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生意心经(大全集)
2925700000055

第55章 马云的启示: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3)

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早在阿里巴巴创业初期,马云就提出了三点远景目标:第一是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第二是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就是说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后来马云又提出要把阿里巴巴做成一个102年的大企业,做一个屹立三个世纪不倒的大企业。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阿里巴巴采取了被许多人总结为“舍得”的战略,说白了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发展的方向,全力以赴做大做强。雅虎中国总裁曾鸣曾用“大舍大得”来概括阿里巴巴的战略选择。

马云为了实现使阿里巴巴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战略目标,一直“舍得”让新成立的业务处于战略亏损状态,这既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胆略和魄力。

●深谙西方思维,不是“海归”胜似“海归”

早在2000年7月17日,阿里巴巴创始人、总裁马云就上了《福布斯》封面。马云自己认为《福布斯》给阿里巴巴的荣誉,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的肯定。他说: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阿里巴巴就立志要做全球最好的站点,我们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做出全球最好的站点。这次阿里巴巴被《福布斯》这一权威的全球性杂志选作封面故事,说明我们以前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们应在新经济时代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

作为一名倍受尊敬的企业家领袖,马云于20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选为“全球青年领袖”。从此之后,马云一直受到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不断获得各种荣誉。而在2003年以前,马云在国内的名气似乎没有在国外叫得响。

2003年以后,随着淘宝意外战胜eBay易趣,很多人似乎一夜间认识到了马云及阿里巴巴的价值。于是,大家都开始感慨,还是外国人有眼光,能够在马云“贫寒”的时候挖掘出马云的价值,提前给马云那么多的荣誉。

自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合作后,马云在稀释一定股权的基础之上成功获得了中国互联网业最大的海外资本投入,这更是激起人们对马云先后几次成功的海外融资的浓厚兴趣。

之后,很多人都在为马云这种出奇的对“外”能力进行“溯源”:10岁就蹲在酒店门口学英语、大学专业是英语、当过6年的英语教师、开过早期的翻译社,等等。

在马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照片,是他与一对澳大利亚夫妇的合影,照片上年迈的夫妇,是马云在杭州望湖宾馆门口求学时认识的大卫·摩利的父母亲,摩利夫妇后来成了马云的义父义母和西方文化的启蒙恩师。2005年9月10日,正值阿里巴巴成立5周年,开完庆祝大会的马云焦急地飞往澳大利亚,几天后,义父肯·摩利与世长辞。在那段时间,马云痛心得几乎吃不下饭。

从没有留学海外的马云称不上“海归”,但是他对西方思维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比“海归”还要深刻。摩利家对马云最大的馈赠,就是灌输给了马云一套完整的西方思维。这种思维逻辑带来的帮助,不仅仅只是推动语言学习那么简单,对于思维方式开始形成的少年马云而言,义父母的帮助,让他学会了从西方人的角度看待人生和世界,看待人与人的交往。

西方商业社会一直对神秘的“东土”市场有着向往,因此很多“海归”成为海外企业的代理人,或者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机会。从没有留学海外的马云称不上“海归”,但是他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这类意识形态上的帮助,让马云绝不输于竞争对手,在事业上终身受用。

马云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他讲的英语却与众不同,讲话的内容和风格很中国化,具有中国式的含蓄、幽默与机智,这使得外国人喜欢听他讲话。在国际交流中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这是许多人对他的语言天赋的评价。而马云做事的方式与其语言风格更有相通之处,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叫“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

10岁开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马云的很多“狂言”,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经常会一个人想很久,我绝不是一个冲动的人。”马云对记者说。很多人认为,马云走的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道路——“墙里开花,墙外先香”,这是阿里巴巴选择的商业模式所决定的。马云认为,首先“取悦”西方世界,一开始就是商业策略上的一种安排。

根植于东方文化,又谙熟西方思维,这让马云的全球化经营之路总是显得举重若轻。

●创造价值和赚钱并重的Yes理论

很多企业家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把为众人服务作为奋斗的目标。譬如比尔·盖茨,他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把“让千万人都用得上电脑软件”作为目标;譬如山姆·沃尔顿,他发誓要建立一种既便利又廉价的商业形态,沃尔玛成为实现他这一理想的工具;再如马云,他刚开始创业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然,光有一种使命是不行的,必须创造财富,这时你创造的价值才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因而,马云认为创造价值和赚钱是一个Yes理论。

如果要说创造价值和赚钱哪个重要,我们说Yes,都重要,但是一定要问哪个更重要,则创造价值更为重要。如果创造了价值没有钱,你这个价值根本不是价值,你创造了这个价值结果没人愿意付你钱,你这是垃圾,你给社会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在创造垃圾,所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最正确的。

2005年10月,马云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的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他讲道:“我不想做商人,我只想做一个企业,做一个企业家,因为在我看来,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为了赚钱,商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企业家影响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赚钱是一个企业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你的所有技能。”正是秉着这种想法,马云做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马云并不认为阿里巴巴是“一边单一求发展,一边又做慈善来补偿的企业”。马云对于社会责任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内生于商业模式,并与企业发展战略融为一体。只有使社会责任成为内在核心基因,才能具备恒久性和可持续性;脱离商业模式、发展战略与核心价值体系等企业立身之本,去架构社会责任的做法,将很难行之久远。他以淘宝网为例,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本身决定了它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在2006年初,淘宝网就已经大约为100万人提供了就业平台。

对于企业家而言,致富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回报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旨在造福社会而非专为个人。马云坦言:“阿里巴巴也有三个代表,第一代表客户利益,第二代表员工利益,第三代表才是股东利益。先客户,再员工,最后才是股东。这三个次序不可以颠倒。”

马云说:“我觉得一个伟大的公司当然也需要赚钱,但是光会赚钱的公司不是伟大的企业。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我们觉得伟大的公司首先能为社会创造真正财富和价值,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变这个社会。”

●阿里巴巴是熬过冬天的“剩者”之王

在网络产业,坚持是最难的事。对于所有网络创业者来说,活下来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谈得上发展。互联网产业的铁律是:“剩”者为王。

“100个创业,其中95个人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没有听见声音就掉进悬崖,还有4个人是你听到一声惨叫,他掉下去了,剩下一个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还活着,但也不知道明天还活不活得下来。”

虽然马云是中国第一个抓住网络商机的人。但是在中国同样抓住网络商机的还大有人在。瀛海威就是其代表。网络大潮汹涌时,中国的网站数不胜数。

然而10年之后,还剩几家?当然剩下的都是成功者。

网络人最重要的是不能放弃,放弃才是最大的失败。放弃是很容易的,但从挫折中站起来是要花很大力气的。结束,一份声明就可以,但要把公司救起来,从小做大,要花很多代价。英雄在失败中体现,真正的将军在撤退中出现。

在互联网的严冬,在阿里巴巴最危机的时刻,资金快花完了,风投不投了,盈利模式没找到,周围网站纷纷倒闭,但马云没有放弃。面对寒流滚滚,面对四面楚歌,马云大喊:“Never never never giv eup(永不放弃)!”

马云没有放弃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的性格。马云很顽强,很有韧劲。二是因为他的信念和信心。马云坚信互联网的前途是光明的,坚信自己选择B2B的模式和方向没有错。

马云和他的团队像蚂蚁一样在冬天里想着夏天。这一点很重要。整个冬天,蚂蚁都在提醒自己:“冬天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很快就能到外面去”。于是在气温变暖的第一天,蚂蚁就会出去活动;如果气温变冷,它们再返回洞里。不能一味地等待,这样蚂蚁永远会在气温变暖的第一天出去。阿里巴巴的坚持和主动出击是国内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做到的。

马云和他的团队像蚂蚁一样全力以赴。蚂蚁在整个夏天会为冬天准备多少食物呢?

竭尽全力储备尽可能多的食物,多么令人叹服的哲学——全力以赴!马云在全力以赴地帮助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在全力以赴地帮助着中国以电子商务谋生和创业的人们,因为,只有更多人成功,他才成功。

在互联网的漫漫严冬,中国许多网站都改弦易辙了,都不做com了,只有阿里巴巴还坚守com这个阵地。

在那最艰难最残酷的时候,放弃是很容易的。事实上许多网站放弃了,他身边许多阿里巴巴的干将也准备散伙了,如果没有马云的永不放弃的精神,没有马云的顽强和坚持,阿里巴巴撑不过去冬天。

马云能做到永不放弃,还得益于他从小打架时练就的抗击打能力。

“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我又想,通常期望越高,结果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打击我,又能怎样?来吧,我都扛得住。抗打击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在阿里巴巴的创业过程中,马云曾经承受过别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公司岌岌可危,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质疑他的模式,国内不看好他,华尔街也不看好他。

业内有人甚至说,阿里巴巴如果能成功,无疑就是把一艘万吨轮船抬到喜马拉雅山顶峰上面。

“并不是阿里巴巴有多了不起,也不是马云有多了不起,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不看好我,不相信B2B模式能赚钱,可我们一直看好这个行业,始终没有改变。2002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许多做B2B贸易的网站一个个相继倒下,最后只剩下阿里巴巴。无论是互联网的冬天也好,泡沫期也好,我们都始终坚定地一路走来。有些人是晚上想试多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注定成功不了。

每一个人都很平凡,我马云也没什么了不起,这几年被媒体到处吹捧,其实自己很难为情。我一点儿也不聪明,也没有先见之明,只是一步一步走来,刚开始创业时被4家公司骗得晕头转向,但是那些骗人的公司今天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最终,阿里巴巴熬过寒冬,成为“剩者”之王。

●让媒体为你打工

马云与其说是一位眼光卓绝的生意人,不如说是一位熟知媒体、大众心理反应的心理学家。这位在宣传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贵,并没有逃过媒体异常灵敏的嗅觉,尤其是阿里巴巴反其道而为之的沉默,更加激起了媒体的好奇心与窥视欲望。

1999年5月,杭州一家媒体刊载了一篇标题为《想做全球贸易,阿里巴巴拒访》的短幅报道。阿里巴巴欲擒故纵、欲拒还羞的态度吊起了更多媒体的胃口,阿里巴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也使众多新闻人按捺不住。

终于,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热情,第一个来到杭州的是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而此前一言不发、金口难开的阿里巴巴被《商业周刊》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紧接着便是早期英文版的《南华早报》。就这样,马云不花一分一毫,却引来了无数媒体甚至是国际性媒体的争相报道。

而相比之下,早年搜狐的张朝阳不惜花费巨资铺天盖地地进行广告宣传与品牌推广,为了增加人气,他还频频出现在各种电视采访中,这一举动甚至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感:“张朝阳究竟是不是企业家?他这样能经营好一个企业吗?”有口难言的张朝阳在2003年的一次访谈中谈到此前频频作秀的动因,十分委屈地说:“搜狐是一个门户网站,需要人气,但它又没有多少钱,不能像现在一样请明星来为自己代言,所以只好自己上场秀一把了。”

张朝阳的苦衷不无道理,但是马云却能跳出媒体舆论的樊篱,这或多或少与早年马云创立中国黄页时北上与那些媒体、记者们打交道的经历有关。姜还是老的辣,“吃一堑,长一智”的马云用了“最强的进攻方式”——防守,周旋于媒体记者之间,显得游刃有余。而马云的一招“欲擒故纵”为阿里巴巴节省的广告费何止百万、千万。

中国著名营销专家张治国先生在其畅销书《蒙牛内幕》中曾提出这样的口号:广告打造“玻璃品牌”,新闻打造“钻石品牌”。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话语,就让笔者感到眼前一亮: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中国一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响亮品牌,比如海尔,我们之所以记住它不一定是因为“真诚到永远”之类的广告语,更多的也许是因为媒体报道过的类似“张瑞敏砸电冰箱”、“大地瓜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这样的或有趣、或新奇,而又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早就断言:真正的广告不在于制作一则广告,而在于让媒体讨论你的品牌而达成广告。其实,这正与张治国先生所言“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不谋而合。企业不仅要告诉客户“然”,而且要告诉客户“所以然”;“然”的工作可以由广告来承担,“所以然”的工作则最好由新闻来承担。同样是利用媒体这个平台,人们愿意看新闻而不愿接受广告,何不以新闻的形式为企业做宣传?

马云在创业之初,由于资金并不宽裕,重金打广告是很不现实的,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打广告是一件‘让人不忍心’的事情。”但他却巧妙地借助媒体的力量,为自己狠狠做了一批广告。应该说,马云很早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他非常善于利用媒体资源,比如发“软文”,比如“攀上”央视这个中国最强势的传媒机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