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习强人与头脑强人(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2936800000035

第35章 大脑是人类最大的宝藏(2)

法国神经生理学家皮埃尔?保罗?布洛卡有一句名言:“我们用大脑左半球说话。”从反面来理解,它就意味着人类的右脑不具有语言功能。那么,右脑是不是就不具有表达的自由以及交流的手段了呢?喜悦、悲伤、忧伤、焦虑……这些就是右脑所具有的出色的表达方式,由于它们无法直接用语言来表达,于是,只能通过具有语言技能的左脑才能得以表达。这对于两侧的大脑来说,自然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引起精神紧张和欲求不满的原因。“歇斯底里”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指人发怒时,血冲脑顶,大声哭喊,随手乱认东西等一种近似疯狂的状态。科学研究发现,歇斯底里是不具语言技能的右半球发出的呐喊。从广义上讲,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手段。它们不需要使用语言来表达,因为它们是一种更适合于表达感情的自我表达方式。然而,不是人人都能够掌握绘画和音乐等表达方式,这些方式对于稍纵即逝的感情也无法表达。那么,右脑感受到的、想到的事情有什么方式表达呢?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脸部的表情。1987年,H?A?扎克海姆提出人的感情在脸部的左侧表达的更加强烈。他将脸部的照片分成左右两部分,将一侧的照片与将它反过来之后制成的照片拼在一起,合成一张新的脸。新的脸有的是用左侧脸合成的,有的是用右侧脸合成的,然后让被调查者回答,哪些脸更加富有表情。结果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回答,用左侧脸合成的脸情感更加强烈。大家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影视明星的照片或杂志的封面,大部分都是脸微微向右侧,这也是左脸的表情更丰富、更美的一个证据。而歇斯底里患者的内心欲求不满非常强烈,已经不足以用脸部的表情来表达,他们需要更加激烈的表达方式,而且,歇斯底里的症状大多出现在身体的左侧。有人研究认为,这是右脑因为欲求不满、没有发泄渠道而发出的悲鸣。

盲文也是对左右脑分工的巧妙利用。盲文最早是军队中使用的一种暗号,目的是为了在黑夜中也能阅读信息,而作为盲人的文字得到普及则是大约一百年前的事情。当时因为布洛卡的左半球为优势半球的观念占统治地位,所以盲文也是用右手来阅读的,左手只是按住行的左端以免换行时发生错误。后来人们发现左手移动速度更快而且不易疲劳,直到现在在盲人学校里,学生接受的都是用左手阅读的指导。如果我们从左、右脑的分工来分析,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左手阅读更好的理由了:即左脑是掌管语言功能的中枢,右脑是掌管空间知觉的中枢,而盲文虽然是一种文字符号,但由于它是通过手的触觉来感知和阅读的,所以盲文中每一点本身不具有意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才具有文字表达的含义。也就是说,阅读盲文是依靠空间知觉来进行的,右脑主管空间知觉,所以左手的阅读更加出色。盲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它堪称是巧妙地利用了左右脑的分工、具有很强使用性的文字杰作。

有人用了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左右脑的不同,他们把男性大脑比作左脑,女性大脑比作右脑。因为男性大脑天生逻辑性和方向感比较强,同时男性也更加理智和现实。而女性大脑更加侧重于形象思维,更容易感情用事。在空间能力方面,女性的大脑分工比较模糊,男性的大脑分工比较明显;在支配语言能力方面,女性控制语言过程的左脑半球的专门化速度要比男性快。从大脑的构造上看,女性左右脑的脑梁部分粗于男性,所以左右脑可以更顺利地同时使用,所以女性大脑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发达,她们更加敏感、直觉也更加灵敏,能够通过察言观色脸了解对方。

▲右脑是“祖先脑”

右脑有一个难以察觉的重要功能:保留和储荐通过遗传因子留给后代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右脑为什么是“祖先脑”的原因。右脑储存的祖先遗传下来的全部信息,人类长期智慧的积累都储存于右脑当中,它能随时随地地向后代昭示: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指明行动的方向。它掌管着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以及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及至宇宙规律等人类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储存着500万年人类智慧的基础“软件”。与右脑有别,人类出生以后所学习的全部知识、所经历的各种事情都归左脑掌握,左脑是储存出生以后所有信息的“自身脑”。与右脑对应的左脑储存了人一辈子所获得的信息,从时间上计算,最多不过三五十年,极其短暂。虽然,由于各人年龄、生存环境的不同,获取的信息量也不同,但无论如何右脑储存的的信息远远大于左脑。换句话说,右脑和左脑的储存信息是不一样的,右脑的信息储存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国外学者提出“智慧遗传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仅仅是相貌,同时还应有智慧,即天生的才能。这和我们孔圣人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些都是右脑为“祖先脑”的最好证明。

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高级物种,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自原古的爬虫动物的出现至今已有二亿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智慧。一个人拥有的智慧不仅仅是后天学来的,还有大量的智慧是生来就有的,是数亿年祖先智慧的遗传。遗传的智慧就储存于右脑当中。

右脑如同一个书架,架上分类摆放不同的书籍,每本书有自己的书名,书中再分章划节层层记述,右脑信息储存量非常的大,因此如何在如此庞大的信息库中有效的将近期搜集的信息储存是人的潜能开发的关键。

▲右脑是“无意识脑”

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描述了他在音乐作曲时下意识的过程:

每当我感觉心情舒畅时,或是一顿美餐之后外出散步,或是在我夜间不能入睡时,思绪便如潮水般涌入脑海,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不断地融入心田。它们是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不知道。我只是把那些使我感到快乐的东西在我的脑海中保存下来,并且低声地把它们吟唱出来;总而言之,是另外的一些东西在告诉我要这样去做。一旦我得到了我的主旋律,别的美妙音调便也随即而知,并且自动地与前一个旋律连接起来,一直到整个作品的所有旋律片断全部完成。

当作曲完成时,莫扎特通常都是根据他头脑中的音乐形象把乐谱记下来。有的时候,他还让他的妻子给他唱出来,从而使他能够更加自如地把头脑中的旋律写下来。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上,也充满了类似的事例,很多成就也是神奇地从无意识中脱颖而出的。

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曾做过一次调查,回复他们问卷的83%的化学家称,或是经常或是偶尔得益于无意识的知觉。许多知名人士都曾谈到使他们受益非浅的某种神奇的“无意识”过程。人类的右脑能够以其自身独立的思维秩序超越于自觉的意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活动,都是在我们的左脑的控制之下。每当我们受惠于一种创造性地“灵光一闪”时,通常都会突然表现出一副完全大吃一惊的样子。而这种“灵光一闪”就是发端于我们的右脑。

弗洛伊德首创的 “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很有帮助。而这与我们所研究的左脑和右脑的知识非常相似。左脑是“意识的”心理过程的中枢。做梦、顿悟、灵感等“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主要依靠右脑的功能。

●通向无意识的绝妙之路——梦

弗洛伊德曾把梦称之为“通向无意识的绝妙道路”。大量的证据也证明梦最先是在右脑中发生的。许多梦的内容都具有右脑活动的特征:梦通常是缺乏逻辑顺序的、非语言的。科学研究发现,做梦是显露那些“无意识心理”的“受压抑”思想的最好途径。梦也是人们注意事物的一种方法,人们利用这个方法积累了无数的灵感,从而在他们清醒时迸发出创造力。练习对梦的回忆,则可能成为改善右脑和左脑间信息流通的有效方法。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1864年冬的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我们有机化学教科书中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还有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发生在1869年2月,它关系到化学王国的宪法——元素周期律。当时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科学家一直在想,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各得其所?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很快就有新元素来填充,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1921年复活节的前一晚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迷迷糊糊地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东西,然后又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醒来,他突然想到,自己昨天晚上写下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赶紧把那张纸拿来看,却怎么也看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些什么。幸运的是,第二天凌晨3点,失而复得的新思想又回来了:它是一个实验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洛伊赶紧起床,跑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还有人在梦中发明了缝纫机。在工业化的服装生产出现之前,人们概念里的缝纫针穿线的洞开在与针尖相反的一头,这样可以让针先穿过布料,线最后才穿过。但工业化的缝纫机需要让线先穿过布料。当时的发明家们采用了双头针或多针的方法,但都效率不高。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埃利亚斯?豪在梦中梦见一帮野蛮人要砍掉他的头。当时处境非常危险,他豪拼命地想躲过砍刀,但被那些野蛮人用长矛恐吓着,在这时他看到长矛的尖头上开着孔。这个梦使他决定放弃手工缝纫的原理,设计了针孔开在针头一端的曲针,配合使用飞梭来锁线。1845年他的第一台模型问世,每分钟能缝250针,比好几个熟练工人还快,真正实用的工业缝纫原理终于出现了。

●直觉的顿悟

另外一个有“无意识”相关的词语是直觉。美国《心理学辞典》中对直觉的解释是:“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正在领会和知道的方式。它是内隐的,无意识的理解,一种对微妙线索和关系的洞见。”直觉同样具有突现的、非逻辑的特点,同样是右脑思维的结果。

爱因斯坦曾经对直觉问题做了大量的论述,他认为科学创造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1952年5月爱因斯坦在给好友索洛文的信中提出了思维同经验关系的著名图示,对直觉在科学创作中的作用作了明确的表述。他在1918年就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爱因斯坦自身的成就就是借助于直觉的创造了而形成的,直觉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已在科学家中形成共识。玻恩认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德波罗意指出:“想象力和直觉都是智慧本质上所固有的能力,它们在科学的创造中起过,而且经常起着重要的作用”。凯德洛夫则更加宣明的提出: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和加以引证的例子。当希腊王叫阿基米德想出一个办法来检验金王冠是否为纯金所制,有无可能掺假时,这位“古代世界的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近代型物理学家”为此颇费心计地考虑多日,仍毫无结果。一次,他在桶中洗澡时,发现他所排出的水在体积上与他的身体相等。霎时,一道思维的光芒在他脑际划过:纯金王冠比金银合金王冠排出的水要轻,同样重量的合金体积要比同样重量的纯金体积大,因而会排开更多的水。想到这里,阿基米德不顾一切地光着身子冲到大街上,发狂地喊叫到:“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就这样,在经过长时间潜心思索、研究之后,由于受到浴桶中水溢出来的启发,阿基米德获得了一种“直觉的顿悟”,并由此创立了表示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关系的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的顿悟(直觉)思维,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典故。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普普通通的事情,都是直觉思维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要装修房子,于是拿着户型图去找装修公司的设计师,他可能对着图纸看上几分钟,就可以告诉我们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以及需要花费多少钱。这其实就是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一种直觉判断。

在科学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直觉创造的例子,大致可分为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在经验基础上借助于直觉的想象和猜测提出一些科学的基本公理、定律和假说。另一种是是在冥思苦想之后以瞬间的方式在大脑中迅速出现一种新思想,它表现为明显的一瞬间的顿悟和闪现,是灵感状态的直觉。这种直觉有的出现在意识的清醒状态之中,如阿基米德提出的阿基米德定律、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等;有的出现于半睡眠状态甚至梦境之中,如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梦见神经冲动化学传递试验、门捷列夫梦中写出元素周期表、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苯分子结构、发现胰岛素的班丁在梦中获得自己的实验思想等等。

虽然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运用直觉,但是感慨是并不明白他产生的根源。现在,我们知道直觉其实就是右脑思维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开发它了。

▲右脑的五感——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