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2946100000030

第30章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推进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1)

郝鹏

十六大在新世纪初的成功召开,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如何以十六大报告精神作为兰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武器,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树立率先发展之志,谋取率先发展之策,切实加快“强市富民”进程,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摆在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对于我市来讲,要加快发展,要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市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加快工业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表述中,“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如何推进工业化的命题,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路,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工业城市加快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市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列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八个任务之首,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并将其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这是我党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理论上的重要创新。从另一个层面讲,这也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时代背景,面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对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现实条件,来进一步选择和把握如何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进程完全不同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因此,这一新概念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强烈反响和广泛的认同。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老工业城市,结合我们的市情,我感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思想的提出,对我市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市加快经济增长,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支撑和先决条件。

我市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兴则全市兴。长期以来,工业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市经济增长的态势,工业自始至终在全市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工业是我市的经济之本、财力之源、稳定之基。我市的工业基础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两个五年计划国家在兰州投资约18亿元,建成了137个大小工业项目。当时全市工业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使全市国民经济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而20世纪整个90年代,兰州工业增速持续跌入低谷,工业发展的滞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重要原因。1999年我们提出“突出工业,工业强市”的战略思想之后的3年,工业年均增速达到9.8%,2002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达到154.6亿元,GDP增长10.4%,工业成为保证全市经济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本支撑。实践证明,我们的“突出工业,工业强市”的战略思想符合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市的客观实际。目前,总的来讲,我市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但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规模还较低,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工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工业经济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我们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今后20年经济发展的任务,最近一段时间,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市委、市政府已着手对“十五”后期的经济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我市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迈进,“十五”末要达到“双五”目标,即:2005年,全市GDP达到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到2007年实现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前3年翻一番,力争2015年提前5年翻两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系列目标的内涵是,“十五”后3年和到2007年,我们将持续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之后到2015年继续保持9%左右的较高增长速度。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在基数不断增大的条件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据测算,要保证GDP10%的增长,“十五”后3年,一定要力争工业和GDP同步达到1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5年工业经济总量超过200亿,比2000年净增75亿,以上,以确保“双五”目标实现;2007年工业总量达到250亿,以工业实现翻番确保GDP的翻番。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加速工业经济自身的增长和总量的扩张,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业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有效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整体促进兰州经济的腾飞与繁荣。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是我市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在谈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还提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十六大报告的这些陈述表达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就是对一个国家来讲,经济结构的提升有一个整体性,要考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考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于在优化中扩充产业结构。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必须考虑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考虑自身的现实基础,来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市是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工业为主体的特征十分明显,传统工业占有绝对优势,兰州的工业与国内很多城市相似,既有较先进的产业,也有较原始的产业。长期以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始终是兰州工业经济的主体,是我市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更是我市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对我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10多年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尽管这一时期高新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传统产业在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已使其整体实力有了新的跃升,而且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2001年,占全市工业总量近60%的工业50强企业中,前述4大行业企业数占到40户。因此,我认为,对我市来讲,一方面,在今后一个时期,还是要注重进一步发展传统支柱产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加以改造,全面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这将长期是我市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基础,就业增长的主要基础,市场扩展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些领域力求有所突破;利用后发优势,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提高我市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报告在论述经济发展和改革八项任务的时候,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第二条就讲城镇化,在讲区域经济发展时,又强调“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理解,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是因为二者之间联系紧密,都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都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就我市而言,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适度扩张城市规模,做大做强城市,发挥生产力要素的集聚倍增效应,为城市经济新发展形成载体和拓展空间,是我市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市城镇化的水平大约在55%左右,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切实解决好城乡收入差距大、二元经济矛盾突出、城区过“重”郊区过“轻”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消化每年3万左右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在这种形势下,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我们提高城镇化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和现实选择。加快工业化,通过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张必将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张,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城市的集聚,带动第三产业和其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和保证。特别是城镇规模经济的不断壮大和综合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民转向非农的城镇化过程得以实现。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

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描述的5个要点之一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内涵是要解决好劳动力就业问题。报告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第八项任务更是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从我们兰州来讲,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将面临很严峻的就业形势,2002年全市约有4.4万失业人员、7.6万下岗职工需要就业岗位,从现在开始的今后20年,又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万多人,劳动力资源的总供给量将达到13万人以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加快发展,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工业是促进劳动就业最重要的主渠道,这已被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针对性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保持工业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城乡人民的收入,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使兰州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

根据前述全市经济增长的目标,我市要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其工业经济总量和速度需要在“十五”计划和工业发展《决定》确定目标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即到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其中市属工业达到12%以上;之后到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在2000年基础上的翻番,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其中市属工业达到15%以上,高于全市GDP的年均增速。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突出工业、工业强市”之路。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五”后三年,全市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坚持突出大企业,紧抓大项目,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规模发展带动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

近年来,我市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在抓工业的思路上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重点抓市属工业转向多层面整体抓好全市工业,由重点从局部解决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脱困问题转向从全局解决各种所有制企业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思路是行之有效的,但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还要调整,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突出大企业、紧抓大项目上来,把全力抓好大项目的实施和大企业的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兰州工业化进程的首要任务。要围绕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集中精力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对有条件、有希望的重大项目,要紧抓不放,跟踪落实,直到投建,着力培育一批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全市工业乃至全市经济整体上一个大的台阶。经过初步摸底调研,“十五”后3年,我们要抓好70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计划项目总投资280亿元,建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400亿元,为实现上述“十五”末乃至更长远的工业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兰州石化围绕12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和60万吨乙烯进行的多项重大技改工程,“十五”期间总投资100亿元,完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50亿元,加上存量全部销售收入达到近400亿元,利税40亿元,成为我市工业企业中的“大哥大”和航空母舰;兰州铝业公司除正在实施的12万吨和即将实施的15万吨电解铝大型预焙槽改造和3万吨板带箔生产线等项目外,正着手筹划的还有与法铝合资的26万吨电解铝扩建和自备电厂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项目建成后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累计达到100亿元以上;还有连城铝厂的15万吨电解铝等一系列重大技改项目完成以后,销售收入也将达到50亿元,其他,还可举出很多中央省属及市上的一些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母体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为兰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全市工业化水平的跃升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对于这些项目,我们要从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的大局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搞好服务,促成项目实施,对其中的重特大关键项目,必要时可成立专门的协调服务机构,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全方位搞好服务,力促项目的生成和实施,形成我市优势支柱产业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