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唱得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的,每个人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刚刚步入职场的人士,面对各反面的压力和挑战,但只要能顽强地战胜自己的消沉和软弱,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你。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最终都会坚定地走向真理,看见风雨过后的彩虹,取得更大成功。
眼里要容得下沙子
走在路上,一阵风吹过,很多时候眼里总会飞进许多不知是何物的东东,如是虫儿,必定无法再行走,需得找个人抓出那虫子不行,万一那虫儿再也无法找到,便要忍受巨大的痛苦;若是空气中的灰尘细沙什么的,用力地眨眨眼睛,直到流出眼泪把那无名物冲走也就可以了,代价是眼睛红红的,有时看了什么文字感动地掉泪又怕被别人笑话时还经常会用这个托词:哦,眼里进了沙子。便不会惹人嘲笑。
以前描写刚正不阿的人总会写上一句:眼里容不下沙子。现在却这样想,如果一个人眼里都容不下沙子,那这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或许就无法容身。这个社会无处不是沙子,拼杀于江湖之中,又怎么可能一点都不进沙子呢!如果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那又该怎样才能行走江湖而立于不败之地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生活态度是职场的最高境界。
办公室不是一尘不染的宝地,各种顽固恶习都可能被培育发扬,因而在办公室里的不同是非原则有时就会造就冲突。
梁磊在一家国际大型保险公司上班,梁磊最初是冲着它的品牌跳槽过来的。可是进来以后才发现,除了他和少数几个同事以外,其他大多数同时入职的人,居然都是通过关系进来的,根本没有走正常应聘的流程。有的甚至是买的假文凭,本身连高中文化都没有,更别说用电脑、懂英文了。这种情况令梁磊惊讶大于失望,这和那些中资公司、国有企业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很自然,更多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落在他们少数几个人肩上。每天除了干好本岗位范畴的事情,还要支援其它部门,领导还美其名曰:分工不分家,多给大家锻炼的机会。而那些整天不做事、仗着有后台、只会溜须拍马之流,却地位渐长、活得很是滋润。
梁磊他们几个当中有人提意也给领导送送礼、拍拍马屁吧。上个周末,领导太太从外地过来,某某安排接待得多周到啊,礼多人不怪嘛……
礼多人不怪,谁都愿意听好话,这也许也是一种职场生存之道吧。梁磊当然不会听取这类意见,他要做的是,一如既往地做好份内的工作,开开心心地做。因为,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选择了这个公司,他就会坚持做下去。因为,任何地方都有不平等,眼里必须要容得下沙子,但梁磊会时刻告戒自己:在心中留下一片净土。他的底限是:绝不同流合污。
要想在职场生存,眼里就要容得下沙子,自己无力改变的,那就换个角度来适应它。
在职场上,不乏这样的人,爱贪小财、占小便宜,出去办公事多花点单位的钱;办公用品他据为己有;有人在公司之外开了自己的供应商公司;还有人为了多拿回扣,和合作单位串通……像这样的例子其实更多,总的来说,有的只是个人品行的问题,有的是相关职业道德的问题,还有的可能涉及法律的问题,但面对这一切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对公司的了解,对公司的忠诚,对职业的尊重。
程方宇去年底从公司的客户联络部辞职,至今未就业。说起当初辞职,程方宇忍不住埋怨自己:“到最后还是没沉得住气。”
程方宇与芳芳同时进入公司客户联络部,作为新人,免不了被老员工差使做这做那,做好了功劳是老员工的,做错了就挨一顿批。程方宇看得很开,新人总避免不了这个过程,做个一年半载,拥有客户资源、和同事打成一片后就没人欺负了。芳芳是个女孩,被批了几顿后,和老员工大吵一架辞职离开了。
一年后,程方宇的业绩在客户联络部已排前列,自然没人再敢欺负他。去年9月,客户联络部主管带着两名同事一起跳槽,部门资格最老的程方宇一个人挑起了4个人的活,每天忙到10点下班,不是不辛苦。可老板既没招人,也没给程方宇升职加薪,就让程方宇带着两个刚来半年的新人这么撑着。忙了两个月后,满腹委屈的程方宇向人事部门递交了辞职申请。
今年春节,程方宇发短信给以前的同事拜年,人事部的主管老张打电话过来表示感谢,对程方宇的辞职透露出惋惜:“程方宇啊,当初老板不招人也没调新的主管就是想考察你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否胜任主管一职,你好歹也撑上3个月啊。”
对程方宇来说,升职的信号已经很明显,资历最老、业绩最好、老板也没招新人或调新的部门主管。如果职场中并不存在人为制造的刁难而陡然感到任务加重,很可能是升职前老板对你的最后考察。如果当时程方宇仔细研磨,从升职的角度考虑,那么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结局了。
【第六节 收起那些小把戏】
【办公室潜规则六:聪明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聪明得过于肤浅,或者聪明得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
职场是权力、地位、和金钱的集散地,也是聪明人的必争之地。从一定程度讲,谁更聪明谁就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职场人士存在这样的性格缺陷,当然也包括成功人士。他们聪明有能力,但也自命不凡。事业的一帆风顺,让他们更加孤芳自赏,看不到不利因素,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颐指气使,最终脱离了群众,失去了支持。这就是他们聪明得过于肤浅,或者聪明得过了头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要克服由于骄傲自大带来的急躁情绪,平等待人,构筑和谐环境,争取事业上更大的发展。
不要自以为高明
在人脉圈,有些人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且还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好出风头。对于这类人,即使是你有很大的本事,见识比别人高明,也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态度。由于你这样的做法,根本没有给别人留下一点余地,而采用趾高气扬而又蛮横的方法,使别人感到窘迫,无路可走,便明智地不想同你一般见识。如果有这种坏习惯的人,所有的朋友和同事,肯定没有一个人向你提供意见和看法,更不敢向你进一步提出忠告。这类人,人们往往不想接近他,并且有时会产生看而生厌的情绪。这类人应当有自知之明,逐渐改变其不良习惯。
你应当明白,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谈论的话题十有八九不是学术性上的问题,或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上的原则性问题,所以没有固定的是非标准,因此你的意见和看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合理的。而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也不一定是错误的,无价值的。自以为是即使是你比别人聪明,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也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对待人,何况,平时的交往所说的事情大多是平凡的,不必费心费时作更高的研究和争辩。我们日常所交谈的目的,消遣多于研究,大可不必认真,大家说说笑笑便行。希望你不要自作聪明,对别人不要随便说教。即使是你的说教有一定的见解,人家也会很不乐意接受。要说教应当婉转,采用征询的口气说出你的看法、见解,人家才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你不要随便摆出架势来教导人家。
在社交上,你的同事帮助你出点子、献策略,你若不能立刻赞成,起码你也要表示可以考虑考虑,这种场面下,不可马上提出反驳。如果你的朋友和你聊天儿,你更应当注意,不可太执拗,否则很容易把一些有趣的事情变成乏味的了。如果真的是对方犯了错,又一时不肯接受指正、批评或劝告,应往后退一步,不要急于提出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之后或更长时间再说。否则,若双方都很固执己见,不仅没有取得成效,还会造成僵局,伤害双方的感情。而作为你,也应学谦虚些,不要太过于高傲,要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得太固执,应该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谈话的人,这样做才合乎情理,让别人知道你是很懂得道理的人。
谈话的目的是在于知道一下别人对某一件事情的意见和对社会世事的看法,以便增加双方的了解,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使大家都对生活感到兴趣,使大家的感情都得到安慰。如果发现与对方的意见、看法不一致,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学习,对方也会感到刺激和满足。如果听见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迟疑。不要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对方,也不要认为这是随声附和,因此就不吱声了。假如不吱声,反而使人觉得你与对方的意见相反,或者是没有主见了。
在职场上,多数领导总是愿意显示出在处理一切重大事情上都比其他人高明,所以你更要明白,自以为是的高明总是讨人嫌的,也特别容易招惹上司的嫉妒。因为没有一个人(尤其是领导人)喜欢在智力和能力上被别人超过,而你时常流露出的“聪明”和“创意”会让领导产生不悦。
因此,对寻常的优点不必过于掩盖,而在智力上绝对不要哗众取宠,刺激你的上司,因为智力是人格特征的“广告牌”,是上司最大的面子,冒犯了它无异于犯下“弥天大罪”。
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杨修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有一年,工匠们为曹操建造相府的大门,当门框做好,正准备做门顶的椽子时,恰好曹操走出来观看。曹操看完后在门框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杨修见状,立即叫工匠们拆掉重做,并说:“丞相在门框上写个活字,意思是‘门’中有‘活’即‘阔’字,就是说门做得太窄小了,要‘阔’大。”杨修的确够聪明,竟然能够从一个字揣摩出曹操的心里所想,但他的聪明,也招致了曹操的嫉恨。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屡遭失败。曹军不知道是进还是退,曹操便以“鸡肋”二字为夜间口令,将士们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明白:“鸡肋就是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丢掉又觉得可惜,丞相的意思是要撤兵啊!”他便私下告诉大家收拾行装,随时准备撤兵。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了。当曹操知道杨修事先把机密告诉大家时,终于找到借口,以“泄漏机密,私通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杀掉。
聪明的人不应该让同行感到威胁,更不能让你的上司感到你比他强,而使他随时有被你取代的危机感。如果你想向上司提出忠告,你应该显得你只是在提醒他某种他本来就知道不过偶然忘掉的东西,而不是某种要靠你解疑释惑才能明白的道理。
因此,无论在社交上还是职场上都不要自以为比别人高明,这样对你是不会好处的。
学历不等于能力
“学历是块敲门砖”,这句话描述了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不重能力重学历的现象。这种做法,使没有文凭、学历较低的人被“否决”,把很多没有“敲门砖”但有真本领的人挡在了用人单位的大门之外。这不禁使人思索:衡量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改变选人用人“唯文凭是举”的状况?
有人说,把衡量人才的软标准硬化为学历这一硬杠杠,能够较好地体现选人用人的公平性;也有人说,单位里出现一个岗位空缺,够资格的人以十计甚至数十计,这么多人来竞争,不用“学历尺”量又用什么量呢?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存在片面性。因为学历不等于能力,拥有文凭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人才。
有人说:“无知和眼高手低是青年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是导致频繁失败的主要原因。”学历并不代表着高成功率,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将来。日本西屋集团主席堤义明认为,学历只是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证明,代表一个人可能有的潜质,不等于一个人真正有多少实际才干。
心理学家总结出一条非常简单但又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值得定律。对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即如果他做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持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样,不仅成功率低,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在潜意识中,人们习惯于对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 一个值得或不值得的评价,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去做或不做好。
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只关注有光环的大事情、能够出人头地的大事业,而将本职工作中的许多具体事情归类为不值得做的小事情,然而,正是这些小事情才是通往大事业的必经之路。基于不值得定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视越高的人,他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越多,成为怀才不遇者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几率也就相应越小。
如下是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的CEO,身价上百亿美元的拉里?埃里森在美国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
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 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同样是失败者,失败的耶鲁优等生。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1 000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1 000个行业的1 000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1 000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地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们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一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
你们非常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哦,当然,你可以。也许,以你的方式进步到第1 0位、 第11位,就像SteVe。但我没有告诉你他在为谁工作,是吧?根据记载,他是研究生时辍的学,开化得稍晚了些。
现在,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 “我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 9岁了。你们有了 “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嗯,你们已经非常沮丧啦。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要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就像这些保安马上要把我从这个讲台上撵走一样必然……(此时,拉里?埃里森被带离了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