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2946900000002

第2章 旅游概论(1)

一、旅游的基本概念

随着世界及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一词便成为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词。简单地说,旅游,就是旅行游览。联合国的官方旅行机构国际联合会气AIGTa)认为:旅游是指到一个国家访问,停留超过24小时的短期旅客,其旅游目的属于下列两项之一:(1)悠逸(包括娱乐、度假、保健、研究、宗教或体育运动);(2)业务、出使、开会等。世界旅游组织(WTa)在1991年6月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上对旅游基本概念重新作了定义:旅游,是指一个人旅行到他或她通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时间不少于一段指定的时段,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在所访问的地区获得经济效益的活动。

无论对旅游一词如何界定,都得从时间过程、空间位移、行为目的、活动性质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活动。首先,旅游是人们离开其定居地,去异国他乡的访问活动。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其次,旅游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作短暂停留的访问活动,这种短期停留有别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这一点反映活动的暂时性。第三,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还涉及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这一点反映了旅游现象的综合性。

二、旅游活动的构成(一)旅游活动的要素

任何关系活动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媒体——旅游业。主体、客体和媒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紧密结合,构成旅游活动的整体——人类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在旅游活动构成的各要素中,旅游者处于主体地位。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首要条件,一切旅游活动都是围绕旅游者而进行的,没有旅游者就没有旅游活动,也就没有由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经济或社会现象。

旅游的主体是随着社会历程发展而不断演变历史的人。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旅游的主体只限于皇室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等少数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作为古代旅游主体的个别皇室贵族和零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就为豪商巨富的近代资产阶级所代替。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者的主流又将为广大劳动群众所代替。由此可知,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历史的人。

虽然旅游者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的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旅游者。形成旅游者必须具备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即除了支付衣、食、住、行等日常的必需消费外,还有余额可供其他项目选择;二是具有一定的余暇时间,即扣除了正常工作时间和家务休息时间以后的时间,且余暇时间应有连续性;三是具有旅游动机,即人们对旅游活动有兴趣,这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素养水平相关。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和其他一些条件,一个人才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

2.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

在旅游活动构成的各要素中,旅游资源处于客体或对象的地位。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保证旅游供给、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拥有与否及丰富程度,是决定和影响旅游发展的根本前提条件之一。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观基础,是一个国家招保客源、开拓市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可以对旅游者产生一定吸引力的事物和现象。但是,旅游资源与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旅游资源产生的基础,各种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分别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的内容就是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旅游资源虽然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但它却不是等于而是高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旅游资源、并不是泛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所有事物和现象,而是特指那些能够满足旅游者美的享受的审美对象。因为旅游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

美的享受性质的娱乐消遣活动,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审美的活动。而旅游资源的功能又恰恰是为旅游者提供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由于旅游活动与审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绝不可以把旅游资源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简单地等同起来。

3.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中介体

相对于旅游者和旅游资源来说,旅游业是旅游活动构成的中介体。它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得以结合,最终实现旅游活动的手段。在现代旅游中,完成旅游活动的要素已不再只是旅游者和旅游资源,而是旅游业这一中介体也被包括进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便利服务完成旅游活动巳成为现代化旅游的一种规范化的旅游模式。

旅游业是旅游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旅游发展的推动者。旅游业在推动旅游发展方面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是旅游供给的重要提供者,其次是它的组织作用。在供给方面,旅游业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组织自己的一系列配套产品。在需求方面,旅游业更是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的产品组织客源。从旅游业诞生之日起,它的组织作用就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组织作用才使旅游业从无到有并推动了旅游活动的规模化发展。

(二)旅游活动的特征

休闲娱乐性指通过工作之余的旅游活动达到求趣求乐的目的。

异地流动性指人们求新求奇的审美需求是通过离开居住地到异地环境中去旅游而实现的。

季节变换性指旅游者外出旅游时间的选择和旅游接待地企业经营业务上体现出来的明显淡、旺季差异性。

综合性旅游活动的综合性集中表现在:第一,旅游活动的构成内容除包括人们通常说的行、游、住、食、购、娱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外,还包括通讯、医务、洗理、修补、人出境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第二,旅游活动还涉及社会方面的事物和因素,如文化内容、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第三,旅游需求使目的地国家或地区许多部门和行业为其提供服务,如经济部门有旅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商业等,非经济部门有文教、卫生、公安、海关等。

三、旅游的基本类型的划分

旅游者的购买行为是旅游者的主观条件(旅游动机、购买心理等)综合

作用的结果。尽管人们的旅游动机形形色色,但对某一旅游产品的共同认可又常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旅游者汇聚在一起,成为同一旅游团的成员。根据旅游者购买目的相似性,可以把旅游者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观光型旅游者,观光型旅游者是指以观光游览为目的而离开常住地外出旅行的旅游者。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是指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松弛为主要目的而离开常住地外出旅行的旅游者。

文化知识型旅游者,文化知识型旅游者是指以获得精神文化知识为目的而离开常住地,外出参加文化旅游活动的旅游者。

公务型旅游者,公务型旅游者是指以完成公务为主要目的,在一定时间内到外地去出差,顺便参加旅游活动的旅游者。

医疗保健型旅游者医疗保健型旅游者指为了治疗慢性疾病,或增进本人身体健康,同时又能轻松地欢度假期而离开常住地外出参加旅游活动的旅游者。

四、中国旅游的发展(一)古代中国的旅游

古代中国的旅游活动,即有持续发展的国内旅游,又有名扬古今中外的国际旅游交往,按旅游性质划分,国内旅游可分为帝王巡游、政治士人漫游和学术考察旅行等具体形式,各种形式的旅游都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

1.帝王巡游

帝王巡游是指历代最高统治者对自己的国家或领土所进行的巡视游览活动。早期的帝王巡游大都是与农业密切相关。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帝王巡游中追求享乐和显示权力的色彩越来越浓。通过巡游,一则可饱览风景名胜达到享乐娱心的目的;二则可以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震慑人民,观察民风,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古代中国的帝王巡游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热衷于封禅和祭祀活动。据记载,历代有72位君王曾到过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周穆王、秦始皇、隋炀帝、康熙、乾隆都是帝王巡游的代表人物。

2.士人宦游

士人宦游是指具有为某种政治动机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它起始于奴隶制行将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理论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争鸣论战,带领门徒周游各

国,宣传自己的政见,以求得到重用。虽然当时士阶层的游说活动主要是为了致身卿相,为名利忙碌,但长期的旅行实践也必然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加强了对旅游理论的思考,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孟子、苏秦便是其代表人物。

3.文人漫游

文人漫游主要指文人学士为了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游览活动。文人漫游起始于先秦,各个时期的士人漫游的目的又各有侧重,其形式和内容也有相应的变化。如先秦时期的士人漫游主要是从政,故游说之士较多。魏晋南北朝主要是政治上不得志而追求适意娱情,消遣排忧,故多走上寄情山水、啸傲风月的漫游道路。唐以后因科举制度调动了中下层知识分子从政的热情,因而“宦游”,即为谋取官职的旅游和“游学”即考察旅游十分盛行。他们一方面欣赏山水,验证史书的正误;另一方面广结朋友,切磋诗艺,以求学问的提高。

4.学术考察旅行

学术考察旅行主要指一些专家、学者或矢志求学之士为了考证先贤遗著的正误或探索客观世界的奥秘,开创一门新学科而进行的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它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许多矢志求学之士,崇尚实学或深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或为了获得“读万卷书”所无法获得的知识信息,都热衷于“行万里路”,以补“读万卷书”之不足。他们通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考察旅行,在取得学术和科学上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成为著名的旅行家。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顾炎武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5.外交旅行

外交旅行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肩负国家使命而进行的一种旅行。

先秦时期的外交旅行,突出地表现为各诸侯的外交活动和说士的游说。秦汉以后,外交活动的范围更加扩大。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张毒两次出使西域,到达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并把各国使节带回汉朝,汉武帝连年派出很多使官去这些国家,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国丝绸从这条道路源源运往西方,因而称这条路为“丝绸之路”。此外,东汉的甘英,三国时期的朱应、康泰,唐代的杜环,元代的汪大渊,明代的郑和,都是中国古代外交旅行的杰出代表。

6.宗教云游

宗教云游是以朝拜、寻仙、取经、求法、布道为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旅游活

动形式,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古代中国的国际性宗教云游,主要是佛教徒以朝拜、求学为主,涌现了法显、玄类、鉴真等著名宗教旅行家。

(二)近代中国的旅游

近代中国的旅游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这段时期的旅游。这个时期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性质的变化使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旅游也不例外,它的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平民阶层开始步入旅游队伍。二是随着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旅游的空间形式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去的地方越来越远,国际旅游交往频繁。三是为适应这种旅游形势的发展,为旅客服务的民间旅游组织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

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锁国的大门,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纷纷到中国来。有的还在中国的名胜地区,例如北戴河海滨、庐山等地,建造房舍,作为居住区,中国几乎成了外国冒险家的乐园。所以,这一时期外国人的来华旅游,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侵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与此同时,中国人出国旅行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其中有的是出国考察游历的旅行者,有的是出国求学的留学生,等等。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之长以制夷”的主张,并著书介绍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科学技术等。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有不少人到欧美、日本去学习、游历和出使,例如1847年容间留学美国,1866年斌椿、张德彝等游历欧洲,他们还把自己的观感写成游记,介绍西方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他们对于打开中国人的眼界,解放思想,做出了一定贡献。

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更出现了“留学热潮”。清政府为了培养办“洋务”的人才,先后派了许多留学生到美国和欧洲国家去直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从1872年开始先后往美国派去了4批年龄在12岁到14岁的幼童,中国第一个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第一批去美国的幼童留学生。1837年李鸿章和船政大臣沈碟帧又奏请清政府批准,由福州船政学堂挑选学生到英、法学习,其中就有严复。随后又曾派出几批学生留学英、法、德等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时,又派出大量留学生,其中以去日本者为最多。到1906年官费、自费学生增至8000多人。他们大多数勤奋学习,了解外国各方面情况,“师夷之长”,经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洗礼,所以,留学生中不少人如黄兴、陈天华、邹容、朱执信、吴虞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积极宣传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