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疲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反比关系,即学习疲劳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例如,有人研究过学习疲劳与记忆效果的关系。让甲乙两组被试背诵4个小时德文单词,甲组被试是在不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记忆活动的;而乙组被试在记忆单词之前,进行过长时间的脑力活动。两天之后,考察甲乙两组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甲组的成绩超过乙组18%。还有人用做心算的方法来考察疲劳与智力活动间的关系。心算四位数的乘法,每天做17组题,每组4道题,每天共做68道题。每题做完后休息一二分钟。这样连续进行4天,然后统计结果。结果是,做第一组题平均需20分钟,而做最后一组题平均需47.1分钟。可见,从事较长时间的智力活动会导致人的疲劳,开始的智力活动效率与最后的效率相差两倍以上。
为了防止学习疲劳,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休息可以使疲劳得到消除,这是因为身体活动所消耗的物质可以在休息过程中由平缓的呼吸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得到补充。应当注意掌握好休息时间的长短。休息时间太短,疲劳不能得到彻底的消除;休息的时间太长也有副作用,它不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而且还会使注意力减退而影响学习效率。睡眠是一种良好的休息方式,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肌肉、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是消除疲劳的主要手段。学生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是身体健康和高效率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睡眠并非休息的惟一方式,也不总是最好的方式。有的时候,其他的休息方式,如听听音乐,进行某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等,都会收到比睡眠更好的效果。具体应当采取哪种休息方式,不仅要考虑环境条件,还应考虑到疲劳的性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疲劳,既包括肌肉疲劳的成分,又有神经系统疲劳的成分。肌肉的疲劳只是少数肌肉群的疲劳。因此,运动量合适的体育锻炼是消除学习疲劳的一种好办法。
合理地安排不同学科的学习时间顺序也有助于防止疲劳。研究表明,学习不同的学科内容,人疲劳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容易使人感到疲劳的是体育和数学,其次为语文、历史、地理和理科,再次为音乐、美术、实验等技能学科。如果各学科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当,把容易使人疲劳的学科相继排在一起,学生很快就会陷入高度疲劳状态。因此,学生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时,不妨讲究一点科学性。应当把中等疲劳值的学科,如常识、历史和地理等,安排在最前面,这样既不会使人过早疲劳,又可以使人“进入状态”,以应付后面的学习。像数学这样难学、易使人疲劳的学科,应安排在中间,而最容易学又不易使人疲劳的学科,应安排在最后。体育活动不宜作为恢复时间安排在其他科目中间,而以安排在傍晚最好。总之,各学科的安排应以防止疲劳、有利于消除疲劳为原则。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应注意及时复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记忆效果,而且避免了考试前需要复习的内容太多,造成过度疲劳。
为了防止心理疲劳,学生平时应有意识地注意端正自己的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就有了动力。人在做自己愿意做、喜欢做的事情时,疲劳通常会来得晚一些、更轻微一些,并且能够保持较高的活动效率。中小学生在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如看电视里的文艺节目、下棋)时,能连续集中注意力四五个小时而毫无倦容;而如果他们干的是自己不愿干的事,则很快就会疲倦、厌烦而不想再干。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精神饱满时,人的脑垂体就会通过分泌激素作用于人的肾上腺,从而使肾上腺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以调动人体的潜能,使人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完成任务。在这样的生理基础上,人的学习效率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人的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神经系统就会处于抑制状态,不但会使学习效率下降,而且人也很快就会疲劳。
为了减少学习疲劳,除采取以上措施之外,还应注意改善学习的环境,例如照明要适当,学习的桌椅高矮要合适,室内空气要新鲜,周围没有噪音干扰等等。如果学习环境不理想的话,也是容易造成学习疲劳的。
消除学习疲劳还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办法:
1.做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减慢心跳的速度,减少神经张力,降低血压。考生在空闲时间(比如下课时)可多做几次深呼吸练习。另外,任何时候,当感觉紧张或压力很大时,就做做深呼吸,让空气充满胸部和腹部,然后再慢慢地呼出。建议每分钟呼吸12—16次。
2.慢慢地做一些伸展运动
做伸展运动的效果跟做深呼吸差不多,它可以减轻肌肉张力,加速血液在体内的循环,以及帮助把氧气输送到大脑等。
每天早晨都做一次和缓的、适度的、给身体增加活力的伸展运动。弯曲脊柱可加速体内的循环。最好的伸展运动是:双手和膝盖着地,然后慢慢地、用劲地把背弯成弓形,保持这种姿势10秒钟,然后慢慢地放松。或双脚以肩宽分开,身体略微向前倾斜、曲膝,把手放在大腿中部,然后轻轻地弯腰,保持10秒钟,再放松。重复这样做。
3.多晒太阳
阳光能抑制身体中褪黑激素的生长。没有充足的阳光,尤其是冬天里的那几个月,有些人就会患季节性的“情感性精神病”。这是一种可能引起疲劳的抑郁症。
4.注意自己的姿势
当你无精打采地走时,你把你的重量从身体的中心处移开,因而你得耗费更多的气力来保持身体的平衡。有一位专家曾说:“我们一天中搬运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只要我们保持它在我们支撑点的中心,我们就不会那么疲劳”。应该将头保持在骨盆上方,耳朵在肩膀上方,腰背部向前倾。
六、复习期间日常缓解紧张的方法
在复习期间的一些紧张、压力、焦虑往往是由于平常积累的结果。如果不注意及时调适,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方面不易消除,另一方面在积累的过程中必定影响到复习及考试。
因此,应注意学会平时缓解的方法。
1.学会随时倾诉法。在复习期间,感到自己有了压力、焦虑时,一定要及时地倾诉、宣泄出去。如及时地和同学或好友交谈,使压力、焦虑有所缓解,就不至于影响复习。
2.转移法。在紧张的复习中感到头昏脑涨时,就应暂时停止复习,采用转移法消除它。如与同学交流、聊天或听音乐、唱歌、打球、洗澡等使身心放松。
3.脑、体交替法。紧张的复习主要是用大脑较多,时间又长,如有的考生一复习就是几个小时,这样很容易使大脑疲劳,大脑兴奋性增强。因此,一定要注意每次最好复习40分钟至60分钟,最多2小时左右,就要进行10分钟至15分钟左右的体力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4.微笑入睡法。入睡时可以面带微笑躺在床上,臆想口在微笑,眼在微笑,面部也在微笑,反复臆想使整个身心越来越放松,一方面很容易入睡,睡眠质量也很好;另一方面入睡是一种新的复习学习方法,可以巩固与加强记忆力。
七、考试高手的“心法”与“招式”合二为一
1.杨过与打狗棒法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闻名遐迩的打狗棒法,原来是从洪七公的“招式”以及黄蓉的“心法”中学来的。
丐帮前任帮主洪七公曾传授给杨过一些打狗棒的“招式”。以为没有告诉杨过“心法”,一旦杨过耍弄起来肯定会出洋相。
没想到杨过有一次凑巧躲在树上,偷听到黄蓉打狗棒的“心法”。其实,当时黄蓉知道杨过在树上,心想就算被偷听,但杨过没学到其“招式”,也是枉然。
杨过心知肚明:打狗棒法的“招式”与“心法”缺一不可,所以,杨过在获悉了“招式”之后,又偷听“心法”。就这样学会了整套打狗棒法,成为武林高手。
2.考试的“心法”与“招式”
考场如同武场,我们同样需要“心法”与“招式”,只是其内涵有些不同而已。
“心法”是一种概念,可以清楚地判断采用的方法。“招式”则是一种动作,可以用行动战胜对方。所以,“心法”是指导“招式”的最高准则,“招式”则是实践“心法”的实际行动。
虽然在学校里,我们经过了许多考试,但由于忽视了对考试的“策略”以及“心法”的关注。即使总结了一些考试经验,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不成体统。无法连贯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独门的拳法。
同学们平时看书如同在练武功的底子,真正在考场上与对方过招,必须要有“考试策略”的“心法”与“解题技巧”的“招式”。
你想成为考试的武林高手,必须学会“策略心法”与“解题招式”。
八、不当竹篓里的螃蟹
1.竹篓中的螃蟹
现在我们来重温胡足青主编的《小故事、大智慧》一书中所叙述的一个抓螃蟹的故事。
一般会抓螃蟹的人都有一个不让螃蟹爬出竹篓的绝招:即抓螃蟹的人,将数目超过两只的螃蟹放在一个竹篓里,哪怕竹篓不加盖,螃蟹也不会爬出来。
其实,其道理很简单。那是因为当一只螃蟹往外爬时,另一只螃蟹会抓住不放。
这样互相拉扯,互相牵制,大家都不能爬出来。如果你考前成为竹篓中的螃蟹那将囿于考试的樊篱难以自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同学各有自己的圈子。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会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成绩差的同学在一起会互相影响,破罐破摔。
当你的同学成天士气不振,自己也容易受到感染,而变得消极。倘若周遭的人都是如此,即使自己再作努力,也很难跳出圈外。
假若自己的成绩不好,也不愿看见与自己的成绩差不多的人有所进步,这样就容易产生“竹篓螃蟹”的效应。倘若自己想下功夫,刻苦地学习,难免会出现其他同学的冷嘲热讽,这会让原本薄弱的信心更加动摇。也许原本有机会爬出竹篓,结果却被其它螃蟹拉住脚,最后还是爬不出来。
要让自己成为高材生的“心法”是:在考前多亲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他们问题,或是到他们常去的地方一道学习,从而,感受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还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考前的复习方法。
在复习阶段,你需要的是热情鼓励,而不是冰冷的泄气话,更不能成为竹篓中的螃蟹,同学之间互相牵制而不能爬出。所以,要坚定目标,远离竹篓,向成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