”是怎么回事,其结果仍是不知道。

三味书屋后面的园也是常去的,但最终还是给老师叫回来读书了。

《藤野先生》:东京樱花下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实在太不争气了,先生只好去别的地方看看。

在仙台,先生受到了礼遇。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在浙江叫“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在北京叫“龙舌兰”。先生在仙台也受到了特殊的礼遇。客店里的蚊子多,先生只好用衣服包了脸才能睡下,最后终于换了地方。

从此,先生看见了许多陌生的老师,听到了许多新鲜的讲义。尤其是“藤野严九郎先生”。藤野是一个不讲服饰,但做学问很认真的人。过了一星期,他要了先生的讲义看,几天后发回来了,他已全部为先生修改过了。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看了先生的讲义。他们走后,先生收到一封信,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里托尔斯泰的话,他们影射先生得了藤野的记号,预先知道了题目,所以才考了好成绩。

先生找到了藤野,终于将事平息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部用电影来显示的。在没下课时,电影放映了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情形,围观的有一‘些中国人,先生也在其中。

“万岁!”他们都欢呼了。

这种欢呼,先生听起来特别刺耳,心在颤动,意见也变化了。第二年的终结时,先生告之藤野,他将不在学医了。藤野有些凄然。将走的前几天。藤野将先生叫到家中,给了他一张照相,并写上“惜别”。

先生离开仙台之后,一直保存着藤野的讲义,每当想偷懒时,在灯光中瞥见藤野先生像,于是增加了勇敢,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精彩篇章推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既写童趣,又有成年人的评论,文章妙趣横生,语言幽默。《朝花夕拾》中很少有这样愉快的心情活泼的文字,也许是这个原因,它被选人语文教科书。

2.《二十四孝图》,鲁迅的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腾空说起,头绪纷繁,但放得开也收得拢。像唐代的韩愈,善于从无波澜处生波澜。这篇散文就是这样,正因为杂,反倒平添了不少新奇和趣味。

3.《无常》,这篇文章是阴暗的,又是民间世俗的,也许高攀的上文学的象牙塔。但鲁迅却乐意把笔触伸向它的底里。咀嚼回味少年时代的所见所闻。少年时代感到很有趣,并不阴冷可怕,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4.《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写他的保姆,没有把她理想化,没有把她拔高,而是专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那么,这位保姆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那就是她为小主人买了《山海经》。作者抓住这份慈爱的真诚,记下了这位连姓名也没有的保姆。

精彩语句辑录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活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名家荐语

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最为丰富最伟大,我平时的偏嗜,亦以此二人的散文为最所溺爱。

——郁达夫

鲁迅的作品,始终贯彻着倔强的气味,无情地剥露着一切,幽默而辛辣,可以说是针针见血。

——孙席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