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九项修炼
2946500000017

第17章 修炼之四:锻造才智(5)

“人如果犹豫胆怯,智慧和勇气就会丧失干净,智慧和勇气都没有了,即使这样的人勉强去了,估计也打不了什么胜仗而只会大败而归。

“只有钟会与我的主意相同,现在派钟会伐蜀国,一定可以灭亡蜀国,灭蜀之后,即使发生了你所顾虑的事情,他又能做什么呢?凡败军之将不可以同他谈论勇气,亡国的大夫不可以与他谋划保存国家,因为他们心胆都已吓破了。

“倘若西蜀被攻破,残留下来的人都已震惊恐惧,就不足以与他们图谋起来了;中原的将士各自思乡心切,就不肯与他同心了,倘若作乱,只会自取灭族之祸罢了。所以你不必对这件事感到担忧,只是不要把我的这些话再告诉别人了。”

等到钟会禀告邓艾有反叛的迹象,文王统兵亲自西行征讨,邵悌又说:

“钟会所统领的军队超过邓艾五六倍,只要命令钟会逮捕邓艾就可以了,不值得你亲自领兵去。”

文王说:“你忘记了前一阵子你说的话吗?怎么又说可以不必我亲自去呢?虽然如此,我还是应当以信义对待他人,但他人也不应当辜负我,我怎能先对人家产生疑心呢?近些日子中护军贾充曾向我说:‘是否有些怀疑钟会?’我回答说:‘如果我派遣你去,难道又可怀疑你吗?’我一到长安,事情就会自行结束了。”

司马昭的军队到长安时,钟会果然像司马昭所预料的那样,已经死去了。

司马昭深知二人必反,但又派二人前去,这是利用其勇。的确,如果不是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蜀国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攻破。正是由于邓艾和钟会两人的内外夹攻,蜀国才破于一旦。但二人皆有反心,必然相互牵制,所以钟会先是逮捕了邓艾宣布反叛,然后又被部将所杀,邓艾亦被乱兵所杀。

二人取了成都,却又拱手送给了司马昭。即使钟会在蜀地反叛成功,司马昭也不怕,因为他早已断定,蜀地人心不可用,钟会成不了大事。

况且司马昭听到钟会报告邓艾反叛的消息,即起大兵西去,众将不解,其实司马昭用意不在对付邓艾,而在对付钟会。可以说司马昭实在是计出万全了。

人们常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与我们俗语中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意思相近,即人们为达到一定的远期目标,有时候需要放弃一点眼前的利益。

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也很有意思。今天还有一句话,叫做“永结秦晋之好”。实际上,秦晋两国总是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时还会大打出手,弄得亲戚成了仇家。

晋国曾经一度动荡不安,国君屡有变动,持续了将近20年,直到重耳成为国君才安定下来。

晋公子夷吾在秦国,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晋国即位,于是发生了下面一段故事:

晋国人芮让晋公子夷吾厚贿秦国,以便让秦国帮他回国即位。芮说:“别人把国家都占去了,我们还爱惜什么钱财?回国后能得到民心,贿赂些土地又算得了什么!”夷吾听从了。

于是,齐国的隰朋率军队会合秦军送去吾回晋国即位,夷吾就是晋惠公。

秦穆公对芮说:“公子依靠的是什么力量?”

答道:“下臣听说逃亡的人没有党羽,有党羽就一定有仇家。夷吾小时候不喜欢玩闹,能够争斗但很有限度,长大后这个脾性也未改。至于其他方面我就知道的更少了。”

穆公又问秦国大夫公孙枝说:“夷吾的位子能够稳固吗?”

公孙枝回答:“下臣听说只有合乎准则才能安定国家。《诗经》上说:‘无知无识,适应自然规律。’这说的是文王。又说:‘不弄虚作假,不残害人民,就很少有不合乎典范的。’不爱玩闹也不爱争斗,个性自然是少猜忌也不争强好胜。现在他的话里边既猜忌又好胜,要安定国家,恐怕很难呀。”

秦伯说:“猜忌多怨恨,又怎么能成功呢?正好可以为我所利用。”

穆公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国君,他不立好的反立一个坏的,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坏国君搞垮晋国,夷吾回国果然是弄得天下大乱。

鲁僖公十四年(646年)冬,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晋国不给。

晋大夫庆郑说:“前年晋国灾荒,秦国救济了我们大量的粮食和钱财。现在我们不去救援他们,就应该算是幸灾乐祸,忘恩负义。我们忘恩负义,就会失去亲附的人;幸灾乐祸,是没有仁义;爱惜财利是不祥;激怒邻邦是不讲义气。这四种德都失掉了,凭什么保卫国家?”晋大夫虢射也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八字进谏。

庆郑说:“背弃信用,背叛邻邦,谁来周济患难?不讲信用,祸患必至;失去后援,必定失败,一定会应验的。”

虢射说:“即使支援秦国也不会减轻对我们的抱怨,反而会助长敌人的力量。不如不给。”庆郑曰:“忘恩负义,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冤家敌国呢?”晋惠公听后依然不予理睬,仍是一意孤行。庆郑退出宫室,说:“国君肯定会为此后悔的。”

当初秦国送晋惠公回国即位的时候,秦穆公把贾君托付给他,并且叮嘱:“让中公子都回国吧。”晋惠公曾答应送给中大夫器物,不久也违背了诺言。他曾许诺秦穆公送给秦国黄河以外的五座城邑,东到虢略城,南及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也没有兑现。

晋国闹饥荒,秦国向晋国输送了粮食;秦国赶上饥荒,晋国却不伸出救援之手,秦穆公考虑到晋惠公做了这么多的不义之事,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大举讨伐晋国。

9月,晋惠公迎击秦国军队,先派出韩简观察敌情。韩简回来报告说:“敌军人数虽少,然而斗志昂扬,我军恐怕抵挡不了啊。”惠公问:“什么原因?”

韩简回答:“国君您当初逃离晋国是得助于秦国,回晋即位也是由于秦国的宠信,闹饥荒时吃的是秦国粮食,秦国三次有恩于我国,我国却不思图报,所以才起兵来攻打我们。现在我们又迎击他们,我军懈怠,秦军振奋,斗志差一倍都不止啊。”

之后,秦、晋两军战于韩原。此一役,秦国虏获晋惠公而回师。

其实此次秦晋之战秦穆公已是胜券在握了。秦穆公早就做好了打算,这不仅仅是单纯的预测,而且一步步地实行了自己的方案。

秦穆公从对晋惠公夷吾的性格分析入手,再经过几次外交攻势,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动的地位,更何况秦国的军队本来就比晋国强,一战而俘获晋惠公,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司马昭平钟会、邓艾之叛和秦穆公俘获晋惠公,这两个例子均是把政治预测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通过努力来实施自己的预测,最终达到预测的结局。这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预测,能够进行这种预测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取得成功。

相对来讲,预测成败并具体操作要比单纯的知人和知时要困难多了,因为它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有统观全局的能力。

洞若观火的政治预测,历来被传统智谋视为较高的境界。因为政治预测要比军事预测复杂得多。政治预测是包括军事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和人事因素等诸种社会因素的一种综合预测,其内容包罗万象,其关系错综纠葛,若有一处考虑不到,就会产生重大的失误。

由此可见政治预测并不简单,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窥见端倪,需要大学问也需要大智慧。能够成功的人,已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了,而是能成大事的政治家!

现实生活中,并不需要我们去预测什么政治、军事大局,但是对你所从事的事业却需要好好预测一下,经商要及时掌握各种有关的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从事教育工作,要密切注意最新教育形式和动态,不然你很可能是一个平庸甚至不合格的老师,要登上极高的位置恐怕遥遥无期,更不用说成为一个出色的教育家了;投资房地产,要看新闻读报纸,统筹整个地区的人口稠密度,流动情况,经济状况,你才好决定盖出什么户型什么价位的楼房……总之,要成大事就需要统观全局、谋划整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