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2946100000038

第38章 工业强省:工业现代化与农业工业化同步并举(1)

张 滨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工业化相关标准的判别

中国共产党自十三大到十六大坚持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同时提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十六大还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实现从二元传统经济向一元现代经济的过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也是发展中国家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方经济学者对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方式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研究的工业化指向

阿尔温·托夫勒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农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的阶段划分法为人们广泛接受,代表着人类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普遍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根据主导部门与非主导部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是低收入阶段,即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第二是温饱阶段,即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三是小康阶段,即以公共交通及廉价住房为主导产业。第四是中等富裕阶段,即以小汽车及较高级住房等为主导产业。第五是高富裕阶段,即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等。

通常,划分经济发展阶段所依据的标准有五条:

一是人均GDP,这样划分不能直接反映国民经济的内在构成,但能够集中代表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产业结构能表示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和内容、技术结构和水平,并直接决定人口城乡分布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等等。当社会处于农业比重由大变小,同时非农业比重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时,往往称为二元经济社会。

三是生产技术水平,即手工技术、半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并简单地和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相对应。

四是劳动力就业分布和城乡人口分布,它们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决定着经济社会的所在阶段。

五是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它取决于人均GDP的多寡并构建于其基础之上。

在具体应用时,这五条标准往往是被综合起来运用,以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二)工业化的理论意义和研究方法

与发展理论相对应的经济实践活动必然表现为产业结构状况的变化,在现阶段必然反映为与工业化相联系的产业结构演变。

研究产业结构问题,首先涉及一定发展目标基础上的产业分类。与工业化相关的产业分类一般建立在较为熟知的两大部类分类法的基础上,如农轻重生产部门分类法、霍夫曼的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产业分类法、费夏一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法和产业功能分类法。这些划分方法的应用重点依次是:研究工业化的程度、过程、阶段及其阶段特征,工业化及其阶段,资源结构变化趋势和产业结构素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对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也是在上述产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功能分类法依据产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引出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包括关联带动产业、基础服务产业和潜在主导产业),是对产业配置、规划较常用和有效的研究工具。

既成的理论研究将工业化理论定义为一个过程,从中强调经济结构的变化,即落后的农业部门逐渐被改造、发展为现代农业和城市非农业部门产生、壮大,直至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的理论依据来自于恩格尔消费规律和刘易斯二元发展理论,前者表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人们用于食品和其他必需品消费支出的比例渐渐下降而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支出比例上升,因而其相应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必然下降和上升;后者表明,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把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中,社会生产力就会得到整体增加和提高。

工业化过程是经济增长主导力量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高度化的过程。研究表明,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总体趋向,简单地表述为工业化的4个递进性阶段:(1)轻工业阶段,以生产生活消费品为主;(2)重工业阶段,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3)高加工度阶段,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4)技术集约化阶段,技术进步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动力,且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向高新科技领域转移。相应以上四个阶段,表现为工业增加值占全社会商品净产值的比重分别在20%以下、20%~40%、40%~60%和60%以上。

二、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和二元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工业化过程中,选择工业主导产业与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二元经济平衡或非平衡发展理论的统一及其实践的结合。工业化既要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又要优先发展农业。

(一)工业凭借对科学技术的集聚能力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经验表明,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密集度呈规律性转换。工业结构在工业化初期以轻工业为重心,技术和劳动力相对较低,呈现劳动密集型特征;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后,原材料行业的地位不断上升,资本(技术)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呈现资金密集型特征;而后进入高加工度阶段,技术的先进性促进工业各部门向加工组装发,展,呈现技术密集型特征;最后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超出工业原材料及其加工行业,以高新技术在各领域的综合使用为工业进步的充分必要因素,实现工业化的深度发展。

在工业结构中适时地选择、支持或政策性调整主导产业(部门)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任务,推动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可以带动众多相关部门,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增长。据赫尔希曼关于各产业“联系效应”的研究及其应用,国民经济和产业部门发展次序选择的技术标准是关联效应大的产业和部门,在现阶段一般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较高的经济增长率;(2)快速的技术进步;(3)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反过来,其他产业的发展又将敏感地刺激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4)具有较好的动态比较成本,加速出口的增长。

(二)农业生产工业化的逻辑必然性

工业化过程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本身就是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和深化的结果。二元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强调农业、工业部门保持适当的平衡的增长比例或贸易条件,不片面发展也不绝对平衡,以保证非农业部门的扩张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理论上,两个部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持续满足拉一费的平衡增长原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成功转移。当农业部门进入商业化阶段,二元经济就可以宣告结束。

强调农业优先发展,是要发挥出农业对工业化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农产品生产、工业品消费和现代农产品创汇等四大贡献作用,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或农业产业化)由此就成了我国二元经济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因为,传统农业的收益水平不可能满足城市化趋势下统一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从增加经济效益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为使其摆脱传统农业的相关产品、劳动力的低产出、低回报状况而直接进入工业化各阶段成为必须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