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2941300000006

第6章 补益气血扶正固本,由内而外的健康动力(3)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中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是百药之王。”组织细胞的一切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水,组织细胞经常缺水,就会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充分的营养和及时排出细胞代谢废物和毒素,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病因引起的各种疾病。

5.微循环不畅通

中医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微循环不畅通导致局部组织细胞缺氧、缺水、缺营养,代谢产物和毒素不能及时排除,使组织细胞病变而产生各种慢性病。

自愈系统,在运转的时候,是身体从常态进入病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有可能以减低身体某些机能为代价,甚至暂时关闭某些机能,以减少养分的消耗,而将养分分配给身体急需的部位。

这些调度极未、其复杂和精密,许多还不为人认识。可能会涉及整个人体。如果你还没有完全理解身体的语言,你就不要轻易干涉身体的策略。

强身健体,调摄胃气先行

《本草纲目》中记载:“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以赖之。”正如“人以食为天”更是说明饮食对维持人体健康的关系重大。未患病的人,要注意保养脾胃,以免得病;患脾胃病的人,应时常注意调摄以防止病情加重或引起其它病变;病愈的人,要注意防止疾病的复发。

脾胃病的发生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积于中,使脾胄之阳不振;其次是郁怒忧思,肝气不调,横逆犯胃乘脾,要预防好脾胃疾病,关健是如何保护脾胃功能正常的运转,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也就是说,胃气决定人的生死。

“胃气”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意。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广义的“胃气”则是指热之正气。就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人体的脏腑之间是密切联系、息息相通的,正气的维持健旺有赖各脏腑共同作用来完成,其中人身之精、神、气、血、荣、卫,都是在“胃气”的基础上与它脏化生而出,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理功能。胃土居中,以灌四旁,五脏皆禀胃气以行生化之机。心无胃养,无以变神明;肾无胃滋,无以藏精髓;脾无胃养,无以行运化;肺得胃滋,主气而行制节;木得土培,始可生发以行春令。荣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胃为津液、宗气所出之处,气血之大源。人身之重要物质,无一不是在“胃气”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胃气”强壮,精神气血就会旺盛;反之,“胃气”一衰,这些物质生源受碍,正气必虚,疾病亦随之而来。“胃气”于人身实为至关重要。“胃气”的正常生化,则又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后天生化之源,生生不息,以滋养于身。

胃上承食道,下接十二指肠,是一个中空的由肌肉组成的容器。胃是人体的加油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胃的摄取。金朝医学家说:“胃者,脾之腹也……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胃为水谷之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胃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与脾一起被称为“后天之本”,故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强则五脏功能旺盛。因此,历代医家都把固护胃气当做重要的养生和治疗原则。

胃以降为顺,就是胃在人体中具有肃降的功能。胃气是应该往下行、往下降的,如果胃气不往下降,就会影响睡眠,导致失眠,这就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生血。“血变于胃”,胃将人体吸纳的精华变成血,母亲的乳汁其实就是血的变现,血是由食物的精华变成的,在抚养孩子的时候,母亲的血又变成了乳汁。

胃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气,只可养,不可伤。因此在诊断上要审察胃气,在治疗上要顾盼胃气,在养生上要调摄胃气。胃气强壮,则气血冲旺,五脏和调,精神充沛,病邪难侵,可却病延年。所以胃气是诊断、治疗和养生学中的关键问题,是解决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中医重视胃气之思想,源自《内经》或者更早,其后张仲景、李杲、薛立斋、张景岳、周慎斋以及张璐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偏,但重视胃气则一。诚然,养胃气,是产生“补土派”的思想基础,但是重视胃气,绝非仅此一派,而是各派、各家共同之所宗。试看朱丹溪为“滋阴派”之大旗,叶天士为温病学之大家,他们对“胃气”都极为重视。

“存津液,保胃气”是各种流派统一认识的思想基础和原则。重视胃气,是祖国医学理论上重要的一章,在临床实践中也一直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饮食适度,是保胃气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人片面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认为什么食物的营养价值高,就多吃一些,身体就会好,结果饮食无度反伤胃气。在胃气不强的情况下,损谷是保胃气的最好方法,而节食则是损谷的最好办法。适当减少食量,使胃气运转游刃有余,方能“以通为用”。

调摄胃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早餐应该吃“热食”。一些人贪图凉爽,尤其是夏天,早餐喝蔬果汁代替热乎乎的豆浆、稀粥,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也许不觉得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但长此以往会伤害胃气。

从中医角度看,吃早餐时是不宜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红茶、绿豆沙、冰牛奶的。早餐应该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因为早晨的时候,身体各个系统器官还未走出睡眠状态,这时候你吃喝冰冷的食物,会使体内各个系统出现挛缩、血流不畅的现象。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不会觉得肠胃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龄渐长,你会发现皮肤越来越差,喉咙老是隐隐有痰、不清爽,或是时长感冒,小毛病不断。这就是因为早餐长期吃冷食伤了胃气,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

因此,早饭应该是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片、热牛奶、热豆浆、芝麻糊、山药粥等,然后再配着吃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点心等。牛奶容易生痰,导致过敏,不适合气管、肠胃、皮肤差的人及潮湿气候地区的人饮用。

其次,午饭前先喝肉汤,可以很好地调摄胃气。常言道“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这是因为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够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若饭前不喝汤,则饭后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感,这是喝水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曾有人把胃气比喻为国家之饷道,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而胃气一败,便百药难施。证之临床,此言不虚。中医流派虽多,但治病置胃气于不顾者没有。

胃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气,胃气强壮,则气血冲旺,五脏和调,精力充沛,病邪难侵,可祛病延年。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调养胃气。

上火之因不单纯,对症清火有门道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据《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可清热毒、化食毒、消恶肿。经常上火的人不妨试试用蒲公英来降火。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一有工作压力或生活不规律,就非常容易“上火”。“上火”是人体各器官不协调造成的,医学上称之为应激性疾病。通常,人们在“上火”之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发病后则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而严重的口疮、咽喉肿痛等症状会影响人体的正常饮食,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胃火主要表现就是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烦躁易怒、大便没有规律、口中有异味、出现慢性胃疼等。一旦出现这些上火的表现,就说明不堪重负的胃肠道该调理了。

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那么,怎样知道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呢?

1.看小便:

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2.看大便:

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仍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3.看发热:

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超过37.5℃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冷、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所以不论什么人,当感觉身体内有热、燥的时候,先按这4点对照一下,就知道这“火”是实火还是虚火了。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都是泻火最好的,连吃三天肯定降火。而目前只是单纯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来说,调理方法也是有区别的。对于一些平时体质还不错,而且不感觉胃疼的人来说,首先要管住嘴,别吃辛辣的食物了,而是多吃些蔬菜水果。

如果是孩子,必要时可以吃两三天小儿化湿丸;如果是成人,要解决大便干燥等问题,可以吃些牛黄清胃或牛黄解毒片,吃的时间千万不能太长,三五天就差不多了。但平时如果就有慢性腹泻的毛病,可千万不能吃这些药,最好是先饮食调理。

对于一些平时体质就弱尤其是有慢性胃肠疾病的人来说,晚饭时喝粥也是养胃的好方法,同时还可以安神。如平时就需要健脾补肾的人群,可以用山药熬大米粥;平时就大便稀、经常感觉肚胀的人群,可以熬些莲子粥;女士、脾虚、血虚的人群,这时可以熬些红枣粥。

要想少上火早泻火,首先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定时定量进餐,不为赶时间放弃一顿,也不为一席佳肴而暴饮暴食。安排各种活动需适当而有节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免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

其次,多吃“清火”食物。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

在“上火”期间,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烟和熬夜,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多喝水,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火”药物。如果“上火”症状比较明显,一周以上还没有好转,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专家特别提醒市民,不要自己随意服用一些“清火”药物,因为有可能服用过度而适得其反。

当然,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焦躁的情绪会“火上浇油”,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

另外,如果出现口腔溃疡,病情比较严重且一周以上不见好转的,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因为口腔溃疡并不一定是由于“火气大”的缘故,可能是口腔溃疡病原被病毒感染,也可能和激素以及遗传有关。口腔溃疡也被认为是身体变弱的信号,所以出现口腔溃疡时,患者若同时感到身体疲乏,就应检查自己营养摄入是否均衡,休息是否足够,并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专家建议“上火”的人们,不妨过上几天素食生活,远离大鱼大肉和酒类,吃些清淡的蔬菜,多吃些水果。含水量比较多的水果这时吃最合适了,如苹果、梨,而香蕉也有助于大便干燥的人们解决问题。多吃蔬菜也是好选择,含水量比较多、不易上火又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有冬瓜、苦瓜、萝卜、白菜、芹菜等。

无论体质好的人还是体质弱的人,都要远离寒凉食物,同时都要注意调整生活规律,多运动、多散步。

正确认识气血,走出补气血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