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不如争气(大全集)
2945400000048

第48章 怒火中烧发脾气,不如修身养性降火气(1)

上班时间快到而公交车却因交通堵塞停滞不前时,你是否会烦躁不安?工作时计算机突然出现故障导致你的资料全部丢失时,你是否会郁闷不已?生活在现今这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社会,谁不曾遇到过令人生气甚至怒不可遏的事呢?工作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难、同事间的摩擦、邻里间的纠纷、被人冤枉、在公共场所被羞辱、家庭不和、夫妻吵架、子女不听话等,都可使人生气、愠怒,甚至暴跳如雷。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良情绪谁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发怒不过是由于外在强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不良情绪反应,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东西。

在情绪面前应当学会理智控制,自我“降温”。理智控制是用意志和素养来控制或缓解不良情绪的爆发;自我“降温”是努力使激怒的情绪降至平和的抑制状态。就是说,凡是有理智的人能及时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当怒起心头时,马上意识到不对,能迅速冷静下来,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减轻自己的怒气,使情绪保持稳定。

怒火之源:怒从心边起

怒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七情之一。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摩擦或冲突是难免的,愤怒可以被理解。然而,若是经常愤怒,或是一触即怒,往往会使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难免要发点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如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就容易做出傻事、蠢事。甚至就连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也会气死活人。

在《三国演义》中,魏主封76岁的王朗为军师来战蜀兵。本想“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的王朗,结果却被诸葛亮轻摇三寸之舌活活气死。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则伤脏,脏伤则病起。”怒往往由气而生,气怒损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之所以会被“气”死,是因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过速,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往往会因为发怒而引起心律失常,或是发生心肌梗死而导致残疾。研究表明,暴怒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抵抗力下降。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酿成大祸。“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这个道理。

发怒会使人远离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为愤怒就使问题获得解决的;相反,愤怒常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愤怒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是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率兵亲征,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劝告与人争吵、情绪激动的人:“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愤怒是射向健康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伤害你的敌人,却时时会侵蚀你自己的健康。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富有启发。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不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

“制怒”真言,谁都应该置为座右铭。然而,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制怒”,首先要陶冶性情,不断提高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制怒的最好办法是忍和宽容。自觉的忍,理智的让,不是退缩,不是无能,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灵清澈,对是非矛盾有清醒认识的人,才会在可能被激怒的时候做到真正自觉地忍,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具有忍的智慧,达到忍的境界,需要修炼,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则是这种修炼的燧石。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少发怒的人是聪明人。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发自内心的佩服。那个时候,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境界。

心情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因此,我们要学会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远离愤怒,认真、快乐地生活。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

冲动,是失去理智的魔鬼

当一个人冲动时,其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致他冲动的这一件事情上,对于其他的诸如后果之类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考虑。因此有人说,“冲动是魔鬼”。无数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再向众人诠释了这句话。包括我们,在自己的经历中也多少有些体会。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受到伤害时,愤怒是正常的反应。而第一个念头便是想攻击伤害自己的人,但在行动前最好先问问自己:这样做能否达到目的?对解决事情有无帮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临近高考还有23天的那天早上,在一个时常洋溢着欢乐笑声的班集体里,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填着志愿表。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谁也不敢相信一场流血事件即将发生……

小全,全年级师生公认的一名高材生,拥有无限的前程。但他做事很冲动,只要情绪一来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冷静,什么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其实他并不想伤害别人,更不想毁了自己的前途。那是理智与他无缘呢,还是他自己放弃了对理智的索求?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一位同学从小全身边走过时,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小全不高兴地说:“走路看着点!”那位同学不以为意地说:“怕碰就别在这里坐着。”小全的火气“腾”地一下窜了上来,对着那个同学的面门就是一拳……

待他冷静下来后,他才发现不应该发生的一切已成了现实。他把那位同学的双眼给打瞎了,年满18岁的他将要面临严峻的刑事处罚。

冲动让一个前程似锦的少年走向了囹圄,知道此事的人无不欷歔。

因为冲动而使自己受伤害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自己向来尊敬的人,如果做出令我们伤心的事情,我们很可能立即讽刺回去;受了陌生人的气,恨不得用原子弹炸他等等。其中,办公室是最容易滋生怒火的场所,当我们看到能力平平的同事晋升,而自己却备受冷落时便会怒火中烧;天天为公司卖命,偶尔早点下班,主管就语带讥讽地说:“今天才上半天班就自动下班了呀!”便一怒之下跑到老板面前拍桌子,把辞呈往老板面前重重一摔,然后自以为很帅地说:“我不干了!”。这些做法在当时可能是出了一口气,但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很容易产生冲动。在一种氛围中,在一种情景下,冲动的情绪会急速冲破理性的防线,使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出现非常规的反应。

专家证实,人在冲动时候,大脑就容易短路。人在短路大脑的控制下,要对棘手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信息,某人跳楼自杀后,其朋友都说他平时是很平静、很容易沟通的,没听说过他和谁有积怨,甚至都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想不开的地方;或者某人动刀砍人犯罪之后,说自己之前从未想过要砍人,和被砍的人也只是因为小事而起冲突的。那为什么这样的信息我们会经常听到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人在冲动的时候容易做出一些平时连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从而造成对自己或是对他人的伤害。

刘邦与项羽决战在即,要韩信出兵相助之时,韩信提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大骂韩信不该在这个时候要求封为假齐王。然而经张良提醒,刘邦马上恢复冷静,转而向韩信道:“大丈夫要当王须当个真王,怎么可以要求封为假齐王?”随后,立即封韩信为齐王,从而使韩信能出奇兵,最终打败了强敌项羽,夺得了天下。如果当时刘邦不能理性地分析局势,那天下最终归谁所有,便不是个定数了。

理性地面对社会百态,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提高品位。理性处事,是为人的高素质的体现,也是情感睿智的反映。

暴躁的后果:赔了东西又伤身

任何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只不过发泄的方式不一样。其中最“惊心动魄”的则要数摔东西。生气的时候摔东西是一种宣泄方式,然而,发泄了之后就会痛快了吗?如果回答是“是”,那么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欺骗自己。

生气的人在他们平静之后往往会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惯于发怒的人,大多是灵魂为情感所操纵,打乱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使精神陷于混乱状态。那些发大脾气、气急败坏的人,他的眉毛竖起来,脸色青紫,浑身打战,就好似着了魔一般,说话语无伦次、是非颠倒,惹得人发笑。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事后让他自己看看,他会大吃一惊,羞惭得抱头伏案。

一天,黄某的老婆做错了事,被黄某奚落了一顿后,心里特别不高兴。饭吃一半就不吃了,噘着嘴走到电脑前玩游戏。黄某一看就知道自己错了,于是开始哄她吃饭。他说:“快吃饭吧,你看噘着嘴多难看。”并且把手里的镜子放在她面前。谁知她拿过镜子,一下子摔得粉碎。这时,黄某心里特别不好受,他最烦别人生气时摔东西了。更何况还是镜子,有道是“破镜难重圆”。以前她也摔过两次东西,他都忍了,这次真是太过分了。

黄某越想越气:摔东西谁不会啊,你不是摔镜子吗,看看我都摔什么。他扫了一眼桌子上的东西,抓起了不锈钢饭盒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当”的一声,连自己都吓了一跳。但是黄某的老婆并没多大的反应。黄某又把饭盒的盖子摔在了地上。然后又气呼呼地说:“你会生气,我也会,大家一起摔好了。”老婆还是没有反应,只是在那儿默默地玩游戏。

“真是够失败的!”黄某气红了眼,搬起电脑“咣当”一下摔到地上……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情,如果我们像黄某夫妻一样为了一些小事而生气,不仅什么事情也办不了,还会破坏自己的好心情。

没有人愿意生气,可我们还是会经常为小事而生气。生气不仅是对挫折、被侵犯以及对被不合理对待的反应,而且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在生气中,我们会容易做出没有经过审慎判断的事。因此,生气时不少人把毁坏物品作为发泄的出口。

肖某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多年,自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几次要求加薪都被公司拒绝,不免心生怨恨,也就产生了辞职的想法。有一天,他在公司加班,因生产出来的模具部分配件不合格,所以他将7块不合格的模具钢板放入炼火炉里回炉。随后去找公司老板商量辞职一事,不料被老板骂了一顿,肖某很生气,顿时萌发了报复公司的念头。肖某回到模具部后,将公司配给他使用的电脑内存条、主板、显卡等砸坏,并带走电脑硬盘。肖某离开公司时,想起炼火炉里还有7块模具钢板正在回炉,本想将它们拿出来以免烧坏,但又想到老板刚才对他的态度,结果肖某在明知道炼火炉里的模具钢板会被烧坏的情况下却置之不理,致使价值7万余元的7套模具钢板被烧坏。肖某带着硬盘回到租住的地方,辗转到惠州一家公司上班。一个多月后,肖某在惠州被警方逮捕。

我们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如朋友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职场中的人际关系等等。其中最令人感到头痛的事,莫过于那些“无法控制自己的人”。所以,在此我们要奉劝各位朋友,生气时毁坏物品,虽然气消了,但是自己毕竟有损失。一般人生过气后都会很后悔,为了避免悔不该当初摔东西,就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生气时毁坏物品的行为很愚蠢,如果物品是自己的,等气消的时候还要花钱再买;如果毁坏的物品不是自己的,结果就不仅仅只是花点钱的问题,甚至引出更大的麻烦。所以,在生气甚至愤怒的时候,最好不要拿物品出气。

被别人的思维观念所激怒

一位教授在上心理咨询课时听到一位妇女这样说:“每当我丈夫挤牙膏从中间压挤时,我就会发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从尾巴向前面开口处挤嘛。”

这个现象引起教授的注意,为此,教授在全班作了一次调查,看看牙膏该怎么挤。基本上,似乎大家都明白,牙膏应由尾端挤向开口处。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约有一半的同学知道应由尾端先挤。而其他一半的同学竟认为,挤牙膏应从中间开始挤压。

当然,重点并不是你从牙膏的什么地方开始挤,而是你应该将牙膏挤到牙刷上面,至于牙膏是如何附着到牙刷上的,事实上并不太重要。假使真的有问题,那应是从我们内心制造出来的。

希尔达称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方式为“模式”。“我们脑子里塞满了一堆惯性的动作和行为模式。”她解释道,“假使我们无法跳脱自己的固有的思考及行为模式,在与别人相处,他人又希望来点不同的处境时,我们便会被激怒,且会变得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当教授跟班上的同学们分享“模式”的概念时,同学们皆承认了自己一些荒唐好笑又刻板思考的模式:一位妇女竟为了卫生纸纸卷的方向“错误”而郁闷了半天,她只在卫生纸卷的方向是由墙边向外转时才会感到满意;另外一位男士则说,每天早上他都会将车停在火车站的某一“特定”停车位,假使有一天别人无意中停了那个车位,他就会有种想法——“今天一定是个倒霉日”。还有一位同学说,只要他的慢跑长袜被折叠的方式“错误”,他就会冒出无名火。

希尔达告诉我们说:“真正的解脱之道,就是找出你的模式,然后破除它。比如,找一天开车上班时,挑些不同的路走走;给自己换个新发型;将房子里的家具换换位置……”

因此,教授建议那位寻找特定停车位的男士给自己一星期,每天都故意不停那“幸运停车位”,看看会发生什么事。第二个星期他再次来上课时,脸上充满闪亮的笑意,说:“我照着你的建议去做了,不但没有倒霉事发生,我甚至过了好几天的幸运日。”“现在我们明白,自己以往皆被固有的想法绑住,如今我已解脱,高兴停哪就停哪。”

另一位叫唐娜的学员对于吃麦片粥的碗有个模式,那就是,每天早晨她都会拿起同一个蓝色的碗,吃着同样的早餐——麦片、牛奶和一个香蕉,这成了她每天的例行事项,也成为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