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好吃苦准备后,接下来的就是实干精神了。凭借前两年所述的那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较高的学习效率,我在高三第一学期的系统复习中很快找到并补上了前面遗留下的问题和漏洞,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各门功课都居年级前列,就连原先不擅长的物理也考了第一名。
但是学习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也曾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在一段时间内情绪波动较大,连学习也因此而松懈。我曾经心急、烦躁,甚至以为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女生乏后劲”。但我最终意识到:急躁是没有用的,只有对自己抱定信心,逐步调整自己的心理,才能恢复到“最佳状态”。于是我有意识的让自己少做些习题,每天课后与朋友出去散步谈天,晚上抽出一段时间,闭上眼睛静心欣赏肖邦的钢琴曲(我从小爱听西洋古典音乐,尤其对19世纪几位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情有独钟”)。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已能够平静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些曾一度让我心烦意乱的难题也似乎变得有意思起来。考试成绩虽然不像总复习刚开始时那样直线上升,却也在平稳的提高。那段时间,我仿佛在心理上成熟了许多。一个成功的人并不是要击倒一切,而是不要被一切所击倒。
我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基础知识很牢固,平时成绩也不错,但在大考中往往因为紧张而不能充分发挥水平,分数总不理想。其实,紧张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关键是你如何来看待它。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往往还能帮我们“急中生智”;但过分紧张就不必了,因为它常会使人“手足无措”。为了调整自已的情绪,我建议每个人都找到一种对自己易行又有效的方法,并培养使之成为习惯。例如有的同学在进考场前用深呼吸来缓和紧张情绪;另一些同学则养成了早上慢跑的习惯,调节精神状态,爽心怡性。我十分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因此我的小窍门就是在入考场前默默吟诵一首韵律平缓、格调清雅的唐诗或宋词。我的书包里还常装着一本王国维所著的《人间词话》,每当我急躁或紧张的时候就翻开这薄薄的小册子,静下心来读几页,合上时发现自己已浸在词的“情”、“境”之中,而甩开了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心。
5.劳逸结合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健康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作为基础,就无法取得学习的高效率。高三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都是很重的,因此我们平时就必须坚持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充沛的精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迎接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上高三时,我无论是平时复习还是备考期间都从不“开夜车”,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是我在高考中取得优势展示成绩的一个基本保证。
以上讲到的这五点,并不是针对哪一科目的具体方法,而是适用于整个高三全面、综合的复习过程,相信广大同学能通过分析,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将这些方法恰当的应用到学习中去。当然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要在7月7、8、9这三天,既怀着自信心,又怀着平常心走入高考考场,遇到逆境不气馁,遇到顺境也不急于求成。祝大家都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
六、高考后的思索
1996年高考中,我以全省文史类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由于我在勤奋复习功课的同时,采用了一些得力的措施,借此机会和大家谈一谈,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我想谈谈在复习阶段的一点心得:
1.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切忌空耗时间不作功。现在很多同学为了考上大学,真是作到了惜时如金:早上五点钟左右就开始学习,晚上加班加点开夜车,课堂学,课间学,吃饭时间还在学……这种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已,但不值得提倡。因为,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厂里的机器。人脑需要充分的休息,而不能超负荷运转。如果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无疑会导致大脑疲乏,不容易集中精力接受或反馈信息。在高考复习阶段,各种知识点、各种新的讯息每天都空前频繁地刺激着我们的大脑神经,如果大脑疲乏就会使我们反应迟钝,使记忆、反馈速度下降,实际上是时间用的不少,成效却不显著。因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复习时间的绝对值,而应着力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即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学习,这样我们的每一分钟都会有新的收获,真是事半功倍,诸君可试为之?
2.不耻下问,“有疑而不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平时里很多同学总是缄口不问,究其原因,或是羞于问,怕“贻笑于大方之家”;或是不屑于问,认为一点小问题算不了什么;或是文“疑”饰“难”,用渊博的外套将自己包装起来。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在高考复习阶段,我们都必须勤于问,敢于问。任何一点知识模糊都会影响到整个知识体系的架构,都可能影响到考场的发挥。高考是一次综合全面的测试,课本中的任何知识点都可能涉及到。任何试图侥幸回避知识点的想法都无异于守株待兔。因此,我们决不能有“这个问题不会考吧”这样的想法。所以必须在学中质疑,在问中求得真知。当然,这种“问”又建立在“思”的基础上,三思而后问,思之不得即问,决不能死钻牛角尖。
3.立足于“本”,博览群刊。近几年来,随着高考题型的变化,很多同学抱怨“根本没学过这种题型”。其实,深究起来,高考中的每一道题都源于课本,考的都是书上的知识点,题型的变化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必须使自己立足于课本,而且高出课本,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这也是高考测试的目的之一。特别是在高考复习阶段,更不能忽视课本,应把课本放在首位,力求把其中的知识能搞清、搞透。我在高考前就紧抓课本不放,别人都在热衷于做名校的模拟题,而我却是把书本前后过了多次,然后作一些辅助性的试题。当然,在立足于“本”的基础上还应多看一些报刊、杂志,从好的刊物里可以吸收一些关于语文、历史、政治的最新观点,语、数、外学习等刊物又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熟悉各类题型。
4.题海战术。在众多舆论大肆批判这一战术时,校领导却向我们阐释了它的要义:题海战术的关键是跳出题海。如果跳入海中无法跳出,最终会被茫茫题海淹死。掌握这一要求后,我在复习课本的同时练习了大量的题目,但又不是为做题而做题。我在做题的同时不断总结规律,摸索各种题型的一般作法,熟练掌握后又针对具体题目寻求更为便捷的解法。一段时间下来,我作题速度及准确率大为提高。1996年高考中,其他同学都反映时间挺紧,但我对各科都感轻松,一般都检查了一到两遍,特别是数学,我答完题后又重新验算了一遍。这些都归功于正确地掌握题海战术。
5.以考带练,以练带考。寒假过后刚刚开学,我校领导就开始推行这一方针。我们可以说是两周一大考,一周几小考。各科都频繁地安排各种考试、练习,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以对待高考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大大小小的测试,并且在练后又要不断地总结错误原因。几个月下来,我们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许多自己疏忽的知识点通过练习得以巩固,许多易忘的知识在练习中着实记住了。同时,这种练习和考试结合的方法还大大加快了复习的进程,提高了所学知识反复的频率,也为我们加强心理素质的练习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接下来我想谈谈关于各科复习的问题,包括“团体战术”及各科的一些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