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的艺术
2927900000037

第37章 在生活中办事,八面玲珑受欢迎(4)

一瞬间的震惊。林女士和丈夫迅速对视一眼,马上表示:“那就这样吧!”再没多说什么。可是晚上回到卧室,她和丈夫谈到深夜,心中不知是惊喜还是担忧。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就有了决断力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女儿既然愿意努力争取一下,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接受。

战战兢兢中几个月过去了,孩子还是以几分之差落回了本校。之后半年多的时间,孩子的心理经历了失落、对学校的不满意和与其他同学比较后的失衡。看着她烦躁的神情,林女士的担心真是难以形容。

就在那时候,林女士常常用自己的经历给女儿“打气”。她给灿灿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单纯、胆怯、对社会一无所知,十多年来,面对许艰难困苦的生活,她和丈夫是如何熬过来的,如何靠着自己的奋斗走出困境。她对灿灿说:“我跟你爸爸现在拥有大部分好的经验、能力也都是在不断地失败中得来的。经历点儿挫折也不是坏事,这是成长中一次重要的心理考验,别人无法替代。只有依靠自己不断地打拼锻炼才可能取得成功。”林女士和丈夫一直都在灿灿的身边默默地支持她。后来,灿灿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考上了北京著名高等学府。

其实,独立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心理。若父母对这些“准大人”仍采取强权态度,喜欢命令孩子,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加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假如父母能认识到这是孩子个性的表现,抱着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的态度去面对,那么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自然容易消除。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平等地、耐心地与孩子交谈,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父母要主动接近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要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父母要给孩子理智地关爱,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在关爱中引导孩子成长。切忌对孩子过分溺爱,这种非理智毫无节制的爱,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扼杀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有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先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同理,父母要对孩子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之前,先给他一番赞誉,使孩子尝一些甜头,然后再说那些规劝的话,孩子也就容易接受了。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欣赏、赞美和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我们要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指责使孩子落后。

南京某厂技术员周宏用赞美的办法,把双耳几乎失聪的女儿婷婷,教育成了高材生。

周宏第一次看小婷婷做应用题,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是他没有。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钩,并由衷地赞扬她:“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八岁的小婷婷听了这些话,自豪极了。

在父母的鼓励下,十岁那年,婷婷就写作出版了六万字的科幻童话。消息见报后,不少残疾儿童被送到周宏门下,都在周宏的“赏识教育法”下得到了很大进步。他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周宏巧妙地把赞美运用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赞美开发了孩子内在的潜力,激起了他们学习上的热情,唤起了他们强烈的进取心,使得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在心理上彻底解放了孩子。

人都是爱听好话,喜欢受到表扬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在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美。”孩子更是如此。因为孩子好奇心强但自信心不足,他们对自己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非常在乎,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所以,恰当的赞美往往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的错误,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赞美。

家长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朋友,平等相待,学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

赞美孩子时,必须坚持原则,要在他做了值得赞美的事情时才去赞美。

赞美要掌握时机。当孩子正在做或已做完某件有意义的事,应当及时给予适当的赞美,如一时忘记了,也要设法补上。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切忌用说教的口吻提出批评,而最好用规劝的语气,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如“你应当……”;或者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该怎样解决问题,如“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法来替代呢……”

让孩子有教养地说话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虽然亲密,但对孩子说话也不能随随便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势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应注意自己的措辞。概括起来,父母与孩子对话的忌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损伤话

有些性格急躁的父母,恨铁不成钢,动辄就挖苦孩子,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会受到创伤。“你怎么不像你表姐?她门门功课都拿满分!”这样的话语,无疑会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殆尽。因为孩子往往会觉得:第一,自己遭到了贬黜,一无是处甚至没有希望;第二,想要摆脱人见人爱的表姐给自己带来的“阴影”;第三,为没人喜欢自己而愤愤不平。

2.说吓唬孩子的话

“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如果你这样说话,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因为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而你的话则是在告诉他:你有可能遗弃他。虽然你并不会这么做,但这样的话却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

3.说命令话

有些父母爱在孩子面前耍威风,说话也往往是在下禁令。例如:“放学后不许与同学玩,不许到同学家里去。”“你每天除了学习,别的什么也不许干。”由于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会变得迟钝,缺乏创造力。

4.说气话

有些修养欠佳的父母,稍不顺心就拿孩子撒气。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如:孩子有时问点事情,他们也没好气地说:“不知道,别问我。”“老问啥,没完没了的……”这些使孩子横遭冷落的气话,是父母应该忌讳的。

5.说宠爱话

有些父母喜欢溺爱子女。常常听到什么“你是妈妈的心肝儿”“命根子”之类;或者有时孩子撒娇,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这些做法容易使孩子养成各种各样的坏毛病,应该改正。

6.说侮辱话

有的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端”时,则凭主观臆断,认为孩子大逆不道,甚至口不择言地说什么“你这个不要脸的小畜生”“小流氓”……还有的父母虽然不会正面指责,但也往往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弄得孩子反驳也不是,解释也不是,只好委屈地忍受着。

7.说埋怨话

当孩子犯错误之后,他会感到很无助,会后悔当初没听从父母的话。就在这时,妈妈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会这样。”转眼间,孩子的无助就会变成自卫。为了反抗妈妈轻蔑的语气,摆脱自视蠢笨的自卑,他开始辩解。他要么在绝望中屈服,要么在愤怒中反叛;这两样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8.说欺骗话

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言不信,行不果。欺骗孩子的话一般有“听妈妈话,明天给你做好吃的、买漂亮衣服”或者“好好念书,考好给你钱”,这些话若不落实,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信了。这种话造成的后果,比不说还要坏。

让孩子不再沉迷网络

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能够想象的领域中,它几乎无所不在。通过它,人们可以和朋友保持联系、浏览信息、听音乐,生活无疑方便了很多,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青少年的网络成瘾。

当一部分父母为孩子沉溺于游戏机室不能自拔而痛心疾首的时候,另一部分家长却为孩子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怨声载道。网络时代的到来,令许多孩子沉溺于网海,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亲子关系也日渐疏远。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网络而形成的家庭问题将会增加,并将成为家长及孩子之间矛盾的焦点之一。

那么作为家长,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解救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呢?

邹女士的儿子小盼今年14岁,天资聪颖,就读于一所重点中学,一直都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好学生。但今年3月,当同学们正埋头复习时,可小盼竟去一家网吧打游戏,从此对网游一发不可收拾。小盼经常泡在网吧,把学习都抛到了脑后,成绩也一落千丈。

原本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由此笼罩上了乌云。邹女士和丈夫不论是规劝还是打骂,都没有用。他们甚至还买来一些电脑方面的书籍,想培养儿子学习电脑的兴趣,但小盼却因为看不懂而放弃。

子不教,父母之过也。于是,邹女士开始反思,采用这种“棍棒”加说教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只会激发孩子强烈的抵触情绪,反而使他更加沉迷于网络游戏。

现在她真正要做的,不是如何限制小盼上网,而是如何转移小盼对上网的注意力。所以,邹女士就慢慢地改变了做法,不再坚决要盼盼和网络游戏“划清界限”,甚至为满足小盼的需求,购买了新电脑,还在奶奶家也装上了宽带。她也不再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不再要求孩子考上名校。小盼对父母的逆反心理也慢慢地消失了,清楚地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望子成龙的心理。于是他暂停了打网络游戏,全心地投入学习中。

其实,对待那些沉迷网络的孩子,说教打骂并不是解决之道,反而只会让他们对父母产生逆反的心理。要让孩子不再沉迷于网络,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和培养新的兴趣。

硬性规定孩子以后不许再碰电脑不太可取,给他们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以“棍棒”因说教的方式来管教,只会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要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

父母在购买电脑时,应该和孩子定下一些规定,比如每天用多少个小时上网,什么时候上网,等等,还要指导孩子怎样正确使用互联网,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你很担心他花那么多的时间上网会影响健康和学习。

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新的兴趣应该是健康无害的。

宽容地对待孩子早恋

据调查显示,早恋已经成为青少年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近年来学生“早恋”现象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不仅高中生“早恋”的比率居高不下,初中生“早恋”的比率也大幅度增加,甚至有些小学生也开始谈“恋爱”了。

青少年在心理不成熟、缺乏教育和引导的情况下过早地“恋爱”是不利于成长的。他们对真正的爱情、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在男女交往中,往往因一时冲动,造成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以,早恋成了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的又一问题:如果不闻不问,总觉得会耽误孩子的学业;过问又怕逼急了,孩子弄出什么可怕的事来。

作为父母和老师,应十分谨慎小心地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并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

近来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在班上向来活跃开朗的张军有些反常,在与他进行了一次耐心的交谈后,张军终于犹豫地向李老师讲述了他对班上一位女生有好感,希望与她建立超出友谊的关系的心理。张军怯怯地问:“李老师,我是不是在谈恋爱呀?我知道辜负了你们的期望,可我真的是很喜欢她。”

李老师不愧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她亲切地说:“那个女生的确很可爱,老师、同学都喜欢她,你说大家都在同她谈恋爱吗?”张军摇摇头,露出一丝笑容,老师充满诚意地说:“现在你对某个女生产生好感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是很正常的。真诚的好感和思想品质是两码事。”

张军松了一口气,急切地问:“李老师,那我应该怎么办啊?”李老师说:“既然你也无法躲避,那就正视这种感情,让它安安静静埋在心底。她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绝不会为某种感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你也不会因为这一厢情愿的好感而白白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你说对吗?我们的人生总是有得失的,所以,在不适合获得或不应该获得的时候,及时地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放弃也是一种美,它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约束力,我非常希望在你的身上看到这种闪光的品质。”张军认真听着,用手敲敲脑袋,笑了。

后来张军参加了市、省的竞赛,并考取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他除了像以前那样活泼开朗外,还多了几分干练与成熟。

张军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将早恋化为上进的动力,那么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早恋呢?

(1)多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认识爱的真谛,而不能以强硬的手段进行干预。

(2)可以利用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充实孩子的生活的同时,使其精神有所寄托,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

(3)在家中父母应多和孩子开展一些家庭集体活动,不时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以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教育。

(4)宽容和理解孩子。动辄批评,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苛责、打骂和羞辱他们,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教孩子远离考试焦虑

现代生活中,学生要面临各方的压力,如考试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压力,有的孩子甚至还要面临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使孩子产生焦虑的情绪,在面临考试时候表现得尤其明显,使得他们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而且自己也控制不了这种情绪。

其实,焦虑本身并不一定是坏的。心理学研究证实,在焦虑适度的情况下,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随着焦虑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适度的焦虑具有促进作用,它能推动人去积极工作、学习。因而,考试之前适当的焦虑并非坏事,对有些学生,有时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绷紧他们的心弦,让他们紧张地行动起来,积极复习迎考。

但是,与许多情绪一样,一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考试焦虑一旦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学习效率就将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强而不断下降。

考试焦虑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

一是,考前焦虑。烦躁不安、紧张至极,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

二是,考场焦虑。平时学习还可以,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平时很少出现的问题都出现了。

三是,考后焦虑。由于成绩不理想,于是情绪低落,整日陷于苦闷自责中。

下面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