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处世心经(大全集)
2940300000037

第37章 老狐狸处世恩怨经(15)

化敌为友最高明的做法就是向敌人求助。这种办法出于两个事实:一个是很多人喜欢好为人师,向他们请教实际上是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二是向敌人示弱,表明自己确实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向他求助。即使敌人不提供任何帮助,他的虚荣心也会得到满足。有个人十分聪明,也很有办事能力。但是他总是喜欢找同事来共同参与他所进行的事情,而且喜欢向他们寻求帮助。所有的同事都喜欢他,也十分乐于帮助他。似乎在他那里自己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自己的能力也能得到发挥。

狐狸的孩子问父亲;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狐狸回答说是猎狗。狐狸儿子说:“如果遇到这种敌人该怎么办?”狐狸回答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遇到它们。”在职场中,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树立敌人。有一个公司老总招聘司机,有三个人进入了决赛。他问第一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回答说20米。他问第二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回答说5米。他问第三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说他从来不会把车开到悬崖去。结果第三个司机被录用了。在职场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树立敌人,树立一个敌人会让你很多事情都束缚手脚,而且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你的敌人即使是一个人,但是他背后还站着一帮人,他影响着这帮人对你的看法。

在职场中,如果一个人太优秀了,必然会树立很多敌人。如果不想树立过多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职位上不要过分优秀。如果优秀的话必然要搞好领导关系,要获得职位上的晋升。当你升到一定的职位,你的敌人自然不会公开给你脸色看,你做事情的阻力会小得多。

在组织中,经常会看到,如果一个领导升迁,他会带动一帮他的人共同升迁。这看起来有违公平原则,而且有些不道德。但是你反过来考虑一下,领导之所以要带动这些人升迁,是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更好地执行,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尽心尽力地为他工作。同时他也最了解这些人,这些人的经历他比较清楚,也容易控制。

老狐狸认为,化敌为友有时候并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而只需要你把细节做好就行了。你可以完全把敌人当作朋友来交往,你如何对待你的朋友,你就如何对待你的敌人,这也会得到敌人的认同。

生意不成人情在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君子之交绝不出恶声”。就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无论持何种理由,即使中断来往,也不会说难听的话,批评对方。为什么这样呢?如果说了绝交者的坏话,等于承认自己识人不清。既然双方已经绝交,作为“陌路之人”也就罢了,何必反目成仇呢?树敌过多,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应有的麻烦。

世上的万事万物有其本来面目和自然之理。一个女人过日子,必然孤凄;一个男子度时光,必然寂寞。鱼儿必定成群游荡,大雁飞行必定成队成行……,这就是事物的道理。

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和为贵,合则全。所以,了解和为贵、合则全的人,争而不离,争而和合,因而强者更强,吵而更亲,心心相交,不打不相识,事业更繁荣。不争不吵,不斗不鸣,本来不可能。嘴唇与牙齿也有互相冒犯的时候。争而和,争而合,事业便发达,人口便兴旺,事情本来如此。所谓和气生财,“和为贵”,商场上很忌讳结成仇敌,长期对抗。商场上很容易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执不下,甚至争斗不休。或者因为一笔生意受到伤害,从而耿耿于怀。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反目成仇、结成死敌的必要。

有位商界老手说过:“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今天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争吵,或者为争一笔生意搞得两败俱伤;然而,说不定明天携手,有可能共占市场,互相得利。

所以,有经验有涵养的老板总是在谈判时面带微笑,永远摆出一副坦诚的样子,即使谈判不成,还是把手伸给对方,笑着说:“但愿下次合作愉快!”因为,商场上树敌太多是经营的大忌,尤其是当仇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或在暗中算计你时,你纵有三头六臂,你也难以应付。况且,做生意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调动资金,如何做广告宣传等方面,如果老是用在对付别人的暗算与报复,难免会顾此失彼。

中国有句老话:生意不成人情在。商人一般都较圆滑,这也是多年积累的经验所得。

要避免树敌,就要记住一点,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别人和你争辩,以维护自己的荣誉,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你的仇,日后可能寻机报复。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因为这样好像在显示你比别人高明,也会伤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要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

如果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向人道歉,这样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会“不打不相识”,相处得更好。既然得罪了别人,与其等待别人的报复,不如主动上前尽释前嫌。

为了避免树敌,还要注意,与人争吵时不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表面胜利了,其实你也失败了,因为树立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因此在和人交往时一定要克制自己,尽量不要采取争吵的方式。

争吵除了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面前破坏自己的形象外,没有任何作用。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被对方知道,就有可能招致报复。现实中有些人择友漫无目的,只要在一起饮酒作乐,就觉得是好朋友。这种酒肉朋友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脸,立即口出恶语,互相谩骂。这实在是幼稚的表现。交友时一定要慎重,绝交了也不要恶语谤人。要在任何场合保持自己的温和有礼的形象。

圣贤的思想就是依据这些原则形成的,人与人的合作也是因为这些原则而建立起来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

前苏联著名作家叶夫图申科在《提前撰写的自传》中,讲过一则十分感人的故事:

1944年的冬天,饱受战争创伤的莫斯科异常寒冷,两万德国战俘排成纵队,从莫斯科大街上依次穿过。

尽管天空中飘飞着大团大团的雪花,所有的马路两边依然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大批苏军士兵和治安警察,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画出了一道警戒线,用以防止德军战俘遭到围观群众愤怒的袭击。

这些老少不等的围观者大部分是来自莫斯科及其周围乡村的妇女。她们之中每一个人的亲人,或是父亲,或是丈夫,或是兄弟,或是儿子,都在德军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丧生。她们都是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都对悍然入侵的德寇怀着满腔的仇恨。

当大队的德军俘虏出现在妇女们的眼前时,她们全都将双手攥成了愤怒的拳头。要不是有苏军士兵和警察在前面竭力阻拦,她们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把这些杀害自己亲人的刽子手撕成碎片。

俘虏们都低垂着头,胆战心惊地从围观群众的面前缓缓走过。突然,一位上了年纪、穿着破旧的妇女走出了围观的人群。她平静地来到一位警察面前,请求警察允许她走进警戒线去好好看看这些俘虏。警察看她满脸慈祥,没有什么恶意,便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她来到了俘虏身边,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印花布包。打开,里面是一块黝黑的面包。她不好意思地将这块黝黑的面包,硬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拄着双拐艰难挪动的年轻俘虏的衣袋里。年轻俘虏怔怔地看着面前的这位妇女,刹那间已泪流满面。他毅然扔掉了双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给面前这位善良的妇女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其他战俘受到感染,也接二连三地跪了下来,拼命地向围观的妇女磕头。于是,整个人群中愤怒的气氛一下子改变了。妇女们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深深感动,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东西塞给这些曾经是敌人的战俘。

故事以这样一句发人深思的话结尾:“这位善良的妇女,刹那之间便用宽容化解了众人心中的仇恨,并把爱与和平播种进了所有人的心田。”

相交天下,相知几人

老狐狸认为,相交满天下,相知能几人。人生就几十年的时间,人要不断前进,要让自己人格不断完美、体验不断深刻,要做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些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己必须首先成为别人的知心朋友。

我们常说“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逢”,“酒肉兄弟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之类的话,我们也深知“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富贵招朋友,困苦识知己”之类的道理。“酒肉朋友”、“游戏朋友”我们当然要拒之门外,这种彼此之间靠不住的关系,绝对不会有共醉重阳的默契,也很难出现天涯共此时的景象。

通俗地说,人们很难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也就是很难成为知己。那么彼此成为知己就是交友的最高境界,一代又一代的人为追求这一境界不懈地努力着,甚至以牺牲自己为代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真正遇到称得上知己的人时,彼此之间又会变得十分的苛刻。因为原谅敌人要比原谅朋友容易得多。

朋友的最低层次是酒肉朋友,最高层次是诤友。

朋友不受年龄的限制,可以是父母、老师,也可以是同学、伙伴。朋友也不受性别、空间的限制。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交往的时间作为衡量友情的标尺,坦坦诚诚、平平淡淡才是真。

真正的朋友一定会在你患难时挺身而出,为你分担苦与泪,这与无所求并不矛盾,这种行动是个人感情的必然结果。它出自于真心,发自于肺腑,是人性的体现,这应该就是似乎遥远又似乎贴近、似乎缥缈又似乎明朗的友情。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是琴师,他的琴声能够模仿许多种自然界中的声音,并且能表达各种情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琴意。他常常因此而感叹。后来,他终于遇到了能听懂他音乐的钟子期,两人成为知己,然而不久后,钟子期去世了。伯牙听后,悲痛欲绝,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钟子期的墓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得好:“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所以有人就有这样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善良的朋友。”

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勉励,让友谊成为事业的基石。朋友之间,无论是在志趣上,还是在品德上、事业上,总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一生的品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如果交错朋友将是人生一大失误。如当今所讲究的哥们儿义气,充满了旧社会的行帮气息,在一些人看来,义气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忘掉了公理,忘掉了法律,忘掉了原则,忘掉了道德,头脑一热,不管是非曲直就“两肋插刀”。

若想交到好的朋友,其关键还是在于学会做别人的知心朋友,不要对朋友胡乱发脾气。有一个脾气特别坏的孩子,他父亲为了纠正他的坏脾气,给了他一小袋钉子,对他说,每当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可以在后院的围栏上钉一个。第一天,孩子一共钉下了37根钉子。第二天32根。慢慢地,钉下的钉子一天比一天减少,这个孩子终于发现要控制住自己实在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许多。最后,这个孩子变得很有耐心,再也不胡乱发脾气。他的父亲知道后,十分高兴,又让孩子在学会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来。就这样又过了许多天,孩子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父亲知道后很是开心,自己的孩子终于有了个好脾气。但是父亲还是很严肃地指着钉孔对孩子说,这些钉孔永远都不能恢复了。一个人生气的时候向别人乱发脾气,无论以后如何,都会留下疤痕的。

老狐狸认为,能找到相知相交的朋友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之一。

朋友易交,知己难求

老狐狸认为,朋友易交,知己难求。

朋友之间常常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宽容地对待朋友,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朋友开启一扇窗,可以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与朋友交往,不能过分地苛求或者责难别人。伤人的话往往比刀子还要锋利,它会将以前所有维持关系所做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要做别人的知心朋友,首先两个人在理想和情趣上就应该志同道合。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要好程度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这样的日子相处十分融洽。

然而事情却在某一天突然发生了变化。那一天,他们两兄弟在菜地里锄草。

管宁抬起锄头锄了下去,结果“当”的一声,碰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管宁除掉泥土翻过来一看,是块黄金,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还以为是什么东西这么硬呢,原来是块金子。”说完以后,他就把金子扔到了一旁,继续锄草。 “什么?金子!”华歆听到了管宁的自言自语,赶紧丢下锄头跑了过去,拾起金块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管宁看到以后就责备华歆说:“你想获得财富就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我觉得一个有道德的人绝对不应该贪图不劳而获。” 华歆不跟他争,嘴上嘟囔了一句,说这个他也明白。但他还是不愿意将口袋里的金块拿出来。但是管宁盯得他很难受,于是他很不情愿地扔下金块去干活。然而由于他心里始终惦念着那块金子,所以干活不像先前那样卖力了,而且还不住地唉声叹气。

后来还有一次,两个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两人正进入读书状态,忽然外面沸腾起来,鼓乐之声不绝于耳。于是两人起身去窗前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朝廷有个大官乘车经过,他有很多随从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十分威风。 管宁看了一眼,很不以为然,很快就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外面如何喧闹都和他没有关系。 但是华歆恰恰相反,他已经被这种极尽豪华的排场给吸引住了。不仅如此,他还觉得待在屋里实在是很难看清楚,于是把书扔下,跑出去尾随着车队细看。

管宁对华歆很失望。等华歆一回来,管宁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然后向华歆宣布说,他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迥然不同。今后大家分席而坐,再也不是朋友了。

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往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完成,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只有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完成工作,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历史上几乎所有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有一个或者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帮助他。马克思是伟大的,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也很难写出《资本论》,甚至连自己的生计也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