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特长,一般被认为是预见事业上是否成功的两大心理特征。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未必适合他去做,只有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兴趣的人,才更可能胜任他所从事的工作。
专业特长是完成某一特定的活动必须具备的潜在能力。在与自己特长吻合的专业领域内,往往可以较快地获得较大的成功。如果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相关,人们就会变得有恒心,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一心向前,持久不衰。因此,特长的先决条件与基础是有没有兴趣。
当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本人的兴趣基本一致时,则兴趣会成为他执着努力的动力;而对自己的工作毫无兴趣却还得去做则是一种痛苦。当然,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等因素在专业选择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时,兴趣因素可能被忽视,不过也可以在工作中对兴趣尽量加以培养。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可能,考生应该尽量填报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因为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什么方向工作的教育。要想把兴趣同事业结合起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有所考虑。
2.个人的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中发生作用的能力,如绘画、作曲等。可见,能力和专业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能力的水平和质量对专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水平高,则理解力、判断力强,并且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能力水平高的人在选择专业时显示出以下特点:能明智地选择专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在职业培训、教育上容易获得成功;能够掌握特殊的任务;有机会从事高级职业。
在现代社会的专业性职业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就越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能力。
目前,专业能力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认识能力,即对事物的理解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2)言语能力,指对语言的理解与准确使用的能力。
(3)计算能力,指数字计算速度及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4)符号知觉能力,能较快地发现、辨认数字或文字符号的能力。
(5)空间能力,即对平面、立体图形的知觉、判断、想象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理解的能力。
(6)动作协调能力,指手眼协调动作的速度及准确性。
(7)手指灵活性,即对于小件物品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
(8)操作速度。
其中前三种属于一般能力,各类人员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五种属于特殊能力。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对于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的了解及对自己能力水平的客观准确的估计是至关重要的。
3.个性
个性与专业适应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造就了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又影响对专业的选择和适应。
自己的个性,是人们了解自己并把握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外向型的人在面临重大决定或行动时,大多不根据自己的意见行事,经常被客观条件所左右;而内向型的人则多不顾客观情况,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来决定行动方向。当然,绝对的纯粹内向或外向型的人是没有的。更多的人是混和型的,而且往往具有程度的差异。即使是同样性格的人,有时成熟与否也有是很关键的。一般认为内向的人适合于当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书记员、打字员、书画家等,外向的人适合做管理者。
气质是人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气质有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世界上的专业有千万种,有的专业对气质的要求比较高,如飞行员、登山运动员。一个人如果从事了与自己气质不相符合的专业,不仅对他个人来说很痛苦,而且对工作来说也可能是一种损失。但是也有许多专业对气质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同气质的人都可以做出成绩来。
4.职业价值观
在选择专业肘,个人选择专业的标准和对具体专业的评价是职业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职业价值观在选择专业时是个较为复杂的因素,它既受社会文化环境、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又受个人的兴趣、个性等内在特质的影响。一般说来,职业价值观与理想基本是一致的,但理想的专业与实际选择又可能有一定的距离。理想与实际的不一致往往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制约而造成的,如:工资、社会评价、其它待遇等等。
较为常见的代表职业价值观的项目有:
(1)自己的能力、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有较高的经济收入。
(3)有一定独创的可能,即有创造空间。
(4)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5)能够与他人很好的合作。
(6)工作较稳定。
(7)少被人支配而多一些自主性。
(8)有被提升的前景。
(9)有一定的冒险性。
(10)能对别人有所帮助。
无论以什么专业作为理想专业的人,其职业价值体系中均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及个性为第一位。
5.性别
由于专业性质、个人自身条件的限制,在选择专业时,性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通常,女性偏重于精神需要,男性较重视实际物质方面的需要。有研究表明在对社交性专业与操作性专业的选择上男女有较显著的差异。女性喜欢从事社会性专业,如教师、医生、公关小姐等;男性则偏爱从事操作性专业,如工程师、司机、飞行员等。目前,很多单位在招收毕业生的时候,实际上存在一种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专业上,只要男性,不要女性。这一点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以免毕业后因性别差异而为找工作四处奔波。
6.家庭
家庭影响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就具体专业而言,有些专业存在继承性,而更多的专业不存在继承性。科技人员、教师、医生等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研究也表明,家长从事的专业,其子女的理想专业也在此类的比率较高。同时,无论家长的专业如何,其子女除在该类比率较高外,一般对研究型偏向的比率较高。如果孩子对父母从事的工作感兴趣,父母不妨鼓励孩子选报自己的专业,以后也有共同语言。但若孩子对父母的职业并不感兴趣,孩子的父母就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选报和自己一样的专业,给孩子自主发展的权利。
7.经济因素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需要交纳学费。尽管所交的费用只是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费用的一小部分,但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填报高考志愿时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军事院校和师范院校不收学费;农、林、地、矿、油等专业院校费用较低并有比例较大的奖学金和贷款金额;部分部属和地方院校以及热门专业收费较高。另外,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的生活费用也比较高。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酌情加以选择。
五、怎样对自己的成绩及在全省考生中的相应位置作出
明智判断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对自己的成绩及在全省所处的位置有一个大致的估价。这个估价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志愿的命中率。由于各个省市报考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分开来进行讨论。
1.考前报志愿
对于在考试之前填报志愿来说,对未来成绩的估计最不确定,那么志愿填报的基础应该确立于各次“摸底”考试。就经验而言;一般来说,每年二月份前后的正规摸底考试情况最接近于高考的真实情况,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高考最后冲刺的阶段,学生的考试成绩比较真实地反映平时学习成绩,这个时候考生的位置感应该最好,在全班全校的位置一目了然。然后再考察自己所在学校友会在全省或全市的位置,就大体可以判断出自己的位置了。五月份前后的模拟考试是学生再次经过全面复习以后的考试,成绩应该说是更接近于个人高考的真实成绩;许多人往往把这个成绩作为参考来填报志愿。然而总结历年的高考情况时我们注意到,两次的模拟考试不少学生的表现差异很大,很多第一次模拟考试名次比较靠前的同学在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时候退步了很多,于是在填报志愿时信心不足,志愿偏低。而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名次又很靠前,造成遗憾多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每年三至五月份的高考复习是一个全方位大信息量的综合轰炸,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要点掌握进行了比较大的变动,许多学生往往还没有完全理顺这种关系的时候就进行了第二次模拟考试,反倒有所不适。而高考在七月份才进行,这时学生的思路已经理顺,考试反映的仍旧是考生三年来的综合实力。因此在这里我们提醒考生,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踏实和稳定,不习惯于剧烈的变化,那么应该说二月份前后的成绩更能代表你的真实位置。以它为参考进行志愿填报,应该说更为准确和把握一些。
不过,有些地区,如北京市的一些区、县,把两次模拟考试的时间安排在5月和6月,而且命题意图很明确:“一模”考水平,“二模”考信心(即“一模”难度较大,有利于考出水平;“二模”难度相对小些,使学生得分不致太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高考信心)。不过,由于命题的准确度和考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每次模拟考试都很难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考生要实事求是地综合分析多次考试的成绩和排名,以期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学习实力,使填报志愿更为科学。
2.考试结束后填报志愿
有一些省份是在高考结束以后、考分公布之前填报志愿,这样就需要考生有非常强的记忆能力和估分能力。在标准答案拿到手以后,考生切忌匆匆忙忙地翻看自己关心的部分答案,而是应该心平气和地按照考试顺序,先想一下自己的答题情况,然后和标准答案逐题对照判断。考生对自己的答题情况记忆得越准确,估分的误差就越少,标准化部分的试题应该做到没有误差。对于主观题和学生没有最终得出结果的部分过程正确的答题情况,应该仔细参考评分标准说明,逐步给自己打分。考虑到高考阅卷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在估计这一部分考分的时候不妨稍微严格一些,吃不准能否得分的地方,以认为不得分为好,这样估计出来的分数用来填报志愿比较有把握。考分估计出来以后,在没有办法得到其他考生的估分成绩的情况下,可以这样来判断自己在全省的位置:参照系仍旧是考前的摸底考试,即把自己的估分成绩与自己的目标成绩加以比较(所谓目标成绩是指考生对全部考卷的整体把握,认为类似难度的考试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应该得到的分数),如果两个成绩相差不大,那么说明考生发挥正常,假定全省的考生大部分发挥正常,自己的位置应该和考前摸底时的位置大体相当,志愿填报就有章可寻了。如果估分成绩比目标成绩低许多,说明考生发挥不理想,仍旧假定全省大部分考生发挥正常,自己的位置应该在摸底成绩的位置上有所靠后,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酌情放低标准。如果估分成绩比目标成绩高,考生就可以在填报的时候向更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努力一下了。
3.考分公布以后填报志愿
考分公布以后,就成绩来说没有任何可以琢磨的地方了,这时判断自己的位置和众人的报考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关于各学校招生年次的考分波动曲线,下面有专门的介绍。没有实行标准分的省份会及时公布各个分数段的考生人数,考生估计自己的位置也不会感到困难。真正让考生感到困难的应该是实行标准分的省份,这些省份一般只通知考生的个人成绩而不公布考生的全省排名。那么考生除了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得分与目标分的差异来判断自己的全省位置以外,还应该参考前几年的全省考生成绩曲线来判断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说,考生的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即考分处于中游的人数最多,考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数比例都比较少。由于标准分具有可比性:因此参考前几年的考分曲线,考生就可以了解哪一个分数是中游分数。比如说700分,那么得到这个分数的同学应该在全省处于中游位置。你的考分比标准分离得越多,全省的位置就越靠前,反之亦然。根据自己的位置判断,再了解全省的考生人数及各个类型高校的招生人数,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
以上大体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报考情况。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对自己在全省的位置的判断比较准确以后还应该知道本年度本省的高考招生比例。有些省份考生的升学比例在40%左右,那么你一定得排到全省的前百分之四十才有把握考上学校,而在一些省市,考生的升学比例可以达到50%以上,那么中等偏下的学生考上一个比较好的学校也不足为奇了。
六、为了理想:怎样选报学校和专业
在估测自己成绩的基础上,就可以选择学校和专业了。
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各个学校之间显然是存在不少差别的。条件好的学校,不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接触各种事物,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在学校里,良好的校风不仅使你可以专心学习,获得真本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全面而优秀的素质。这是对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影响整整一生的时间,甚至间接影响到自己的后代。从这个意义来讲,学校问题比专业问题重要得多,而专业冷热主要是从短期来评判的。
选择一个专业,不仅仅要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而还要从个人兴趣、发展前景等方面来考虑。如果考生只是为了将来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拥有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那么尽量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要求的专业。在选定专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高考估分来决定报考哪一个学校。对于考前填报的考生,这里面的不确定性比考后填报更大一些,考后填报志愿的考生则相对更有一些把握。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毕业后的就业和待遇如何,而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要从个人的发展来考虑才行。如果你根本就不喜欢一个专业,尽管这个专业热得烫手,而你也有能力考取这个专业,但很难在这一方面有比较大的建树。所以在选择专业时,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以仅仅依父母老师的意愿行事。当然父母老师有许多社会阅历,此学生成熟得多,他们的意见不可不考虑,不过他们毕竟不能代替考生自己走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