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大全集)
2941700000088

第88章 管理厚黑学(5)

厚黑新奥义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清楚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们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很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每个人优缺点并存,长短处同在,有的人内秀而外拙,才不外露,很难发现;有的人博学多智,却只会纸上谈兵,易见而难用;有的人才智过人,但性格古怪,难以相处。而要学会辨才,首先就要从信任出发,从了解入手,知其德才学识,明其优劣长短,并从发展的前景中把握。要准确地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文凭和档案,也不能只靠感觉和印象,而需要深入调查,跟踪考察,全面分析,这样才能辨明其本质和能力,做到合理使用。

厚脸纳谏,像唐太宗一样做领导.............................................................................................

【宗吾真言】 诸葛孔明,是法家一派,手写申韩以教后主,也是精研厚黑学的人,所以当了丞相,能够俯纳群言,集众思,广忠益,这即是使支支箭的能力,都表现出来,故出师北伐,司马懿不得不畏之如虎。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一名领导者学识再渊博,能力再超群,也不可能把任何问题都看得一清二楚,将事事都办得完美无缺。领导只有发挥大家的特长,集合大家的优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依靠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顺利完成工作,达到目标。有的领导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绝耳塞听,或者碍于身份和颜面,总是不习惯听从他人的劝告、接受自己不悦的意见。一听到下属的不同意见,他们就摇头拒绝,甚至加以驳斥,整个工作场所成了他的“一言堂”,以至于下属们离他们远远的。

管理厚黑学指出,领导要有“厚脸纳谏”的气度,能够容纳下属的不同和反对意见,如果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地位,而对下属的提议置若罔闻、拒绝排斥,那才是真的脸皮厚了。要想把事情处理得顺顺当当、不出差错,就应当广开言路、勇于纳谏、虚心求教。历史上开明的君主帝王都善于纳谏,积极采纳臣下的建议,作为自己治理江山、整顿朝纲的借鉴。

在历代帝王中,李世民是个谦恭英明的仁君,他善于纳谏,没有历代帝王那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痼疾。他刚继位时,就不计前嫌,屡次把政敌李建成的老师魏徵叫到自己的卧室内,虚心求教治国之道。魏徵得遇知己之主,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先后进谏陈言二百余事。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徴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君主兼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国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徴的关系,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徵有“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相关的。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他也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为此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不多见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多少得以上达。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唐朝的“贞观之治”之所以产生,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李世民善于启用忠良之臣,更善于听取他们的建议。作为一个领导者,听不进忠告之言,你的事业又怎能兴旺发达呢?

作领导人的一个重要美德就是要善于纳谏。但从古到今,能够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进谏语多为忠言,忠言多是逆耳,逆耳的话与阿谀奉承之言相比,受谏之人,自然多不善于纳谏了。但忠言利于行,所以又不得不纳之。在这方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得就很不错。

朱元璋在位时,虽然推行严刑峻法,滥杀无辜,也很独断专行,但是,他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谏言的。在朱元璋的各种文告之中,我们看到,他十分明确臣子的进谏对皇帝的统治是多么重要。

他自己也明白,那些能够在公开场合提出与君主不同意见的人,一定是君子,而那些从来不敢提出与皇帝相反观点的人,那些从来只知道吹捧皇帝英明正确的人,多数是小人。所以,对于那些上谏言的臣子,一定要以诚相待。而且,为了让臣子敢于在皇帝面前开口说话,皇帝就必须对臣子和颜悦色,这样,才能让臣下有话必说,说无不尽,说无不真。就是臣子的话不对,也必须允许他们说出来,只有如此,臣子才能做到勇于进谏。

朱元璋规定,只要是臣民进谏,说得对,就立即予以奖励,说得不对,也不治罪,而那些乘机进谗献谀的人,则决不宽待。

朱元璋还说,如果臣子不向君主进谏,那是臣子的失职;如果君主不能虚怀纳谏,那是君主不能以君道自处。

为了保证谏言能够直接到达自己手里,防止因为谏言涉及到某些官员而被扣押,甚至报复,朱元璋还有特别规定。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钦定的《皇明祖训》中规定:“今后大小官员及百工技艺之人,凡有可言之事,允许直到御前奏闻。其言合乎情理,立即交付相关衙门执行。各衙门不得阻滞,违者以奸邪论处。”

类似无论大臣小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直接到御前言事的规定,朱元璋不止发布过一次两次。

朱元璋的鼓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不少敢于冒犯龙颜,指陈时弊的耿直官员。

比如龙阳典吏青文胜,看到地方上长期遭受水灾,饥荒连年,但是朝廷不但没有根据灾情给予减免赋额,还变本加厉地派官吏来催要欠赋,使得当地百姓饿死无数。青文胜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接连两次来到京城,向朝廷奏明情况,要求减免。但是,都没有得到允许。

于是,耿直的青文胜把写好的谏书放在袖子里,来到登闻鼓前,使劲敲起来,然后,在鼓下自杀身死。他是决心用自己的死来替老百姓喊冤叫苦。朱元璋听到这件事,感慨唏嘘,马上命令减免龙阳的税粮,从原来一年3.7万多石减到2.4万余石。

再比如监察御史周观政,他负责奉天门的监守之职。有一天,宦官奉朱元璋的命令,带着一些女乐,要进奉天门,由于是皇帝的命令,他们自然盛气凌人,但是遭到了周观政的阻止。宦官们夺门而入,还向朱元璋告他的状。

朱元璋一听,认为周观政是对的,他是在执行公务,按规定办事。于是,他叫宦官把女乐撤了,还让他们向周观政赔罪。可是,周观政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说宦官的错误行为,是皇帝造成的,所以,在这个事情上,皇帝有错。所以,他坚持要朱元璋出面,向自己承认错误。朱元璋觉得周观政的说法是对的,于是,亲自出宫,来向周观政承认错误,这事才最终了结。

另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是刑部主事茹太素。他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的时候,曾上万言谏书,内容是直接批评朱元璋监用刑法的事情,朱元璋命令他人阅读茹太素的谏言给他听,由于文章过于冗长,所以读到中间时,朱元璋已经不耐烦了,十分生气,于是把茹太素宣来,斥责一顿,再罚廷杖之刑。

第二天,朱元璋让人读剩下的内容,读完之后,朱元璋终于明白了茹太素的意思,说他的万言书,实际上事情是对的,但是文章太长,其实只要五百字就足够了。

这件事件,没有让茹太素退缩,他依旧直言犯颜,屡次向朱元璋进言。

有一次,朱元璋宴请茹太素,随口吟了两句诗:“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当然知道朱元璋的意思,赶紧表白自己的忠心:“丹心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朱元璋听了,十分感慨。

而反观中国古代的许多昏暴之君,之所以败国亡家,也往往与其朝纲独断、拒谏饰非有重要关系。西周厉王暴虐奢侈,以杀“弭谤”,对批评其过失者,格杀勿论,终使“国人莫敢言”,最后导致国人叛乱、国破家亡的局面。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独断专横,骄恣拒谏,任用佞人,把秦朝拖向灭亡之路。隋炀帝不仅昏淫残暴,而且刚愎自用,“疾谏如仇”,公然宣称“我性不喜人谏”,于是撤废谏官谏议大夫,从制度上堵塞了大臣进言之路,但他也很快就自食其果,亲手断送了大隋江山,自己也做了亡国之君。这就说明统治者虚怀纳谏是盛世的序曲,而骄横拒谏则是亡国的前奏。

厚黑新奥义

世人大都喜欢恭维赞美,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别人按照自己的主张去行事,而对于他人提出的意见则不能坦然面对、自然接受,更不喜欢别人干涉自己的“内政”,指责自己的过错,认为这样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威胁,学识和能力受到了怀疑,名誉扫地,颜面丢尽,于是视外界的“不祥”之音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拒之于千里之外。对于个人来说,这样做的结果受害的可能只是个人,而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样做的结局受害的则不只是领导者一个人而已了。

在厚黑学看来,个人的视野和能力总是有限的,领导者听不得下属的意见,就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事业之路越走越窄,结果是为了面子,反而没了面子。领导者要具有“纳谏”之心、“容谏”之德和以身作则所形成的从谏如流的氛围,广开言路,广纳良言,闻过则喜,知过则明,改过则兴,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不世之功业。

念好“权”字经,把好权力关..........................................................................................................

【宗吾真言】 要防小孩抢夺食物,不得不用专制手段,因此墨索里尼统治意大利、希特勒统治德意志,与商鞅统治秦相像,而都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领导者在公司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掌握发号施令的大权。领导者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他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事务,可谓日理万机、忙碌不停,但是领导者的能力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事无巨细全由自己一个人来处理,因此必须要将一部分事务交给下属来完成。这就涉及到授权的问题。

但是授权不当,又会引发问题和隐患,授权过多,下属会擅作主张,不听调遣,难以指挥;授权过小,自己又应付不了繁杂的事务,而下属也不能发挥其主动性;授权给不合适的下属,又会造成用人不当,权力浪费,工作受阻,等等。

管理厚黑学指出,权力不能独揽,也不能全部放出,既要授权,也要留权;既要放权,也要收权;授权之后要控权,控权之中要松权;权要授给放心的人,授给能干的人。

对于管理者来说,特别是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必须集中一定的权力于自己手中,才能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权力不足,则难以发挥自己所在职位的职能,难以调动下属,布置任务。所处的职位越高,承担的责任越大,拥有的权力也应越多。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禁军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