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大全集
2939000000053

第53章 并战计(6)

李斯立即回应:“作为臣子,吾等都应该从国家社稷出发,多为皇上出善谋啊。”

赵高赶紧吹捧道:“您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又居丞相高位,敢于犯颜劝谏,为什么独独这件事,不劝劝皇上呢?”

李斯沉吟道:“我何尝不想劝谏皇上呢?可是这几年来,皇上身居深宫,连朝政都不管,我连见他的机会都没有。”

赵高故作同情状,说:“我虽时刻侍候在皇上左右,可我的话他根本不听,只听你们丞相的。那我仔细候着,一旦皇上空闲,我就通知您进宫求见。”

李斯说:“全仗赵大人的一片厚意了。为了大秦江山,你我当尽臣子之责。请赵大人务必见机召老夫进见皇上!”

然而,赵高自从离开丞相府后,再无音信。眼看边关军情紧急,李斯夜不能寐,整日在宫门口请求觐见秦王。

而此时的深宫内,秦二世正醉眼迷离,怀拥美女,举杯痛饮。殿内舞女婆娑舒袖,乐池内笙箫婉约。赵高则侍候在一旁,与皇上同乐。

秦二世喝得兴起,还走下龙床,到舞池与宫娥共舞。

正当秦二世玩到兴头上时,赵高突然叫人通知李斯:“皇上现在正在空闲,请丞相马上求见。”

在宫门外的李斯得此口信,很是高兴,赶紧将奏章递与殿门的锦衣卫士,要求觐见秦二世。

舞罢一曲的秦二世此刻正拥着绝色美女狂饮,忽闻李斯求见,十分恼火:“丞相真是败我雅兴,不见!”锦衣卫士将奏章退与李斯,李斯仰天长叹:“大秦江山危在旦夕啊!”随即欲闯宫求见。

秦二世闻听李斯闯宫求见,大怒。赵高顿时喜上心头,立即上前附耳对秦二世说:“大王,李斯来者不善。臣听说李丞相早就对皇上满腹不满,认为皇上持政不如先帝,不懂治国之道,痛骂我大秦气数已尽啊!”

秦二世听后震怒:“这个李斯,我与先帝都待他不薄,他竟敢如此犯上,咒我江山!”

赵高趁机进谗言:“刚才他还在宫门口大呼大秦危在旦夕,妖言惑众呢!”

秦二世拍案而起:“果真如此,要这等丞相有何用?”

赵高赶紧把宫门锦衣卫士唤进,问道:“刚才李丞相在外高喊什么?”

锦衣卫士忙伏地答道:“皇上不见丞相,李丞相十分着急,便仰天叹道大秦江山危在旦夕。”

秦二世闻言,立即传旨:“来人,把犯上作乱的李斯抓起来,关入天牢!”

锦衣卫士马上领旨出宫捉拿李斯,将其押入天牢,李斯不久后便被斩杀。

而诡计多端的赵高在“上屋抽梯”之计得逞后,不久即被秦二世封为丞相。

■ 职场活用 ■

提防职场“抽梯”

从解语来看,“上楼抽梯”的本意是,教唆别人上楼,然后乘别人上楼未站稳之际,搬掉梯子,断其下楼之路。这种恶劣的政治权术,在职场上是不足取的。但是,识破别人置梯的企图,提防别人在自己上楼后抽梯,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即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李立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和一个同事一起为领导服务。由于他工作表现出色,逐渐获得了领导的信任。而失宠的同事心理不平衡,便设下圈套,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

一天,两人闲聊时,那人对李立提到领导很爱惜他这样的人才,建议他到“春来福”饭店请请领导。李立觉得有道理,于是准备了300元钱,把领导和同事请到了“春来福”饭店。

小姐过来点菜时,那同事便趁机问他打算请领导吃什么,还旁敲侧击说多了拿不起,少了丢面子。李立心想,领导应该不会为难他,300元的饭菜也差不多了,便说领导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于是,领导还没有表态,那同事便抢先说,“既然他那么有诚意,领导您就别客气了。”领导推辞了一番,也就把菜定下了。饭后一结帐,费用竟高达580元。而这“春来福”饭店对陌生人是从来不赊账的,李立拽了同事一把,想跟他借点钱,同事却推说没带。李立很尴尬,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领导补上了200元钱,人家饭店才放行。

两个月后,领导借故将李立下放到车间劳动。一段时间之后,他只好辞职另谋他路。

这则例子中,李立实际上是中了同事“上楼抽梯”之计。同事踩着他往上爬,达到了牺牲别人成全自己的目的。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原典

借局布势①,力小势大②。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③。

注释

①借局布势:局,局面,此处指局诈;势,阵势。句意为借助某种局诈的办法,布成一定的阵势。

②力小势大:力,力量,用在这里指军队的兵力。势;声势。句意为兵力弱小,但声势造得很大,也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

③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鸿,大雁;渐,渐进;陆,这里指天际的云路。此句意为,大雁在高空的云路上渐渐飞行,那美丽丰满的羽毛,让它显得更加雄姿焕发,这是值得人们效仿的。

译文

借助恰当的时机或别人的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把我方的小力量装点成大势力,这样可使兵力弱小的阵容显得强大。这就像鸿雁高飞,横空列阵,全凭羽毛丰满的双翼增加气氛,助长气势。

■ 解读 ■

树上开花,是从“铁树开花”转化而来的。铁树,常绿乔木,原产热带,不常开花,尤其在移植北方后,往往多年才开一次花。因此,此说法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成功。

“树上开花”作为一种计谋,来自古代战例,是指借助某种外在力量对敌人进行慑服。这就像某树上本无花,却可以把彩色的绸绢剪成花朵贴在树枝上,人为地使它有花开在其上,从而制造出逼真完美的效果。如果不仔细看,是辨不出真假的。

因此,“树上开花”之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含义:

一、借树开花。借助别人的树因利乘便,开花结果。之所以要借树开花,主要是因为自家的树还太弱小,无法开花。

二、借鸡生蛋。借用别人的力量,可以在不增加自己投入的情况下,实现自己原本不能实现的目的。

三、狐假虎威。自己的力量比较弱小,但还想吓唬或迷惑对方,于是可以千方百计地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让本来并不强大的力量,在对方面前显现出非常强大的声威气势。

四、虚张声势。此计所造成的声威气势,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力量。作为一种虚幻的假象,它不会对敌人产生真正的威胁,但足可以起到让敌人在心理上受到威慑的效果。

五、巧妙伪装。运用本计策的一方必须伪装得完整逼真,不露出半点破绽,否则,最后结局最惨的必然是自己。

由此可见,此计推及到具体的军事运用上,一方面可以将精锐力量布置到友军的阵地上,给原本虚弱的友军人为地制造强大的表面声势;一方面则可在自己力量尚小之时,借友军的势力或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让自己的阵营看起来强大。也就是说,此计主张善于借助各种外在因素来为自己助势,从而造成敌人在判断上的失误,让其不敢贸然来战,并以此从心理上慑服敌人。

而当敌人运用树上开花之计时,我们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加以应对:

一、探明真伪,谨防上当。摆开打的架势,但并不是要真的打起来,而只是一种试探。这种较量不仅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情报资料,而且在不至于冒太大风险的情况下,就可以灵活机动地变换战略战术:如果发现对方是虚张声势,我们可就势打下去,让它苟延残喘,直到一败涂地;相反,则可迅疾撤退,不损一兵一卒。

二、离间破势,逐个击破。一旦发现敌方同其友军已经通过互相利用或互相联合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威力,应当立即想办法分化离间他们的关系,然后采用或拉或打、各个击破的方法,破解对方的声势。此时,决不可消极逃跑,更不可死打硬拼。另外,我们在实行离间分化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对形势中的可借之局加以利用,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三、以牙还牙,将计就计。当敌人用“树上开花”之计来对付我们,企图将我们吓退时,我们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计就计也来个“树上开花”,迷惑对方,绝不可消极应战。这样,虽然我们搞不清对方的虚实,但也可使对方摸不清我们的虚实,把原来只有我们恐惧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两头都紧迫的较为主动的情势。

■ 兵家活用 ■

苏军的“神秘武器”

运用“树上开花”计谋,善于借助某种因素为自己制造假象是关键。树上开花中的“树”,就是指那些被借来张势的因素。它可以是别人的声势,别人的力量,当然也可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势。

1945年4月至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柏林战役,是德国在欧洲战场投降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朱可夫的用兵天赋再一次得到发挥。他用探照灯辅助进攻,一举突破敌人防线的战术从此被传为佳话。

1945年初,德军退守到奥德河-尼斯河西岸一线,试图顽强恪守其防御阵地。在20.40公里的纵深内,德军构筑了三道防御地带。其中,以柏林方向的防御力最强,平均每七公里正面就驻守一个师。

同时,柏林市为坚固筑垒地域,防御前沿和纵深均有许多江河湖泊作掩护。德军防御集团分为“维斯拉”、“中央”两个集团军群,加上纵深内的战役预备队,其兵力总计有85个师。除此之外,德军还专门从退役军官中挑选了善于防御作战的哥德哈特·海因里齐上将,担任“维斯拉”集团军总司令,旨在把苏军阻挡在奥德河一线之外。

而苏军此时的战役企图是,歼灭德军防御集团,攻下柏林,并进入到易北河一线,迫使德国投降。因此,苏军航空兵先后六次拍摄了柏林及其接近地和防御地带,并制作了详细的地图、图表和精确的模型。

在进行战役准备时,朱可夫灵机一动,突然想出一条妙计:在黎明前两小时发起进攻,用140个对空探照灯突然照射敌前沿阵地。这样,既可用强光刺激敌人视觉,使其不能对向第二防御地带前进的苏军进行观察和射击,进而对其形成威慑,还可顺势控制红军的进攻队形,防止自己的部队因天黑出现混乱。为了顺利达到目的,朱可夫还在战前组织部队对探照灯的照射情况进行了反复试验。

4月16日清晨5时整,空中升起了数千枚五彩缤纷的信号弹,这是苏军发起总攻的信号。在炮兵和航空兵的火力掩护下,140个探照灯,加上所有坦克和卡车的车灯在刹那间一齐打开。1000多亿度的电光瞬间射向德军阵地,照得敌人无法睁开眼睛,许多德国兵误以为眼前是一种新式的神奇武器而惊恐万状。

接着,数千门大炮、迫击炮和“卡秋莎”火箭炮的刺耳呼啸声,在德军军营的上空雷鸣般回旋。苏军开始了猛烈的轰击,德军的整个防御阵地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随后,苏军步兵和坦克协同作战,展开了强势冲击。激战至黎明,苏军最终顺利地突破了柏林德军的坚固防线,攻占了柏林。

此次战役,苏军共歼灭德军85个师,俘虏士兵48万人,缴获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余架。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终于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上了罪恶的名字。

不难看出,战场中普普通通的探照灯,巧妙利用,竟也可以变成一种神奇的武器,将德军弄得晕头转向,惶惶然而不知所措,从而在苏军突破德军防线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善于运用“树上开花”计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虞诩增灶惑羌兵

“树上开花”,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它是一种无中生有之术,借以混淆观树者的视听,或达到施计者的其他目的。

公元115年,羌人进犯武都郡。汉元帝急命虞诩亲率三千骑兵日夜兼程,奔赴武都郡救援。虞诩一班人行至离陈仓二十里处,忽听密林中一阵鼓响,五千羌兵突然出现在前面挡住其去路。

虞诩急忙下令掉转马头,回到山脚安营扎寨。羌兵远远望见汉军卸下马鞍在山坡上歇息,因为不知虚实,没敢贸然出击,便匆忙撤退。

虞诩见羌兵退走,忙命将士上马继续赶路。这一带是羌人聚居之地,地势又很险恶。虞诩率三千骑兵,冒着凛冽的寒风,日行二百余里。

行军途中,虞诩让将士每天将驻地锅灶增加一倍。众人疑惑,问道:“从前孙膑与庞涓作战,曾增兵减灶,大人为何偏偏相反?”虞诩说:“敌众我寡,我只能用树上开花计来迷惑敌人了。”

羌人得知汉军西进,立即集中兵力予以追击。途中,他们发现汉军营地的锅灶每日成倍增加,不禁大惊,以为有武都郡部队进行接应,于是赶紧掉转马头,抄小路溜走了。

这天,虞诩率骑兵进入武都郡内的赤亭城,突然发现周围山头早已埋伏下了无数羌兵,形成了难攻的包围之势。他便急命士兵紧闭城门,准备迎战。

汉军在赤亭与羌兵相持了十余天,难分胜负。虞诩下令将士用强弓放箭,然而箭还未射到羌人阵前就落了下来。羌兵无不大笑,以为汉军根本不会用弓箭。随后,羌兵将领将骑兵排成密集的行列,向汉军发起猛攻。

此时,却听汉军阵地里鼓声大作,虞诩的强弓手万箭齐发,羌兵纷纷栽于马下,伤亡惨重。

此后,虞诩又命他的三千骑兵穿上蓝衣从东门出来,又换上黄衣从西门进去,如此往返,持续数日。羌兵首领远远望去,以为汉军兵力众多,无以抵挡,便下令连夜撤退。谁知刚撤到第一座山口,羌兵便遭到汉军伏击,仓皇而逃。逃到第二座山口时,汉军又冲杀过来,羌兵顿时大乱,自相踩踏,死伤无数。

至此,虞诩的三千骑兵威风凛凛地进入了武都郡。

此例中,虞诩多次使用“树上开花”之计,先是日增锅灶,后是假装不会放箭,最后则用三千骑兵假扮强大兵力,将羌兵迷惑得得意忘形,盲目行动,最终大败,可谓深谙用兵之道!

夫差智立盟主

其实,“树上开花”这种计谋,是一种“借势”的谋略。在军事上的实质就是通过借助别人或客观的声势及力量,来壮大自己,震慑敌人。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大军北上,到黄池(今河南省封丘西)大会诸侯,争当盟主。订立盟约时,吴王夫差与晋国国君晋定公为名次的先后争执不断。

不料正在这时,国内接连派人前来告急,称越王勾践乘此时吴国内部空虚,兵分两路,攻进了吴国国都,并俘虏了太子友和几位大将。

夫差听后生怕这一消息会让各诸侯知道,于是竟在自己的帐前,接连杀死了七个前来报信的人。

但是,这事不可能一直瞒得住,夫差不得不把跟随来的大臣们召来,秘密商量相关对策。夫差说:“勾践违背盟约攻占了我们的国都,现在咱们离国都太远,得赶紧回去援救。我的意见是:要么不和诸侯们会见了,即刻起兵回国,要么改推晋定公为霸主。总之,现在是火势危急,你们觉得哪个办法好?”

大臣们商量了半天,觉得夫差的两个主意都不高明:如果不和诸侯见面立即起兵回国,定会泄露吴国已被越国打败了的秘密,诸侯们如果落井下石,趁机跟着攻打吴国,那吴国肯定会就此一败涂地;如果改推晋定公做霸主,晋国又肯定会因此瞧不起吴国,会趁机要挟吴国。这样,即使吴国打败勾践,也会在晋国留下后患。

最后,大臣们主张不如来个“打肿脸充胖子”——趁着各诸侯还不知道越军已攻入吴都的消息,仍然安排与他们会见,并继续力争做霸主。这样,说不定反倒能顺利回国。

夫差一听大臣们比自己想得周到,便欣然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暂且不管国内,先在黄池一显威风,逼迫晋定公就范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