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九项修炼
2946500000004

第4章 修炼之一:锤炼心智(3)

沃尔特·迪斯尼,一个艺术创作家,借着卡通带给世界欢乐,他也成了巨富,而他的灵感和兴趣乃是起源于生活中一只不起眼的小老鼠。

少年时沃尔特·迪斯尼的志愿是成为一名艺术家。起初他到报社应征,该报主编审查过他的作品以后,认为缺少新思想而不予录用,这使他万分失望和颓丧。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替教堂作画的工作。可是,报酬非常低,使他无力租用画室,他只好借用一个车库做临时办公地。这样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后来认为这间充满汽油味的车库,对他的影响至少价值一百万美金。

因为,有一天他在车库工作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跃,他赶紧回到家里,带了一些面包屑给它吃,渐渐地,彼此混熟了。有时候,那只老鼠竟敢大胆地爬上他工作的画板,并有节奏地跳跃着,这为他后来的创意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不久,沃尔特·迪斯尼被介绍到好莱坞,摄制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卡通片。不幸得很,他失败了,不但因此穷得身无分文,并且再度失业。

正在他潦倒不堪的那会儿,突然记起了车库里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他立刻画出了那只老鼠的轮廓,“米老鼠”卡通片就这么平凡地诞生了。谁能想到在车库里的那只老鼠,竟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影片原型。

总之,沃尔特·迪斯尼设计的卡通片,都有不朽的价值。华德·迪斯尼终身致力于动物卡通片事业是出于兴趣,而不是为了赚钱,但他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大事业。

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各种考验,受挫和失败是难免的。

很多人就是在这种考验中败下阵来,并不是说所有的失败都孕育着成功,成功只是留给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只要坚持到底,你就能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人生的目标容易设立,而实现目标的路却很难走,只有那些认准目标义无反顾的人,那些意志坚定、决不轻言放弃的人才能达到挖掘自我的目的,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

6.标新立异,寻找心灵智慧

绝大多数成大事者的人生格言是:“创新是成功的捷径”。这句话是成功的精髓所在,换句话说就是标新立异才可以独领风骚,只有那些能不断创新的人才可以不断获得成功。

模仿与抄袭也许可以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但不能永久发达。当形势与环境发生变化时,惟有标新立异的人才可以从一个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就是一个追求创新的人。

1946年,盛田昭夫的索尼公司成立时,公司的宗旨是:“绝对不搞抄袭伪造,而专选他人今天,甚至以后都不易搞成的商品。”

如果在创建事业的最初,这条宗旨表明了公司的原则和奋斗目标的话,那么之后实施和坚持这条宗旨则成了盛田昭夫接连成为市场竞争大赢家的秘诀之一。

一般日本企业经营的基本方法是大量生产、大批销售,但盛田昭夫走的并不是这条路。他的方式正如上述那一条宗旨所要求的,首先投资开发研究,创造出其他公司难以模仿的产品,即便是这种商品被其他竞争者赶上了,还有新的产品出现。盛田昭夫的方法在于标新立异,重在以新取胜,依靠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20世纪50年代初,收音机在日本还不是十分普及,但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收音机的好处。收音机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很多制造商都看准了收音机市场必将火爆的那一天,因而纷纷大批量生产。

当时流行的收音机并非很完美,而是存在很大的缺点。其内部几乎全部使用笨重易热的真空管,体积大的不得了。耗电量又高,并且不能随身携带。

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在当时也被收音机市场的潜力引诱着,但又生怕背负未来市场过剩的竞争压力。这时井深大总经理抓住了流行收音机的缺点,设想如果索尼(当时名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生产的收音机能够克服这些缺点,必然会大受消费者的青睐,独占收音机市场的鳌头,成为技术革新的领导者。

盛田昭夫想要研制一种能携带甚至可以放在衬衣口袋里的小型收音机,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以半导体取代真空管。而半导体的专利权,当时只在美国有,发明它的是休克利博士。

1952年,他们专门为半导体的事去了一趟美国,想要引进休克利博士发明的半导体专利。1953年,盛田昭夫与拥有半导体专利权的西方电气公司签订了专利合约。最终在1955年,盛田昭夫推出日本第一批小巧玲珑的半导体收音机。这批第一次标有“SONY”字样的产品一出世便令同行和消费者惊诧,“SONY”牌收音机一下子风靡日本,原来的真空管收音机顷刻之间成为陈旧的过时货。

时隔不久,盛田昭夫生产出更小的口袋型半导体收音机大批上市。这种收音机可随身携带,就像手表一般便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新时尚,标新立异的索尼公司顿时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SONY”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牌。

标新立异使盛田昭夫赢得了消费者的心,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同行企业在对盛田昭夫既嫉妒又羡慕的时候,他又开始了新的研究。

盛田昭夫在和同行的竞争中总能以新取胜。他写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的计划是用新产品来带领大众,而不是被动地去问他们要什么产品。消费者并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但是我们知道。因此我们要去下一番工夫做市场调查,并且有不断修正每一种产品及其性能、用途的想法,设法依靠引导消费者,与消费者沟通,来创造市场。”这段话加强了对索尼公司标新立异的理解,体现了索尼公司的一个基本精神,风靡全球的“Walkman(随身听)”就是这种精神的产物。

一天,总经理井深大提着手提式录音机和一副耳机,来到盛田昭夫的办公室,一脸无奈地说:“我喜欢听音乐,可又不希望影响别人,又不能整天坐着不动,只好提着录音机走,可这实在是太沉重了,这份疲累哪是我这老头子能吃得消的?”

井深大这番抱怨的话一下子激发了盛田昭夫的思维与想象。他想,能否研制一种小型随身携带的录音机呢?如果研制成功的话,井深大总裁不就再也不会抱怨手提式录音机的沉重了吗?当然,它会更好地满足那些须臾也离不开音乐的年轻人。

经过不断地创新,一台“随身听”的样品造出来了,精致而小巧,音效也非常的好。以盛田昭夫为首的技术骨干认定“随身听”一定会风靡起来,但销售人员则认为这种产品连一点销路都没有。于是,在公司内对“随身听”形成了反对派和支持派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面对反对声,盛田昭夫坚持己见,并说明自己负全部责任。由于“随身听”适合消费者的需要,价钱(3万日元)也适合年轻人的“腰包”,结果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面对雪花般飞来的订单,索尼公司必须以自动化生产来应付。与此同时,“随身听”也大大刺激了索尼公司的耳机研制,使它跻身于全世界最大耳机制造商之林,在电子产品大国日本也占据了50%的市场。由于美名远扬,连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等音乐大师也来索尼公司订购“随身听”。

几十年来,索尼公司在盛田昭夫的标新立异思想指导下,发明创新,用创新赚得了丰厚的利润。

通过索尼的不断创新,我们知道了标新立异对一个人成功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7.另辟蹊径,从思路上创新突破

成大事者总是相信:人生之路千万条,总是跟着别人脚印前进的人,只能是碌碌无为。只有敢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另辟蹊径,才有成功的可能、才能实现梦想。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一位牧师在准备布道。那是一个雨天,他的妻子出去买东西;小儿子吵闹不休,向他要零花钱。这位牧师正在看一本旧杂志,一页一页地翻阅,一直翻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于是他从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约翰花去上午的大部分时间,没想到不到10分钟,他儿子就来敲他的房门了。牧师惊愕地看着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那幅世界地图。“孩子,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牧师问道。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图画背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地图也就是正确的。”牧师微笑起来,给了儿子2角5分钱,说道:“你也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讲演内容。”

牧师的思路没有错,如果要把这些碎片拼成世界地图,确实要花大半天的时间。可是他的儿子却发现了一条捷径,从而省力省工,不能说不是一个小小的发明。这项发明的思路就是另辟蹊径———另辟蹊径为他快速地赢得了2角5分钱。

价格历来是商品的重要因素,所以“价廉物美”成了推销商品历久不衰的广告词。

1961年,在西方的电视媒体上出现了“我就是雀巢咖啡”的广告,这是向世界饮料市场宣战的公开信。但是,在日本每瓶雀巢咖啡卖180日元,而当时日本人均每小时工资才90日元,并且日本人过去也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所以雀巢咖啡在日本的销量很有限。

于是,雀巢咖啡做了以后成为广告学中经典之作的“43粒”广告,来消除人们心目中雀巢咖啡“贵”的印象。这一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是无论怎么努力,日本的咖啡市场就那么大,群雄逐鹿、难见高低。

1964年,咖啡豆的主要产地———巴西,出现了少有的大霜冻,产量剧减,只有常年的1/3,这就使很多咖啡企业不得不靠提价来维持生存。

庆幸的是雀巢咖啡室里比较雄厚,还能维持原来的价格,不过只是尽量少销售,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由于咖啡的销量不大,雀巢咖啡的市场占用率还是不如人意。

雀巢公司在风雨中,挺过了咖啡原料紧缺期。1965年,雀巢公司收集到准确情报,这一年全世界的咖啡可望获得大丰收,这是一个抢占市场份额的绝好机会。雀巢咖啡公司立即宣布降价,每瓶从180日元降为120日元。这一举动立即得到了消费者的积极响应,雀巢咖啡当年就达到了市场份额的20%。

今天可以这样说,只要喝咖啡的人都知道雀巢咖啡,其成功的主要手段正是在思路上另辟蹊径。

纳克是一名伐木工人,为公司工作了三年却从来没有加过薪。不久,这家公司又雇用了另一名伐木工人亚蒂,亚蒂只工作了一年,老板就给他加了薪,而纳克这时还是没有加薪,这引起了他的愤怒,就去找老板谈这件事。

老板说:“你现在砍的树和一年前一样多。我们是以产量计酬的公司,如果你的产量上升了,我会高兴地给你加薪。”

纳克回去了,他开始更卖力地工作,并延长了工作时间,可是他仍然不能砍更多的树。他回去找老板,并把自己的困境说给他听。

老板让纳克去跟亚蒂谈谈:“可能亚蒂知道一些我们都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纳克就去问亚蒂:“你怎么能够砍那么多的树?”

亚蒂回答:“我每砍一棵树,就停下来休息两分钟,把斧头磨锋利,你最后一次磨斧头是什么时候?”

这是问题的要害,纳克找到了答案。

我们的问题是:你最后一次磨斧头是什么时候?很多人形成了思维的定式,考虑问题都是程序化的,不会随机应变。如果这样,你的思路就不会开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