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2946800000022

第22章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1)

——把学习中的坏习惯变成好习惯

习惯58.纠正孩子不善质疑的坏习惯

爱因斯坦曾指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一个封闭、偏远的小镇只能听到两个电台:第一个电台专门广播名人消息或是流行歌曲排行榜,他的收听率相当高;第二个电台则是气象专业电台,他的听众只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气象电台发出紧急警告:一场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将在午夜来袭本镇,电台呼吁镇民立刻疏散他处。

这一小群听众马上组织起来,有的去找镇长,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打电话给第一电台,请求播出龙卷风消息,好保护小镇居民身家性命。

可是镇长说:“本镇从未有过龙卷风,龙卷风的消息是第二电台误报或者是捏造,为的是提高收听率。”敲锣打鼓的人则被视为疯子。而第一电台则以现场正在采访名人为由,不能插播这一“生死存亡”的消息。

小镇最终被夷为平地,后来者也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小镇。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以敏感的心对待这个世界,更要用心对待每一天,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看成理所当然。善于质疑,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完全不懂的问题,有懂得不透的问题,也还有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觉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刻。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

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纠正不善质疑的坏习惯,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还可以将陶行知老前辈的小诗赠给学生,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愤”、“悱”之际,正是家长引导质疑的最佳时机。以语文学习为例,当孩子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方面的,也有写作方法方面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时大多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家长主要应该激发孩子的质疑意识,鼓励他大胆质疑。同时,家长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营造积极的氛围对孩子也很重要。家长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不要在自己孩子的同学中划分好、中、差;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学习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家长还应该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孩子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他们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这样的话,当孩子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产生一些针对性强的具体问题。如在学习《灰雀》时,当孩子读到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部分,会提出:“小男孩为什么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为什么小男孩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这正是引导深入理解小男孩思想感情变化的最好时机。当读到列宁向灰雀打招呼时,孩子会产生“列宁明知道灰雀到哪儿去了”的疑问,这时,引导学生探求此问题的答案,也就读懂了列宁喜爱孩子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主动探究,克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质疑必须解疑。孩子在开始学习质疑时,提的问题比较简单、浅显。在保护孩子积极性的同时,要帮助孩子进行分类,看看哪些问题能够通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就能解决。

2.认真听取别人发言

在学习中,鼓励孩子想想哪些是自己的疑问,哪些是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哪些同学的问题或见解能引起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在同学们提不出问题时,老师是如何指点思维方向的,从而从不同角度来学习质疑。

3.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如果孩子心里有问题但表达不清楚,越急越说不明白,那就说明他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所以,应要求孩子在提问前想好自己要提出什么问题,尽量用简练明白的语言告诉大家。这样,在培养质疑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习惯59.纠正孩子读书没有计划的坏习惯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一望无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所以,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另外,还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的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很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如何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合于现代科学理论。孩子们在阅读和写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这些字、词会影响孩子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家长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查阅工具书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养成这种习惯呢?

第一,从低年级开始,家长就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借助工具书来解决疑难,不应越俎代庖。当孩子还不太会使用工具书时,家长可以手把手地教,或给孩子作一些示范。如当孩子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生字、词时,家长不应直接说出答案,而应找来工具书,与孩子一起查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有的家长图省事或便利,当孩子问到某词或某句时,不假思索地告诉孩子,甚至因为这么简单的词句都不理解而责怪孩子,这是不利于孩子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

第二,结合学校语文教育,教给孩子使用工具书的基本方法。如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等。

第三,家长应为孩子购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现在供小学生使用的各种工具书很多,有结合教材编写的小学生词典,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手册,学生使用起来较方便,但不利于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儿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家长最好给孩子购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两者均为商务印书馆出版。该字词典经几十年的使用和修订,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

第四,使用字词典前,家长要指导孩子认真阅读范例,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温习中养成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习惯。

另外,还要虚心求师问友。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上述习惯在阅读中起关键作用,一旦这些阅读习惯得以养成,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基本上养成了。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看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因读了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书海浩瀚无边,如何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有益于身心成长的书非常重要。

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对于那些必读的好书,即使孩子暂时没有兴趣,也应当鼓励孩子读下去,也许一段时间之后,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相对于孩子的鉴别力,家长显然要强很多,尽可能地找那些最好的东西给孩子。

4.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

作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读书也是一样。只有计划周全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习惯60.纠正孩子不善于积累的坏习惯

高尔基说,要使理想的宫殿变为现实的宫殿,必须通过埋头苦干、不声不响的劳动,一砖一瓦地去建造。

这是乌龟和兔子的另一场比赛。两人都决定要经商,并且都选择了酿酒业,看谁酿的酒好,谁卖的钱多。

兔子的动作非常快,一天过去后,它已经开始喝自己酿出来的酒了。看到乌龟还在慢腾腾地酿酒,兔子一边嘲笑乌龟,一边将自己酿出来的酒拿到集市上去卖。

但是,它的酒味道又酸又涩,一坛也卖不出去,沮丧到极点的兔子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而此时,乌龟的酒刚刚酿好,酒香扑鼻,还没有等到乌龟把自己的酒拿到集市上,就已经被那些闻香而至的客人买得一干二净了。

这个小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酿酒不等于跑步,要的是赢利,而不是快速。其实学习也是一样,要的是平时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努力,踏踏实实地积累,而不是浮浮躁躁、一蹴而就,不是临时才将佛脚抱。

如今见许多学生写作文时都喜欢引用一些经典的诗词或者是名人名言,以增加自己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但是一些学生在引用时,往往会添字漏字,甚至会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中国古典诗词和名人名言,作为经典用语是不容随便篡改的,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充分体现着我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其一字一句一韵都是不容胡来的。学生们应该带着诚挚的心去捡拾一颗颗珍珠,注意把功夫用到平时,一点一点地慢慢积累,到真正运用起来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做到“厚积薄发”。

我们提倡脚踏实地的学风。要记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小流”与“江海”,“跬步”与“千里”的关系,是量与质的关系。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想飞跃而不讲积累,是无论如何也“飞跃”不起来的。

厚积才能薄发,厚积才能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多情况下,创新意识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当隐性的东西积累到一定量时,将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事情要追溯到1999年9月6日,那天,北京奥申委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会徽设计。决定发布以后,全国人民、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奥申委的要求十分苛刻:规定设计时间为两周,设计师们必须自费带作品亲自来北京;不发稿酬;包括路费自己解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位名字叫陈绍华的美术爱好者决定另辟蹊径,他从一幅五星联结五环的草图中找到了感觉,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象形,相互环扣象征着吉祥如意。并且图案尤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它表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后来他从众多参赛者当中脱颖而出,荣登“国手”宝座,一举中标,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颗明星。

陈绍华成了人们眼中的幸运儿,但是有谁知道,他的成功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是一个特别留意身边小事的人,每一次灵感闪现,他都会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无论当时有没有用,同时,他在平时也练就了相当深厚的美术功底。后来,他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大赛、全国第二届广告展平面创意大奖赛、1992年“平面设计在中国”海报征集比赛中都获得了奖项。由此看来,陈绍华功夫在平时,到了重要关头便能厚积薄发,他所设计的奥运会会徽的胜出正是“上帝”对他的奖赏。

因此,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平时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努力。

1.狠抓记忆黄金时期

童年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可以利用这一黄金时期背诵一些美文佳作、名言警句,让语言文字在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只有浩瀚的大海才能卷起万千巨浪,形成各具特色的浪花,而干涸的洼地只能是望洋兴叹。

2.由外而内,从追到求

思路与方法的培养,最终达到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的变化,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孩子也从被动学习到自我要求学习,才进入了会学的新高度。

3.树自信,炼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