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不如争气(大全集)
2945400000044

第44章 义愤填膺常憋气,不如得失两便平心气(2)

有人说,乔治·伯特是命运的宠儿,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得到了幸运之神的垂青。然而,更多的人认为,乔治·伯特的成功源于他良好的为人处世之道,因为一个拥有诚信和爱心的人,最终会得到善意的回报。

爱的情感是所有高尚情感的源泉。想一想,我们拥有多少爱?我们对一花一草,对身边的朋友,对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爱人,对工作,有多大的爱心?爱心是我们今后爱人类、爱别人、爱祖国的力量源泉。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爱心无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爱心。只有爱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情,只有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爱心如阳光,冰山都被融化;爱心如蜜糖,它可以使一颗枯涩的心品尝到甘甜。“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难度不善之人。”爱心是人生的根,根深才能叶茂。

最伟大的爱是无私的,在渴望得到别人的爱的同时,自己也应该拥有一颗爱心,学会为别人付出爱。当我们为别人付出一点爱的时候,自己也会得到爱的满足,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这种满足和快乐不会随着时间的潮流而波动,反而会在时间的酝酿中越来越甜蜜,越来越醇厚。

爱给予别人,不见得有直接的回报,但最终也会循环到自己身上。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考虑爱护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护。

忍让乃人生大智慧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和别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磕磕碰碰,出现点摩擦,在所难免。此时,如果仇恨满天,得理不饶人,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鱼死网破,而如果采取忍让之道,则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哪个更划算,不言自明。

中国历史上,凡是显世扬名、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无不能忍。人生在世,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大之天下国家,都离不开忍。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因而,忍是修养胸怀的要务,是安身立命的法宝,是众生和谐的祥瑞,是成就大业的利器。

忍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忍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气概。忍讲究的是策略,体现的是智慧。“弓过盈则弯,刀过刚则断”,能忍者追求的是大智大勇,绝不做头脑发热的莽夫。

忍让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法宝。

《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故事。杨翥的邻居丢失了一只鸡,指骂说是被杨家偷去了。家人气愤不过,把此事告诉了杨翥,想请他去找邻居理论。可杨翥却说:“此处又不是我们一家姓杨,怎知骂的是我们,随他骂去吧!”还有一邻居,每当下雨时,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积水放到杨翥家去,使杨翥家如同发水一般,遭受水灾之苦。家人告诉杨翥,他却劝家人道:“总是下雨的时候少,晴天的时候多。”

久之久之,邻居们都被杨翥的宽容忍让所感动,纷纷到他家请罪。有一年,一伙贼人密谋欲抢杨翥家的财产,邻居得知此事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难。

忍让是智者的大度,强者的涵养。忍让并不意味着怯懦,也不意味着无能。忍让是医治痛苦的良方,是一生平安的护身符。

生活中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善于忍让,宽宏大量,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少了许多烦恼和急躁,能获得更加亮丽的人生。

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的敌人,事实上,你与他们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不是差异。一个没有偏见的企业领导人明白,一个好的竞争对手有助于定位市场和传播行业的正面信息。

把你的竞争对手视为对手而非敌人,将会更有益。你一旦把事情定性为“他们反对我“,一旦将世界划分为朋友和敌人,一旦对敌人的行动采取抵御措施,那么,对你的敌人而言,你也会成为他们的敌人,同时你也会成为自己平静心态的敌人。

在军事谋略中,十分强调利用对手的能量保卫自己。在自卫或者竞争的经营环境中,如果你总是处于进攻的状态,那么就会削弱自己的战略地位。如果你随机应变,后退一步,就能够创造性地对许多不同的竞争状况作出反应。

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知道如何以及何时作出屈服。遭遇强风时,树枝的明智之举是弯曲而不是逆风折断。在飓风中,棕榈树会以任何方式向地面弯曲,之后又迅速恢复到笔直的状态。屈服可以说是一种胜利。懂得如何屈服的最大好处在于,在你取得胜利的时候,你的对手不会感到被击败。

可以吃点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宁静。

唐代的两位智者寒山与拾得(他们两人实际上是一种开启人心灵的解脱智慧的象征)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那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结局就可想而知了,而我们也一定可以想象得出拾得的胜利的微笑——尽管这可能是一种超脱圆滑者的微笑。不过,它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福祸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尽则祸亦至,而祸退则福亦来的道理,那么,我们就真的应该采取“愚”、“让”“怯”、“谦”这样的态度来避祸趋福。所以,“吃亏是福”不失为人生一种特殊的处世哲学。“吃亏是福”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吃亏”大多是指物质上的损失,倘使一个人能用外在的吃亏换来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那无疑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记不清哪位哲人曾写下下面这段令人怦然叫绝的文字,的确是对“吃亏是福”的最好诠释。在此引用,以与大家共赏:

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很多人拾金不昧,绝不是因为跟钱有仇,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搞坏了长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金钱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

吃亏是福,生命中吃点亏算什么!吃亏了能换来非常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况且,在吃亏后和平与安全的时期之内,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我们的生命,并使它再度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吃亏是福”的信奉者,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和平主义”的信仰者。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表面上看来,“吃亏是福”会予人以不思进取之嫌,但是,这些思想也是在教导人们能成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做一个清醒正常的人。因为,一个非常明白的事实——即不需要任何理论就可以证明的是,一切的祸患,不都是在于人的“不知足”与“不安分”,或者说是不肯吃亏上吗?

人最难做到的,即“吃亏是福”的前提,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付出总有回报,不怕“多做一点”

某外资企业,一个部门经理要回家休假,他在写申请单的时候就在想,“我要申请半个月还是申请一个月,申请10天还是20天,”“如果我申请20天,我的职务代理人来帮我做这项工作,等到20天以后,我回来的时候,他把我的工作都做得挺好了,我还有存在价值吗?”

这就是抢活做的市场经济。整个市场的人员都处于一个快速的流动中,主动进取当然就成为一种非常基本的生存观念。

我们不应该抱有“我必须为老板做什么”的想法,而应该多想想“我能为老板多做些什么”。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是不够的,还应该比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比别人期待的更多一点,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给自我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你没有义务要做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但是你也可以选择自愿去做,以驱策自己快速前进。率先主动是一种极珍贵、备受看重的素养,它能使人变得更加敏捷,更加积极。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员,“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能使你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你的老板、委托人和顾客会关注你、信赖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

有几十种甚至更多的理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应该养成“每天多做一点”的好习惯,尽管事实上很少有人这样做。其中两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其一,在建立了“每天多做一点”的好习惯之后,与四周那些尚未养成这种习惯的人相比,你已经具有了优势。这种习惯使你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更多的人指名道姓地要求你提供服务。其二,如果你希望将自己的右臂锻炼得更强壮,唯一的途径就是利用它来做最艰苦的工作。相反,如果长期不使用你的右臂,让它养尊处优,其结果就是使它变得更虚弱,甚至萎缩。

如果你能比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那么,不仅能彰显自己勤奋的美德,而且能发展一种超凡的技巧与能力,使自己具有更强大的生存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往往会对未来起到巨大作用。而“每天多做一点”则能够给你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身在抢活做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要设法多做事,而不是少做事,这完全是个人生存的需要。

“每天多一些努力”不是语言上的自我表白,而是行动上的真正体现。如果你能够真正做到这些,你就会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其实做到这些可能并不难,比领导要求的上班时间早到一些,利用这点时间把一天的工作整理清楚,这样不至于让一天过得混乱;主动地对待工作,不要等着领导追问时才想到工作还没有做完;如果能迟一点回家,那么就利用下班的时间把一天的工作整理一下,看看哪些还没完成,需不需要加班,今天哪些工作完成得比较漂亮,哪些做得不够好,哪些需要改进,然后为自己今天的努力奖励自己一下。下一次当顾客、同事和你的老板要求你提供帮助,做一些分外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人来处理时,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吧!努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比如换一个角色,自己就是这件事的责任人,你将如何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这就是机会。有人曾经研究为什么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确认,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问题”的样子。当顾客、同事或者老板交给你某个难题,也许正为你创造了一个珍贵的机会。对于一个优秀的员工而言,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何,谁该为此问题负责,谁应该具体完成这一任务,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心目中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将问题解决。

社会在发展,公司在成长,个人的职责范围也随之扩大。不要总是以“这不是我分内的工作”为由来逃避责任。当额外的工作分配到你头上时,不妨视之为一种机遇。

每天多做一点工作也许会占用你的时间,但是,你的行为会使你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增加他人对你的需要。

不必为“不领情”而憋屈

你与人为善,对别人好,结果人家非但不领情,而且时不时臭你几句,你会有什么感觉?不一定暴跳如雷,但郁闷是必然的。当然,一般人是不会这样的,即使偶尔有这么几个,也架不住时间的纠缠,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他总有明白的一天,有悔悟的一天。

战国时期有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在赵秦两国渑池之会上为赵王挣足了面子,赵王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拜他为相国。

当时赵国有个大将军叫廉颇,见蔺相如仅凭一张利嘴,眨眼间职位就爬到了自己的头上,而自己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位居他下,心里很不服气,决定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着廉颇,有时还称病不肯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门客出去,看见廉颇的车迎面走来,忙将自己的车退进小巷里,让廉颇的车过去。蔺相如的门客觉得憋气,埋怨蔺相如不该胆小怕事。

蔺相如笑笑说:“你们说廉将军跟秦王比,谁的势力大?”

门客答:“当然是秦王的势力大。”

蔺相如接着说:“天下诸侯都怕秦王,而我却敢当面责备他。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倘若我与廉将军不和,秦国肯定会趁机来犯,所以我情愿忍让廉将军。”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无地自容。

一天,蔺相如正在书房读书,一个门客急匆匆地跑来说:“廉将军找上门来了。”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颇此来何意,忙出门迎接。

只见廉颇裸露着上身,背上绑了一根荆条,见到蔺相如便双膝跪倒,说道:“我心胸狭隘,请相国责罚我吧。”蔺相如慌忙把他扶起,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从此,两人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秦国十几年不敢侵犯赵国。

蔺相如无疑是与人为善的高手,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精明人不行,如果蔺相如是个精明人的话,势必跟廉颇一争到底,不仅不会有“将相和”的美谈,而且一旦秦国灭了赵国,他们俩一个都别想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见,要做到这一点,非聪明人和明白人不可。

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难免会在名利问题上与别人产生点摩擦,官场上、商海中也总少不了有人和你竞争。能与这些人为善,同时也让这些人与你为善或至少不为恶,是你能不能迈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慷慨解囊”与“还人情”的衡量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当别人请求自己帮个小忙时,自己通常会十分愿意提供帮助,尤其是当对方的求助恰好是自己的强项时,更是喜出望外。因为,给他人提供帮助能够满足你的自尊。

人类天性中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需要,需要通过给他人提供帮助来获得他人的好感,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当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人提供帮助,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能获得他人的感激和接受,内心必定是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