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2941500000029

第29章 以佛心修清静心——禅茶一味,凡圣一界(5)

释迦牟尼被农夫骂醒之后,坐在菩提树下开始深深地反省自我。他把满脑子的东西,像扔破袜子烂鞋子一样,一件一件扔了出去,并且毫不留情地抹掉所有痕迹。不知不觉,七天七夜过去了,在他那被掏空了的灵魂里,突然一道灵光乍现!释迦牟尼终于悟道成佛。

对此,他评论说:看来,没有真正的静心,是不可能有伟大的思想诞生的。或者说,静心是灵感之源,静心使人的智慧更富有穿透力。

另一则是:

古代渤海国在中国北方曾经非常强盛。有一年,渤海国王想从两个同样优秀的年轻大臣中选一人做宰相,便把他们留在宫中,并分别告知:“祝贺你!我明天将宣布你做国家的宰相”。然后,国王让仆人分别领他们回到各自的房间睡觉,并让人仔细观察两人的动静。其中一位,内心过于激动,一夜未眠。而另一个人走进卧室不久,便静静地睡去,不时有鼾声传出,直到第二天仆人把他叫醒。结果,酣睡的大臣当了宰相,而一夜未眠的那位落选了。

国王事后说:“一听说要当宰相就激动得睡不着觉,可见心里难以盛事。当宰相,就要有腹中能撑船的度量。心静如水,荣辱不惊,遇事从容自若,做人不卑不亢,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器啊。”

对此,他的评论是:静心可以提升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品位!看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盖所谓静心者!净心也!静心是一种不断积蓄的能量,惟其静心,才能厚积薄发、举重若轻、风度翩翩、仪态从容!

他还说:“对于一个心不静的人,我们不宜与之为师为友。且让我把静心比作一只篮子吧,一只干干净净、美丽结实的空篮子。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呢?你当然可以到你人生的果园里去摘你想摘的果实了。”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想要事业成功,心灵舒展吗?那就必须学会“静”。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灵魂之杯——“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调出更完美的琼浆玉液,你就是个哲学家……”这是周国平散文集《安静》里的一段话,我引来做开头,是完全感动于他对“心灵超验”体验的强调和追求以及他对世俗喧嚣的勇敢放弃——那是他逃离了媒体数年后的感悟和总结,也是他抽身于热闹,回归安静的崇高心境的写照!

罗兰说:“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所谓出世就是有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用这种力量来对抗私欲,不去为私利征逐,而是用余情来欣赏世界的美好。这是种美德,它是美化人生的力量。

道家所提倡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于“欣赏”。教人有优美的情操,懂得爱好自然,崇尚纯朴、恬淡、飘逸、豁达。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认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天地与我共存,物欲与我为“一”的大生命,从而对世界有更高层次的热情。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地想要把宇宙万物据为己有。当人们了解到自身正是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就能仁爱万物。

我国古代名人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充满了飘逸的道家思想,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谁怕,一衰风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挥手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径,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些因喜爱而熟记的诗都给人一种“抬头看天外”的启示,这境界不是消极,而是超然;不是不进取,而是不屑在世俗所设定的狭窄跑道上盲目地竞争,而是活在风轻云淡的静生活中,从静中感受生命之美,谁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幸福快乐呢?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是一味地进取才是有为,以退为进和静思内省同样重要。不容忽视的是人生“超然于世俗奔波之外”更高境界的大有为,更不该错过的是人生旅途上“静观万物皆自得”的大享受。

当我们的心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的感恩时,那些烦恼与失落就会渐渐远去,天地万物就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直到归于泥土的那一天,我门都会笑迎死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如一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逐,征得寂静。

唐宪宗是个信佛很虔诚的君主,派人到凤翔迎请佛骨(舍利)。韩愈上表谏言阻止,宪宗大怒,把他贬至潮州为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教不盛,想要参学问道非常困难,但是这里却隐居着一位学养、功行非常高妙的大颠禅师,深为当地人敬仰。

韩愈以大唐儒者自居,哪里看得起大颠禅师。但是这里除了禅师之外,很难找到学士文人可以论道,韩愈于是抱着无奈、挑战的心情去拜访禅师。韩愈到的时候,大颠禅师正在闭目静坐,韩愈慑于禅师的威德,不自觉地、恭敬地站立在一旁等待。过了很久,禅师却仍然一无动静,韩愈心中渐感不耐。这时,站立在禅师身旁的弟子,开口对师父说: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这句话表面上像是对禅师说的,其实是在启示韩愈:禅师此刻的静坐是无言之教,也是在考验你的定力,然后再用言语智慧来拔除你的贡高我慢。

这时韩愈才恍然大悟,敬佩大颠禅师的学养,认为禅师的道行确实高妙。

后来他和大颠禅师成为至交道友,并留下许多千古美谈。

由上述的公案,我们可以了解动与静在禅师的心境是合一的,实践在教化上则是圆融无碍的。禅师教化人,有时不发一语,有时做狮子吼。禅师一言半语的提携,一棒一喝的进逼,一进一退的表扬,一问一答的发明,一颦一笑的美妙,一茶一饭的启导,甚至一扬眉一瞬目,一竖指一垂足,在一动一静之中,无不充满了禅机,无不焕发着禅味。动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但是透过禅定所证得的动静,是合一的,是自如的。

心宇澄清,身似如来

华中师范大学的刘中兴先生在其散文《淡泊与宁静》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站起来,便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倒下去,便成了世界上最宽的路;弯下来,便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桥;可一倾斜,便成了世界上最险的悬崖。生活中充满喜悦,喜悦的背后有时候却是深深的诱惑。诱惑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地网住每一个靠近它的人,等到那人幡然悔悟要离开时,却已力不从心。诱惑又像毒品,吞噬人的灵魂,扭曲人的性格,腐蚀人的心灵。千万不要在诱惑面前停滞,也许只是一瞬间,人生将从此改变。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给心灵一种宁静,给胸怀一种桀然,古人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这份淡泊宁静中,诱惑大概只能大逃亡了。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现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鲜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多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可是,人是自然之子,我们仍然会向往在喧嚣繁复的尘世中拥有一片宁静的天空,让浮躁的心绪得到休憩,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的更迭交替中感受自然之美,使沾满世俗尘埃的心灵重新得以净化和升华。

泰戈尔曾说:“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你也将错过星星。”宁静是难得的洒脱,也是智慧的感悟。宁静就是快乐。

淡泊不是平庸,宁静孕育辉煌。一时的大红大紫、突如其来的尘世喧嚣,只是留不住的景观,不变的淡泊宁静才是永久的圣殿。

古今历史昭示,只有在淡泊宁静的磨砺中,人之心胸才能豁达宽广,人之猛志才能长存不溺。淡泊宁静给人以抚慰、净化,令人潜下心来,腾出时间,埋头苦干,心无旁骛地去登攀。

古今中外无数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在淡泊宁静中实现其伟大志向和奋斗目标的。大科学家苏步青、黄昆逝世后,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正是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们是谁,才愈发衬托出他们淡泊宁静孕育辉煌之伟岸。写过3000多首歌词的“词坛泰斗”乔羽,以“百年心事归平淡”抒怀明志,一生严守淡泊宁静之道,精心创作,不为金钱粗制滥造,所以作品魅力无穷,久唱不衰。

当今之日,行淡泊宁静须抵御各种物欲的诱惑。正所谓“欲淡则心静,心静则理见”、“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

许多年前,看过有关比尔·盖茨闭关修炼的报道,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有两次,每次为一个星期的闭关修炼。在修炼的这一个星期里,比尔·盖茨拒绝和任何人见面,包括他自己的家人,谁都不知道他在这七天做了些什么,但他每次出关,微软总有惊人之举。

闭关,在佛家简单说成不与外事接触,摒绝一切,自己进行长时间的静坐和入定。我想,比尔·盖茨的所谓闭关,一定是他想在绝对安静的情况下处理工作之事,由此可见,宁静对人是多么重要。当然,闭关后面还有两个字:修炼。静由心生,心静则宁。

如今的成功人士多数是忙人,来去匆匆,应酬繁多,别说闭关修炼,恐怕连看书的耐心和时间都没有。滚滚红尘,人世繁杂,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清净的心境,那么,得就是失,失就会忧生于心,心不静则事事乱心,何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