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2941300000012

第12章 补泻双管齐下,排除毒素一身轻松(1)

“补”是一种健康,“泻”也是一种健康。与“补”相比,“泻”能排解体能毒素。健康的养生之道,不仅仅是注重“补”,也注重“泄”,补泻双管齐下,排除身体的毒素便轻松许多。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就不仅仅要“泻”好,更要“泻”得轻松,泻”得畅快,这里面是有科学的,下面我们就来教教你如何补泻才能轻松排除毒素。

养生求平衡,调整阴阳补泻要均衡

食物不全是补药,有的能补,有的能泻。补也好泻也好,本质的作用都是一个“调”字——调整阴阳。所以中医经常说“调理”、“调补”。只有补泻平衡了,人的阴阳才能平衡。

健康就像一架跷跷板,很少有绝对静止、绝对平衡的状态,更多的时候是处于左右摇摆之中。这时,我们就需要进行积极的调整。如果跷跷板向左倾斜,我们可能需要补一点,而向右倾斜时就要泄一点,以促进人体趋向绝对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补可养生,“泄”亦养生。只是,两者皆不可过,补多了,泄多了,超过健康的范围,就会生病。

通常情况下,出于人体自发的调节,人们会困了睡觉、饿了吃饭,会有大小便,会出汗、打喷嚏、莫名其妙地生气、悲伤,这些其实都是补充体力、排除毒素的途径,而也只有这样维持“补”、“泄”的平衡,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

先说补。中医和西医都讲到了“补”,但是这个“补”的含义并不相同,西医说补,是真的往体内输送身体缺少的营养物质:补铁,补钙,补锌,补维生素,补胃液(胃蛋白酶合剂),还有输血、输液、输氧等等,都是直接补充人体物质的不足。而中医用补药治疗的虚证病人,有许多并不是缺乏营养。像脾虚肾虚,主要是脾肾功能发生了障碍,阴阳失去平衡,补药的作用主要是调整阴阳,使它恢复平衡状态。

可见,“补”是针对“虚”而设的,如果阴阳平和,没有虚象,则不需进行药物补益。不善于进补的人,往往一见虚证,就忧心忡忡,想方设法大补特补,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能把身体补好,殊不知运用养生抗衰药物也要恰到好处,如盲目进补,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养生抗衰药有不同种类,每类药物只适用某些相应虚弱之症。因此,应用时需辨明虚实,有针对性的进补,切不要急于求成。

中老年人多有脏腑功能减退,阴阳气血虚衰。补益药物作用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不同,药性亦有寒热温凉之异。中老年人养生抗衰,应有针对性而适度,审因论补,循序渐进,既不可偏颇,亦不可补太过。这样才能起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否则反而对身体不利,如补气药多壅滞,过量则腹胀纳呆,口干胸闷;补血药多粘腻,过服常有损脾胃;补阴多甘寒滋腻,服之太过则易损伤元气;补阳药性多温燥,有助火劫阴之虞。

为避免补之过偏,中老年养生抗衰用药组方应法度严谨,君臣佐使分明,药物配伍得当,补泻升降,温清和理,互相协调,有机配合,补中老年人身体之虚衰,防药物偏颇之弊。

再说泻。“泻”不等同于拉肚子,拉肚子其实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一旦出现,就证明已经泄过头了,反而伤害肠胃。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泄”都能养生,这取决于两点,一是泄的方法,二是针对的体质,不能一概而论。

人们常会出现某一顿吃太多的情况,有的人隔天的排泄物会相应增加,即通过机体的自然反应,排出吸收不了的物质;有的人却会出现了胃口不好或腹胀等不良反应。这些情况都应该去泻。

当今之人,生活水准提高了,往往重补而轻泻。然而,平素膏粱厚味不厌其多者,往往脂醇充溢,形体肥胖,气血痰食壅滞已成其隐患。因之,泻实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个重要原则。

但在养生调摄中,亦要注意攻泻之法的恰当运用。不可因其体盛而过分攻泻,攻泻太过则易导致人体正气虚乏,不但起不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故药物养生中的泻实之法,以不伤其正为原则。

要想让身体泻好,平时应多饮水,常食粗粮与纤维食物,定时排便,小便通畅,不让废物滞留体内。亦应适时沐浴理发,勤换衣服被褥,不让污垢长附肌肤。病时流涕、咳痰、呕吐、腹泻、发烧发汗,当因势利导,切勿盲目用药强行扼止。夏日不可久用空调,使汗液封闭在体内;螽不可久居暖室,使浊气难以排出。

另一方面,体内废物要泻,淤积在心中的烦躁心情也要泻。你可向至爱亲朋敞开心扉,在倾诉中泄出低沉之郁;受委曲怒气升腾时,可到郊外田野高声喊叫,在长啸中发泄不平之气; 遇难题心慌意乱时,可找良师益友述原探因,在交谈中寻觅化解之方;逢烦忧自觉压抑时,可选歌择诗自唱自吟,在咏诵中舒缓闷绪。

湿邪伤人又伤身,祛除湿泻身体才健康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传统医学认为,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呢?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湿邪在夏季里尤盛,不但让我们体重增加,很多苦夏的症状如口粘口渴、精力不济等等也都与湿邪过旺有关。想要轻身消夏,关键是祛湿排水。

1.少盐,帮助肾排水

吃太多盐必导致更多的水摄入,很多口重的人都不苗条。许多科普文章常常提醒大家夏季要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这种提示是没错的。但这主要是针对夏日从事剧烈运动、体力劳动的人,对很少出汗的白领们来说则未必合适。因为摄入体内的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摄入的食盐太多或肾脏有病变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过多的钠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升高时较多的水进入血管,极易造成水钠潴留,水肿也就不请自来。如果不是出汗太多,夏季仍然要坚持低盐饮食(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的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特别是对于肾脏有疾患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2.排水减重,从健脾开始。

脾虚的人往往更容易湿气大,体重也会比其它人更重。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胃受损后,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体内湿邪大量积聚后身体沉重、腹胀甚至腹泻,晨起眼睑浮肿等不适就全都找上门来。夏季到来,如果冰激凌、冷饮吃太多,会加重脾虚的问题,让体重的困扰更深。因此,这些人要从健脾开始做起。

3.经期食红豆,补血排水一起来

专家说,经期吃点红小豆,排水又补血。红小豆富含铁质,有补血的作用,是女性生理期的滋补佳品。现代研究发现红小豆中也含有一种皂甙类物质能促进通便及排尿。中医认为红小豆性平,有滋补强壮,健脾养胃,利水除湿,清热解毒,和补血的功能,比较适合脾虚湿热内盛者食用。经期或经期前后喝点红小豆粥或吃点含有红小豆的糕点,不仅可消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还能起到预防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绿豆、扁豆、丝瓜、冬瓜等都具有很好的利湿作用。聪明又健康的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专属你的那款轻身排水美食。

除了排水去湿外,还有其它去湿的方法,它们分别是:

1.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

2.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3.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不要吃太凉的事物,应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并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排出。另外,还应多进食健脾的食物。健脾的食物有: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小米、莲子、苋实、猪肚、鸭、鹌鹑等;去湿的食物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米、扁豆、冬瓜等。

下面介绍几种健脾去湿食疗方:

1.赤小豆、冬瓜煲生鱼汤

功效:补脾、利水、消肿,其作用为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

配料:生鱼一条、宰净,冬瓜(连皮)500克,赤小豆60克,葱头5个,煲汤,不放盐。

2.苋实煲老鸭

功效:滋阴养胃,健脾利水。

配料:苋实100~120克,老鸭一只,宰净,苋实放鸭腹内加水文火煮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3.炒扁豆淮山粥

功效:健脾养胃。

配料: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儿减半。

4.萝卜莲子猪舌汤。

功效:清润滋补,宽中下气,可除春寒去湿困。

配料:萝卜750克、莲子50克、苋实25克、蜜枣3个、猪舌500克、猪骨750克。

5.鹌鹑汤

功效:健脾开胃。

配料:鹌鹑一只、党参15克、淮山30克煲汤。

另外,还有土茯苓赤小豆鲫鱼汤、绵茵陈煲鲫鱼、赤小豆煲鲤鱼、猪肚粥、冬瓜煲老鸭子等,均有一定的健脾去湿功效。

朝盐晚蜜,健康长寿原来也可以很简单

关于盐的医学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做了详细的记载:食盐,亦名鹾。气味甘、咸、寒、无毒。《本草纲目》还认为:“蜂蜜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

年近古稀的老吴,原来患有消化不良等疾病,且入睡不易。近几年,他坚持每天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淡盐开水,晚上临睡前喝一杯蜜糖水,失眠和消化不良等现象就慢慢消除了。

“朝盐晚蜜“是一种从古到今广为流传的养生方法,在古代就已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了。《本草纲目》说盐能“去烦热,明目镇心,清胃中食饮热结”。蜂蜜能治“心腹邪会,益气补中,润脏腑,调脾胃养脾气,除心烦”。

此外,在秋季,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症状,俗称“秋燥症”。古代医家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水分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操作十分简便:在早晨起床后,用开水冲一杯淡盐水,先漱漱口,然后慢慢饮下;在晚上临睡前,喝上一杯蜜糖水。早盐晚蜜,就是可用这两样东西祛除胃肠中积聚的热结,热结一除,便不会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现象,同时又因蜂蜜有养脾气,除心烦的功用,所以可使人心神安定,早入好梦。早盐晚蜜对治疗咽炎也有神奇的疗效。

为什么吃盐好呢?盐除了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外,还具有不小的保健功能。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清洗肠胃通大便,保护口腔、防细菌、防感冒。

中医认为盐有解毒、清热、润燥的功效,最有力的说明就是用盐擦洗伤口可以消炎。在健康方面,盐给人们带来的帮助还有许多。当你在吃下不卫生的食物,或者吃得太多、太杂,感觉腹部胀痛时,可以每隔15分钟喝一小口淡盐水(最好先把盐烘成微黄色)。如果因为吃煎炸食物引起便秘,不妨早上空腹喝一杯淡盐水。盐除了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外,还具有不小的保健功能。

关于盐的医学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做了详细的记载:

食盐,亦名鹾。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

1.下部蚀疮。将盐炒热,用布包好,令病人坐布袋上。

2.胸中痰饮,欲吐不出。饮盐开水可促使吐出。

3.病后两胁胀痛。炒盐熨之。

4.下痢肛痛。炒盐布包熨患处。

5.风热牙痛。用槐枝煎成浓汤两碗,加盐一斤煮干,炒后研细。每天来擦牙,同时用水冲一点来洗眼。

6.虫牙。用盐半两、皂荚两个,同烧红,研细。每夜临睡前,用来揩牙,一月后可治愈。

7.齿痛出血。每夜用盐末厚封齿根肉上。等液汁流尽后才睡觉。流汁时,不断敲叩牙齿。如此十夜,齿痛止,血亦停。忌食劳腥。

8.小舌下垂。用筷子沾盐(或用煅过的盐)点在小舌上,几次即愈。

9.耳鸣。用盐五升,蒸热,装在袋中,以耳枕之。袋冷则换。

10.眼常流泪。用盐少许点眼中,冷水洗数次即愈。

11.翳子蔽眼。用生盐研细,以少许点眼。小儿生翳,亦可用此法治疗。

12.身上如有虫行。用盐斗和水一石煎热洗澡,连洗三、四次,有效。

13.蜈蚣咬人,蜂虿叮螫。嚼盐涂伤处或用热盐水浸伤处。

14.溃痈作痒。用盐抹患处周围,痒即止。

而在众多盐中,竹盐的养生效果最好。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加了1小勺竹盐的纯净水能促进肠蠕动,解除便秘,减少脂肪在肠道中的堆积和过量吸收,减少肥胖。它将产自韩国西海岸的天然盐灌进三年生竹筒内,放入黄土做成的窑中,用松木做燃料煅烧,融合了竹子、黄土、松脂等多种天然材质的药性,所以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为什么吃蜜好呢?蜂蜜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构成。这两种糖都是单糖,毋需经消化分解即可利用。因此,蜂蜜可被迅速地吸收进入血流,快速地提高身体的能量,以适应各种心理与生理活动的需求。

蜂蜜在医学上的应用已多年,但近来的研究证明它的优良的自然特性,可作为主要的抗菌素治疗烧伤和溃疡。其原因是它的渗透压特性,即其吸水性。蜂蜜中的糖与水分子发生强烈的反应将水吸尽,使微生物无水可用,即因蜂蜜使它们脱水而死亡。

蜂蜜还含有丰富的镁。研究表明,镁对大脑中枢神经具有镇静作用,能调节心理,消除紧张心理,减轻压力。因此晚上睡觉前喝蜂蜜,有舒缓安眠的作用。

《本草纲目》也认为:“蜂蜜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润泽,故能润燥;缓可去疾,故能止痛;和能致中,故和百药,与甘草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