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2946400000029

第29章 习惯之六:统合综效1+1可以大于2(2)

喜爱的事正是我们天赋之所在。只有热爱,才会给你提供锲而不舍的动力,从而使你这方面的天资得到开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是世界上许多人成就大业的秘密。

这些成功者和你我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不过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适合”和“热爱”,并且在生活中永远把它置于一切之首,而心无旁骛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很多人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从来不去分析,不去发现和挖掘,这是多么愚蠢:而有的人正好相反,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和能力的限度,这同样是愚蠢的。了解任何一个人的所有能力,同时知道他力量的限度,这是一种智慧。

荀子说:“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

之所以成为大智大巧者,就因为扬其长而避其短。

在海外华人中曾经声誉最高的两名中国人是“第一毛泽东,第二李小龙”。足可见“功夫之王”李小龙的武功十分了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龙练武本来是有先天缺陷的。首先,他是近视眼,必须戴着隐形眼镜。

对此,李小龙坦诚地说:

“我从小我就近视,所以我从咏春拳学起,因为它最适合做贴身战斗。”

其次,他的两脚不一样长,右脚比左脚短五寸,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左脚专事远踢、高踢,如狂风扫叶;右脚专事短促的阻击性踢法或隐蔽性踢法,近身发腿如发炮。同时,两腿的不一致使他摆出的格斗姿势优美别致,独具特色,成为一种武功流派的典型。

“我接受我的极限,毫无怨言。”李小龙如是说。

当你觉得日子过得很累,工作干得很苦,那么,你就可能扮错了角色。当你不是你时,你就呆错了地方,扮演了别人,这样不营生活在地狱,如鸟在水里鱼在天上。只有努力找出什么是自己,才知哪里是自己的天堂。

让鱼游泳,让鸟飞翔。了解自己最单纯的目的。当你做对了事,当你做着最适合你的事,当你的所作所为利己又利人而赢得人们尊敬时,幸福和成功就会携手而至。

用一段空闲的时间,找一个安静的处所,认真地深刻地思考以下七个问题,想清楚,想透彻:

(1)我究竟有什么才干和天赋?什么东西我能做得最出色?与我所认识的人相比,我的长处、高人一筹的是什么?

(2)我的激情在哪一方面?有什么东西特别使我内心激动向往,使我分外有冲劲去完成,而且干起来不仅不觉得累,反而感到其乐无穷?

(3)我的经历,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能给我什么特别的洞察力、经验和能力?运用它我能作出什么与众不同的事?

(4)我最明显的缺陷和劣势是什么?

(5)时代和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地理、政治气候、历史、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秦)?这其中有什么东西能对我的机遇产生影响?

(6)我与什么杰出人物有往来?他们有哪些杰出的才干、天赋与激情?与之合作(或跟随他们),能找到什么样的机遇?

(7)我要看到何种需要得到满足?

请注意:

①如果要成功,一定要面对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

②思考不成熟,一时不好回答的问题,可放一放,想好了再回答,但是必须回答。

③这些问题肯定是有明确答案的,而且是与别人截然不同的答案。你的阅历、兴趣、理想不可能与其他人一模一样,因此,你的答案一定要与众不同——找出你的差别性来!有差别才有存在,差别才能成功。

④这些问题的答案,相当于你成功的能源库,要定期或不定期的重新思考检讨:所有的资源用够了吗,还有没有可开发的资源,是否原来的思考有遗漏,不周密,这些答案是否需要补充调整?充分利用“能源”,随时补充资源。久而久之,你会发现,随着心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你的能源库不断扩大,变成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4.创新魔方

●成功,必然是从创新入手,在创新中成功,靠创新持续成功。

●唯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战胜自己、超越竞争。

●松下幸之助所言:“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意支配。”

我们盛赞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甚或一个普通群众,他们是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为人类历史、对人类的精神物质财富作出了或多或少的创造性贡献。

成功,必然是从创新入手,在创新中成功,靠创新持续成功。

唯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战胜自己、超越竞争。微软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紧紧抓住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紧紧抓住新兴产业中最具“控制力”的项目,然后通过创新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

本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认为,企业家成功的原动力就是创新。他同时列举了企业家应当具备的能力:

(1)发现投资机会;(2)获得所需的资源;(3)展示新事业美丽的远景,说服有资本的人参与投资;(4)组织这个企业;(5)担当风险的胆识。

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无不经历这个过程,无不具备这些能力。在这些能力里,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可体现为洞察力、预见力、想象力、判断力、决断力甚至行动力,等等。《李嘉诚传》这样评价李嘉诚先生:

“在香港经济迅猛发展且又变化莫测的40年中;能够经得起大风暴,又独具判断能力的成功人士,自然首推李嘉诚。很多企业界的杰出人士都称道并且十分羡慕李嘉诚料事如神的独到眼光。他总是能够运用他准确、锐利的洞察力,总能比同时期、同行业的人棋先一筹。”

船王包玉刚的成功经历对熊彼得先生的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包玉刚进入船运业的时间是1955年,当时他用20万元买了一条风吹浪打28年的旧船金安号。这一“惊人”之举遭到了几乎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因为船运业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而且风险极大。但是,包玉刚力排众议,毅然投身船运业。因为,他看到了在港经营船运的巨大潜力。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码头,自191l年中国陷入动荡不安的年代,香港平静的海面,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门。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船运是最廉价的一种运输方式,必将大有作为。”包玉刚坚定地这样认为。

到1978年,包玉刚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拥有200多条船、2000万吨运输能力的庞大船队,荣登世界船王宝座。但就在此登峰造极之时,包玉刚又作出了令全球惊讶的决定:减船登陆!因为他又以极其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世界性的船运衰退即将到来。于是,他当机立断,及时卖掉了相当部分的船只,这使他顺利地逃过了船运大萧条时期的灾害。

实行“减船登陆”战略大转移的第一仗,就堪称世界商战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以超人的胆魄和霹雳般的手段,斥资23亿元之巨,导演了精彩绝伦的九龙仓收购战,拉开了在港华人中资挑战英资的历史序幕,可谓气吞山河。

在80年代之前,香港的经济命脉都是由英资所控制。但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诚、包玉刚为代表的一批华人豪杰,经过20多年的原始积累,羽翼渐丰,可以与英资公开叫板了。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一直由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资)所控制。包玉刚经营船运20余载,深知码头的价值,所以他减船登陆的第一步就选择了九龙仓。

包玉刚仅用80多天时间就控制了30%九龙仓股权,远远超过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惊失色之后组织反扑。他们在一个周五股市收盘之后,突然宣布将以空前优惠的价格收购九龙仓股份至49%,而此时,包玉刚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刚推到这样的境地:如包玉刚准备反收购,就必须在周六、周日银行休假日内,筹集20多亿港元现金——这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开盘,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战打响,但不到一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证券商报价23亿港元,包玉刚当即开出一张23亿港元的巨额支票。怡和面对包氏雷毫万钧、排山倒海般的收购攻势毫无还手之力。至此,包玉刚持九龙仓49%股权,稳获控股地位,一跃成为九龙仓首任华人主席。

那么,包玉刚又是如何创造奇迹,在周末两日内筹到20多亿港元现金的呢?包玉刚首先找到汇丰银行老板沈弼,两人的对话十分简短:

“需要我怎么帮你?”

“借我15亿现金。”

“OK,没问题。”

包玉刚又联系了九家金融机构,他们不约而同都表示全力支持,特别是香港华美银行,就在周一上午展开收购时,还给包玉刚送来信函,允诺可为他提供1亿美金的贷款,同时无须担保。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懂得,银行为保证货款的安全,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被贷方提供等值抵押物或担保。为何不止一家银行肯为包玉刚打破银行惯例而提供巨额贷款呢?有专家在研究后认为,包氏主要运用了他的“个人无形资产”,即在几十年商海沉浮中建立起来的影响力、经营能力、预见能力和商业信誉——这本身又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创新”。

包玉刚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家勇于创新、敢想敢为的精神气魄和超然智慧。洛克菲勒有句名言:

“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辟出新路,而不要沿着过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经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这样的豪情壮志,令人无不动容,这才是一个受人敬仰的大企业家的根本素质:绝地求发展,白手打天下。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一无所有的高大身影,屹立在同样一无所有的沙漠上,以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向平庸、向贫困宣战:我能创新,我怕谁?

这个时候,只剩下想像力和思维——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备的最根本的东西。

一位《纽约时报》记者在追踪了比尔·盖茨和网景公司电脑神童马克·安德森等人的“暴发”历程后惊呼,盖茨之类的人物仰仗的是超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攀上世界富豪的群山之巅。

据说几年前的某一天,比尔·盖茨从其西雅图总部附近的一家餐馆走出来。一个无家可归者拦住他要钱。给点钱自然是小事一桩,但接下来的事却令见多识广的比尔·盖茨也目瞪口呆——流浪汉主动提供了自己的网址,那是西雅图一个庇护所在互联网上建立的地址,以帮助无家可归者。

“简直难以置信”,事后盖茨感慨道,“Internet是很大,但没想到无家可归者也能找到那里。”今天,比尔·盖茨的微软给互联网带来了统一的标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垄断。其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已成为进人互联网的必由之路,全世界各地的个人电脑中,92%在运用Windows软件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两年来,微软共投资及收购了37家公司,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资本扩张行为,但只要把这37家公司排在一起分门别类,立刻就会令人大惊失色!因为这37家公司所代表的竟然是网络经济的3大命脉:互联网络信息、基础平台,互联网络商业服务,互联网络信息终端。微软不仅统治了现在的个人电脑时代,而且已经开始着手统治未来的网络时代!

难怪美国司法部要引用反垄断法控告微软。

但比尔·盖茨从容地说:

“微软只占整个软件业的4%,怎么能算垄断呢?”

盖茨的话也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软件的形态与工业时代的规模和产品建立的垄断已有明显区别。实际上,微软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垄断,只有“霸权”才能更确切地描述微软的真实。因为操作系统是整个电脑业的基础,微软以核心产品的垄断获得了对整个软件行业的霸权,使得垄断操作“稀释”和掩饰在更大范围的霸权之中,与单纯的数量份额和比例等等有英垄断的硬性指标已无明显关系。

软件业的霸权是一种独特的霸权,是知识的霸权,创新的霸权。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

“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意支配。”

“创新”令人欣喜,令人敬畏,也令人迷惑。

创新思维就是新的生产力。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举国欢庆,成了北京、中国,乃全世界华人的一大盛事,因为举办奥运会是一个“香饽饽”,一块“肥肉”!可是在上个世纪后半期,举办奥运会却是让人害怕的事。

为什么呢?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的慕尼黑举行,最后欠下了36亿美元的债务,很久都没有还清;1926年,第21届奥运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行,最后亏损了10多亿美元之巨,成了当地政府的一个大包袱。直到今天,蒙特利尔人还在缴纳“奥运特别税”;1980年第22届奥运会在苏联的莫斯科举行,苏联的确财大气粗,比上两届举办城市耗费的资金更多,一共花掉了90多亿美元,造成了空前的亏损。

面对这种情况,1984年的奥运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还是美国的洛杉矶看到没有人敢拿这个烫手的“山芋”,就以惟一申办城市“获此殊荣”,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其泱泱大国的实力。可是等“夺取”到了举办奥运会的权利之后不久,美国政府就公开宣布对本届奥运会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接着洛杉矶市政府也说,不反对举办奥运会,但是举办奥运会不能花市政府的一分一厘……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缺了“孔方兄”,不要说举办奥运会,就是修补一块足球的草坪也不可能的。

谁能够出来挽救这场危机呢?

洛杉矶奥运会筹备小组不得不向一家企业咨询公司求救,希望这家公司寻找一位高手,政府不补贴一分钱而举办好这届奥运会。

这家公司动用了他们收集的各种资料,根据奥运会筹备小组提出的要求,开动计算机进行广泛搜寻,计算机不时反复出现一个人的名字:彼得·尤伯罗斯。

彼得·尤伯罗斯是何许人呢?计算机对他如此青睐?

彼得·尤伯罗斯的基本情况如下:

1937年,他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文斯顿的一个房地产主家庭。大学毕业后在奥克兰机场工作,后来又到夏威夷联合航空公司任职,半年后担任洛杉矶航空服务公司副总经理。

1972年,他收购了福梅斯特旅游服务公司,改行经营旅游服务行业。1974年,他创办了第一旅游服务公司,经过短短四年的努力,他的公司就在全世界拥有了二百多个办事处,手下员工一千五百多人,一跃成为北美的第三大旅游公司,每年的收入达2亿美元。

他的这些业绩不能说是惊天动地的,但是他非凡的管理才能由此可见一斑。彼得·尤伯罗斯因此担起了这副重担,担任起了奥运会组委会主席。

举办奥运会的难处是他始料不及的。一个堂堂的奥运会组委会,居然连一个银行账户都没有,他只好自己拿出100美元,设立了一个银行账户。他拿着别人给他的钥匙去开组委会办公室的门,可是手里的钥匙居然打不开门上的锁。原来房地产商在最后签约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反对举办奥运会的人的影响把房子卖给了其他人。事已至此,尤伯罗斯只好临时租用房子——在一个由厂房改建的建筑物里开始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