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海经大全集
2939200000011

第11章 北山经(2)

敦薨山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①之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其中多赤鲑②,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鸤鸠③。

注释

①敦薨(hōng),古山名,也是古水名。

②赤鲑(guī),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亦称鲑鳟鱼。是一群冷水性的大中型经济鱼类,体呈流线型,口大而斜。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栖于海洋中。

③鸤鸠,即布谷鸟。

译文

从大咸山再往北三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敦薨山。山上有茂密的棕树和楠树,山上遍地是紫草,敦薨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泑泽。这个泑泽位于昆仑山的东北角,也就是黄河的源头。山中有很多红色的鲑。山中的野兽主要是兕、牦牛,山中的鸟主要是鸤鸠鸟。

少咸山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①。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寙②,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③,其中多■■④之鱼,食之杀人。

注释

①少咸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少咸,兴安之首,潦水所源,在克什克屯部蒙古之西。潦水即潢水,今名西拉木伦,皆取污潦为义,汉人作辽,非也。”

②窫寙(yà yǔ),古兽名,异常凶猛。

③雁门之水,《五藏山经传》卷三:“雁门指谓今山海关。雁门之水即《汉》志之龙鲜水,出关北二百五十里,在喀刺沁中旗南,名老哈河。”

④■■(bèi)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

译文

从敦薨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少咸山。山上光秃,没有花草树木,山中遍布着青绿色的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如牛,红色的身体,人的面孔,马的蹄子,它的名字叫窫寙,它的声音像婴儿啼哭,这种野兽是会吃人的。敦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雁门水。敦水中有一种叫■■的鱼,这种鱼有毒,吃了这种鱼就会被毒死。

狱法山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①。瀤泽之水②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鱼③,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 ④,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注释

①狱法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狱法,今平山也。在平阳府治临汾县西南八里,平水出而东北流至城西五里,潴为平湖。”

②瀤(huái)泽之水,《五藏山经传》卷三:“汾水枝津入焉,溢而西南入襄陵县界,分为数渠下流,经城北及城西,东入于汾,即此经瀤泽之水,东北注泰泽者也。瀤泽以泽名水,即泰泽也。”

③■(zǎo)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

④山■(huī),古兽名,属猿类。

译文

从少咸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狱法山。瀤泽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北流入泰泽。瀤泽中有很多■鱼,形状像鲤鱼,却长着一双鸡脚,吃了这种鱼肉,就可以治愈赘瘤病。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狗却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善于投掷,见到人就会哈哈大笑,这种野兽名叫山■,它行走神速,能把风带起,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狂风大作。

北岳山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①。多枳、棘②、刚木③。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鱼④,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注释

①北岳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太岳山也。在赵城县东北五十里,亦曰霍太山,盖古之北岳。”

②棘,指酸枣树,树木较矮。

③刚木,指木质硬的树木。

④■(yì)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

译文

从狱法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北岳山。山上有很多枳棘和刚树。山中一种野兽,形状如牛,头上有四只角、人眼、猪耳,名叫诸怀,它发出的声音如雁鸣叫,这种野兽是会吃人的。诸怀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嚣水。诸怀水中有很多■鱼,这种鱼,长着鱼的身子,狗的头,发出的声音像婴儿啼哭。吃了这种鱼肉可以治疗癫狂病。

浑夕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①。无草木,多铜玉。嚣水②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③。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注释

① 浑夕之山,古山名。吕调阳校作“浑多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三:“浑多,以水名山,言浮沤流转也。”

②嚣水,《五藏山经传》卷三:“水即图尔根河,其上源曰喀喇乌苏,蒙古谓水流迅急为图尔根,故曰嚣水。”

③海,《五藏山经传》卷三:“海即黛山湖。”

译文

从北岳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浑夕山。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和玉石,嚣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北流入大海。山中有一种蛇,一个脑袋两个身子,它的名字叫肥遗,这种蛇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旱灾。

北单山〓罴差山〓北鲜山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①。无草木,多葱韭。

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②。无草木,多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③。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注释

①北单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豉堆泉水出其上。清浊二源,一南流,一北流,并东折而合,南注于汾,象张口形。”

②罴差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牧马堡在大同府西北,西临长城,曰马市楼口,即罴差之山。”

③北鲜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鲜,生鱼也。山在平鲁县西南,对鱼水及鲜于之水而言,故曰北鲜。其水今名兔毛河,二源合北流,屈而东北而北,受西一小水,又北少东,至朔平府城西南受东西二水,又迳城西少屈西北,受东一水,西北至杀虎口,西出边注于乌蓝木伦河,即余吾之水。”

译文

从浑夕山再往北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北单山。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却生长着很多葱韭。

从北单山再往北一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罴差山。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有很多马。

从罴差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北鲜山。这座山上有很多马。鲜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北流入涂吾水。

隄 山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①,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②。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注释

①隄(dī)山,古山名。

②狕(yǎo),古兽名。

译文

从北鲜山再往北一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隄山,山中有很多野马。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豹子,头部带有纹理,名字叫狕。隄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泰泽,隄水中有很多龙和龟。

总 观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译文

纵观《北山经》这一山系,从单狐山到隄山,共二十五座山,沿途五千四百九十里。这些山的山神,都长着人的面孔和蛇的身子。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将带毛的完整的雄鸡和猪埋在地下。祭祀用的玉器是一块硅,不用精米。居住在诸山北面的人,都吃生食而不吃用火烤熟的食物。

北次二经

导读

《北次二经》主要介绍管涔山、少阳山、县雍山、狐岐山、白沙山、尔是山、狂山、诸余山、敦头山、钩吾山、北嚣山、梁渠山、姑灌山、湖灌山、洹山、敦题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管涔山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①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注释

①汾水,《五藏山经传》卷三:“汾有南、北二水,南汾即今汾河,北汾即灰水,东北合漯水始名桑乾水,今名永定河也。汾,分也;涔,潜也。管涔源与朔州泉潜通如管也。山即天池南脊。”

译文

《北次二经》所描述的北部山系的第二组山脉的第一座山在黄河的东边,山的首端枕着汾水,这座名叫管涔山。山上没有生长树木,只有茂密的草丛,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玉石。汾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黄河。

少阳山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①。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②。

注释

①赤银,指天然含银量很高的银矿石。

②赭(zhě),红土,一般指含铁的氧化物。

译文

从管涔山再往北二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少阳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玉石,山下有很多的赤银矿。酸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汾水,酸水水底中有许多漂亮的赭。

县雍山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①麋,其鸟多白翟、白■ ②。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鱼,其状如■③而赤鳞,其音如叱,食之不骄④。

注释

①闾,又称山驴,形体似驴,角似羚羊。

②白■(yǒu),白翰鸟。

③■,郭璞注:“小鱼曰■。”

④骄,郭璞注:“或作骚。骚,臭也。”骚,指体臭,现在俗称狐臭。

译文

从少阳山再往北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县雍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玉石,山下有很多铜矿。山中的野兽主要是山驴和麋鹿,鸟类主要是白色野鸡和白翰鸟。晋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南流入汾水。晋水中有很多■鱼,这种鱼形状像■鱼,但是全身长着红色的鳞甲,发出的声音像人们在相互喝斥,要是吃了这种鱼肉就不会患狐骚病。

狐岐山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①。无草木,多青碧。胜水②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注释

①狐岐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山在今大同府左云县西南,即古武州县。武州川水两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又东合漯水,南注于汾,其形肖狐而源有两岐,故曰狐岐。”

②胜水,《五藏山经传》卷三:“胜读如朕,水形象覆舟视其朕也。”朕,是指船上的裂缝。

译文

从县雍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孤岐山。山上光秃,没有任何花草树木,有很多青碧石。胜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北流入汾水,胜水中有很多黑色的玉石。

白沙山〓尔是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①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注释

①鲔(wěi)水,古水名。郭璞曰:“出山之顶,停其底也。”

译文

从孤岐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白沙山。白沙山方圆三百里,遍地沙石,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也没有飞鸟野兽。鲔水是从这座山顶喷涌而下,汇成水湾。鲔水中有很多白色的玉石。

从白沙山再往北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尔是山。山上光秃,没有任何花草树木,山中干涸没有水流。

狂山〓诸馀山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①,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馀之山②。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馀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注释

①浮水,《五藏山经传》卷三:“浮,孚也。言多雁卵也。”孚,即孵。

②诸馀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诸馀,色野尔济山之东麓,乌蓝古衣河所出也。”

译文

从尔是山再往北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狂山,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这座山,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都会有大雪纷飞。狂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浮水,狂水中有很多漂亮的玉石。

从狂山再往北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诸馀山。山上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山下生长着很多松树和柏树。诸馀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旄水。

敦头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①。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②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③。其中多■④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注释

①敦头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敦头,西兴安山也。”

②旄水,古水名。《五藏山经传》卷三:“洮赖河出其东麓曰木什夏河,两源合东南流数十里,折东北百里,会北二源而东而东南,左右受大小水十,象旄形。”

③印泽,古水名,下文中北嚣山作“邛泽”。

④■(bó)马,古兽名。

译文

从诸馀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敦头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旄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印泽。旄水中有很多■,长着牛一样的尾巴,全身白毛,一只角,它发出的声音像人们在呼喊。

钩吾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①。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②,是食人。

注释

①钩吾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吾通余。山在今巴林部南潦河南岸,有小水出山南,西流十馀里,屈而东北注潦象钩,潦水象钩竿。余,曲也。”

②狍鸮(Páo xiāo),古兽名,古代传说这种兽非常贪婪,会吃人,吃不完也要把人的各个部分咬碎。

译文

从敦头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钩吾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却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它的眼睛长在腋下,牙似虎牙,爪似人手,发出的声音像婴儿啼哭,这种野兽名字叫狍鸮,是一种会吃人的野兽。

北嚣山

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①。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②,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③。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

注释

①独■(y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②■■( pán mào),郭璞曰:“鸺鹠之属。”鸺鹠,也叫“横纹小鸮”。头和颈侧及翼上的覆羽呈暗褐色,密布棕白色红狭横斑,眉纹白色。以啮齿兽、小鸟、昆虫为食。

③暍(yē),暑热,中暑。

译文

从钩吾山再往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北嚣山。山上没有石头,山的南面有许多碧玉,山的北面有很多精美的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虎,全身白色,长着狗一样的脑袋,拖着一条马一样的尾巴,猪一样的鬣毛,它的名字叫独■。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名字叫■■,这种鸟夜里飞行而白天隐伏。吃了这种鸟肉可以消暑。涔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邛泽。

梁渠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发彚②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③,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上衕④。

注释

①梁渠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梁渠当作良举,即兴安岭东之海喇喀山,为英金河所出。”

②彚(huì),通“猬”,即刺猬。

③夸父,一种野兽,身形像猕猴。

④衕(dòng),腹泻。

译文

从北嚣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梁渠山。山上没有生长花草树木,蕴藏着很多金矿和玉石。修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雁门。山中的野兽主要是居暨兽,它的身形像刺猬,全身长着红色的毛,发出的声音像小猪在叫。山中还有一种鸟,形状像夸父,四只翅膀、一只眼睛、狗一样的尾巴,名字叫嚣,它的叫声与喜鹊的叫声相似。吃了这种鸟肉,不但可以防止腹痛,而且可以治疗腹泻。

姑灌山〓湖灌山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①。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注释

①■(shàn),即黄鳝。

译文

从梁渠山再往北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姑灌山,山上没有生长花草树木。这座山,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都会下雪。

从姑灌山再往北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湖灌山。山的南面有很多优质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青碧玉,山中长有很多马。湖灌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大海。湖灌水中有许多■鱼。山上有一种树,形状像柳树,但有红色纹理。

洹山〓敦题山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①。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②,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注释

①洹(huán)山,古山名。

②敦题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三:“黑龙江所源之小肯特山也,象水为名。”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