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2941500000014

第14章 学会放下——平常心是道,执著心即魔(2)

把不病看作真我,正是禅的方法。只有化身会生病,法身却是永远健康、圆满,不生不死。

镇州盛产大萝卜

南泉普愿禅师的禅风闻名遐迩,但弟子赵州却青出于蓝,更甚于蓝。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传弟子,他传了什么禅法给您吗?”

赵州禅师回答:“镇州盛产大萝卜。”

又有一次,另一学僧请示赵州禅师:“老师!有修行的人像什么样子呢?”

赵州禅师回答:“我正在认真地修行。”

学僧问:“怎么?连老师也要修行吗?”

赵州禅师回答:“我要穿衣也要吃饭呀。”

学僧问:“这是日常琐碎事情,我要知道的是什么叫修行?”

赵州禅师反问:“那你以为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感悟——

禅,不一定非要改变外面的环境,镇州盛产大萝卜,就让他镇州盛产大萝卜。禅,要紧的是改变内部的自己,既然要改变自己,你何必管他传法不传法。正如穿衣吃饭就是赵州禅师的修行,如果认为这是琐碎的事情,就会失去平常心。

吃茶去

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从前到过这里吗?”

僧人回答:“到过。”

赵州说:“吃茶去。”

又问另一僧人,僧人说:“不曾到过。”

赵州吩咐:“吃茶去。”

事后院主问道:“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

禅师叫:“院主!”

院主应答,禅师说:“吃茶去。”

■感悟——

道就在一举一动的平常心之中,如果刻意思考就是束缚。赵州的“吃茶去”如行云流水一般,令我们茅塞顿开。

按照禅宗的说法,有所追求就是妄心。甚至连佛也不要求,道也不要求,因为人如果去求的话,本身也就违背了佛家之道的意旨,越求也就离佛道越远,这就叫“求佛失佛,求道失道”(义玄禅师语)。既无心,又无求,当然也就无事可做了。

赵州与尼姑

有一尼姑问赵州:“如何是佛法密意?”

赵州禅师用手掐了她一把。

尼姑怒道:“和尚你还有这个!”

禅师说:“却是你有这个在。”

■感悟——

赵州已了色相之心,却故意考验尼姑,而尼姑以已之心,度人之心,正是未了色相,显然,要证悟“佛法密意”还差得很远。

天堂和地狱

有一个信徒向无德禅师诉说道:“禅师!我已经习禅多年了,仍然迟迟不能开悟。佛书经典上说地狱与天堂是真实存在的,我就是不懂,也不信。除了我们生活的人间,哪里还有什么天堂地狱呢?”

无德禅师并不答话,只叫信徒去河边提一桶水来。信徒依言而行,把水提来放在禅师面前。

无德禅师告诉信徒:“你去看看水桶里面,也许能够发现地狱和天堂。”

信徒一听觉得非常奇怪,凑近水桶聚精会神地看。

无德禅师突然从后面将他的头压到水里面去,信徒痛苦地挣扎着,都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禅师才松开手。

信徒大口喘息着,气急败坏地责骂禅师:“你安的什么心?你不知道压在水桶里不能呼吸的滋味吗?简直像在地狱一样!”

禅师微笑着点点头,平和地说:“现在你不是没事了嘛,感觉如何?”

“太好了!呼吸自由,感觉好像天堂一样!”

禅师庄严地教示道:“只是一眨眼的工夫,你就从地狱来到了天堂,为什么你还不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呢?”

■感悟——

现实世界中当然不存在什么“天堂”,也不存在什么“地狱”,小和尚为什么又能一会儿上天堂,一会儿下地狱呢?当然是心情所致。看来,天堂地狱就如佛界和魔界一样,不在身外,恰恰就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放开胸怀,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岂不永远生活在天堂里?

云无人种生何处

有人问什么是天童境,天童禅师回答:“云无人种生何处,水有谁教去不回。”

唐肃宗问慧忠禅师:

“师得何法?”

禅师反问他:“见空中一片云不?”

皇帝说见到了。

禅师又问:“这片云是用钉子钉着的,还是悬挂着的?”

■感悟——

天童和慧忠的意思是说,佛法犹如空中一片云,自然地生成,而又自然地飘浮在空中,没有一丝人为的因素。禅宗要我们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正如著名的永明妙旨:“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不如抛却去寻春

以正统儒家自居的宋代道学家朱熹和陆九渊深受禅学影响。朱熹曾经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在鹅湖之会上与朱熹争得不可开交的陆九渊知道了,兴奋地说:“朱熹终于觉悟了!”

■感悟——

整天埋头于儒学经典的朱熹深受禅宗影响,终于开悟,要抛却书册去寻春。观照自然正是一种随顺自然的洒脱自在的生活。所以,当李翱问什么是道时,惟俨禅师就答“云在青天水在瓶”;大善禅师回答什么是佛法大意时就说是“春日鸡鸣,中秋犬吠”;当有人问什么是佛时,慧海禅师就说是“深潭月影,任意撮摩”;当有人问什么是和尚家风时,遇安禅师就说是“青山绿水,处处分明”;当有人问悟入门径时,师备禅师就说是“偃溪水声”。

人间好时节

在中秋节,景岑禅师同仰山禅师一起赏月,仰山禅师指着天空说:“这个大家都有,只因无明,不能充分使用。”

景岑禅师不以为然地说:“既然大家都有,怎么会没有人充分使用?恰巧今天机缘会合,这大好明月,正在等你使用,试试看!”

仰山禅师说:“那是很有趣味的,用一用月光,请法座先试试看吧!”

景岑禅师毫不客气,奋身跳起来,踢倒仰山禅师。仰山禅师非但不生气,反而赞叹:“真像大虫!”(后来大家都称景岑禅师为“岑大虫”,也就是“虎和尚”)

还有一次,景岑禅师游山归来,到门口时,仰山禅师问:“禅师从什么地方回来啊?”

景岑禅师回答:“游山回来!”

仰山禅师仍然追问:“游什么山啊?”

景岑禅师说:“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仰山禅师十分赞赏:“大似春意!”

景岑禅师说:“也胜秋露滴芙渠(荷叶)。”

■感悟——

据《五灯会元》记载,卫州有一位在家信佛的居士王大夫,在悟得禅法后离群索居,到深山中缚茅自处,有歌云:“散发采薇歌又笑,从教人道野夫狂。”禅僧们热爱自然,享受自然,在明媚的春光里,禅僧们聚会在一起,“大家颠倒舞春风,惊落杏花飞乱红”,煞是快活。

香山居士白乐天

禅宗人物传记《五灯会元》是一部十分严谨的著作,其收录人物的标准近乎于苛刻。白居易能以一位得法居士的身份位列其中,与那些超佛越祖的大宗师们同列等侪,并驾齐驱,足见其非同寻常。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贞元进士,字乐天,法号香山居士。

那时,佛光如满禅师从五台山金阁寺来到了京城。白居易正式拜他为师,勤勉参禅。佛光如满禅师是马祖道一的高足,禅行深不可测。据说,正是他的一番话语,使得唐顺宗决心让出了皇位。公元805年,唐王朝的“猪皇帝”之一、唐德宗李适一命呜呼,体弱多病的太子李诵登基,是为唐顺宗。李诵曾向佛光如满禅师请教了一些佛的来与去、生与灭、看破与放下等问题。如满禅师的回答,令顺宗十分满意。此后不久,仅仅作了六个月皇帝的李诵,便决心不再受这份苦差事的折磨,将皇位让给了年富力强的太子李纯。

白居易在名师的指导下,对禅的领悟突飞猛进。唐宪宗四年,马祖的另一高足——惟宽禅师被皇帝请到京城,住持皇家寺院兴善寺。白居易如何肯放过这参禅问道的好机会?这位师叔教导他:“禅心空灵,无论垢与净,一切都不要思量。”

白居易大惑不解了,皱着眉头追问道:“污垢的东西自然不能思量,为什么连清净的念头也不能有呢?”

兴善惟宽禅师说:“金屑是不是很珍贵?将它放在你眼里如何?”

白居易豁然醒悟。

十年之后,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他听说,郊外秦望山上有一位禅道高明的鸟巢禅师。于是,他向鸟巢禅师请教:“什么是最深奥的佛法?”

鸟巢禅师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屑地一撇嘴:“这种浅显的道理,连三岁小儿都能说得上来!”

鸟巢说:“三岁小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宛若一声霹雳在白居易头顶炸响,惊得他冷汗如雨。是啊,佛法本来就是人人都明白的常理,关键是要身体力行!从此,他一改文人说口头禅的毛病,下工夫实际参究,真正契入了美妙的禅机。他的悟性绝高,比如《长恨歌》中那些想象力极为丰富的章句,并非凭空杜撰,而是禅修过程的真实境界!

有一天,白居易信步走入深山之中一座小小的寺院圉沟寺,单单从这个名字,便知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司空见惯的荒野村庙。然而,就是在这平凡的小庙里,却有着不平凡的人与物:住持老僧深通禅理,言谈话语,机锋凛冽,举手投足,禅意宛然;庭院中还有一株古老的松树,苍翠如铁铸,盘曲若虬龙。庭院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分布历代文人雅士的咏诵古松的题诗。

白居易凝视着老松,又看了看写满新旧墨迹的墙壁,嘴角泛起了淡淡的微笑。住持禅师法眼如炬,说道:“香山居士想必有所感吧,不妨吟出来听听。”

白居易轻轻吟诵道:

烟叶葱茏苍尘尾,霜皮驳落紫龙鳞。

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多。

天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见汉君臣。

苍松依旧傲风霜,何处寻觅题诗人?

晚年,白居易倾自己所有资财,重修了洛阳香山寺。他之所以号“香山居士”,就是这个原因。自然而然,香山寺住持凝公禅师是他的知音道友。

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白居易又一次来到香山寺。快要走到凝公的方丈前时,一阵微风吹过,飘来淡淡的花香。抬眼望,佛殿前的花坛里姹紫嫣红,一片锦绣。由此,他吟出了一首别具一格的《僧院花》: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知华严偈,方便花开智慧花。

这首意趣盎然的禅诗,可以说深得“花道三昧”:禅僧在寺院里种花,是为了让人欣赏花朵美丽的同时,从中感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禅机;花坛里花开花落,而它显示的真如妙理,可以催开你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

白居易长年坚持在夜间打坐静修。一天深夜,他在坐禅之后照例经行,不知不觉穿过周围的人家,走到了镇子之外,眼前一片安谧恬静的自然景色: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似雪。

■感悟——

白居易在禅宗方面有如此高深的修为,确属不易,这一方面是得益于他遇到了不少的“高人”;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他的悟性极高。因此,在禅的精神世界里,白居易得到了甘露一般的禅悦,找到了永不凋谢的春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诗情与他的禅意浑然一体。

雪窦不做邮差

雪窦寺在浙江宁波四明山中,历代出高僧,而这些高僧也多以雪窦作为自己的名号,但下面这个禅宗公案中的雪窦禅师是指正脉的雪窦重显禅师。

雪窦大师慈悲心切、诲人不倦地传播着佛法真谛,让人彻悟人生的本来意义,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天下的学人士子,衲子奇僧,无不争相趋骛,切磋印证。

大师住到雪窦寺后,庄严佛土,气象一新,成为禅林云门宗法的新祖庭。这一时期,其他禅宗派系都显得衰落,惟有云门一枝独盛,所以天下称为“云门中兴”。

当初,雪窦禅师在淮水旁遇到太守曾会。曾会问他去哪里。他说,也许往钱塘,也许往天台。

曾会就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很好,我写封介绍信给您带去,他定会好好地待你。”

可是雪窦禅师到了灵隐寺时,并没有把介绍信拿出来求见住持,一直在大众中过了三年。曾会于三年后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曾会不信,便自己去僧房内寻找,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才找到雪窦,便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你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不敢,不敢,因我是一个雪水僧,一无所求,所以不做你的邮差呀!”

他随即从袖里拿出原封不动的介绍信交还给曾会,双方哈哈大笑。

■感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寻门路,找关系,而雪窦禅师不当邮差的故事着实使我们汗颜:原来我们当了一辈子的邮差!而自己真正想干什么,或本来的自己是怎么样的?我们却一无所知。

不生气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的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禅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弟子听了之后,放下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感悟——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还能有快乐啊?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进而做到无爱无憎,这样也就做到身心洒脱了。

买土地的农民

有人问定远禅师:“世上什么最可怕?”

禅师答:“欲望。”随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想花10块钱买地,一个地主告诉他,只要交上10块钱,在一天(从日出到日落)内用步子所圈出的地全都归买主,但最终必须回到起点。

不难预测,那个农民将会以一日的辛苦来换取最宽广的土地。于是,第二天太阳一露出地平线,他就出发了,一路向前疾走,一分钟也没有停下。在回头已经看不见出发点的地方才想到拐弯。

不知不觉间,太阳快要下山了,但他已经离起点很远了,不得不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太阳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由于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在离起点两步远的地方,终于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不过,他倒下的时候双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于是他也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那片“宽广”的土地。

■感悟——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位贪心的农民只想尽可能多地得到土地,结果白白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虽然不可能会有像这位农民一样的故事发生,但土地的暴利,依然会把无数“圈地”的贪官和房地产商送进监狱,甚至送上断头台。这就是欲望的可怕。

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于是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就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龙头向后曲度愈大,也就能冲得越快;虎头靠近地面越近,也就能跳得更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于是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不仅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感不足。”

■感悟——

禅门有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