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生意心经(大全集)
2925700000052

第52章 胡雪岩的启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生意人(5)

胡雪岩这次做出的判断是:大量买丝,囤往租界,必赚!高价亦不惜。他的辅助理由是:洋人暗中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好的法子就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有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丝价会大涨。

局势果然按他的估计发展了。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力主禁商而惩罚洋人。清廷也回复答应这么做。

这是胡雪岩自立门户以来第一笔大宗生意。为了这笔生意,他调集了几十万银款,其中多半是从钱业同行拆借的。大家都相信胡雪岩的判断。

幸好,结局甚为圆满。“勇”和“智”结合,“智”和“义”结合,“义”和胡雪岩的处世手法结合,再加上胡雪岩从官场、从洋场、从江湖得来的消息也都千真万确,没有纰漏,这一决断变成了现钱。

商人的日思夜想,无非是希望市场能沿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希望预测的一切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希望各种意外越少越好。

勇是什么?勇是厚利,勇是机会。白圭之所以把它列为商人四德之一,就是因为勇一头连接了智,一头连接了风险。它处在“人知”的边缘,需要勇的时候,即因对此事的发展不能确知。完全地知道事情的发展就不需要勇。比如,钻人一个已被各种现代化设备修配好了的大溶洞,不需要勇,至多需要胆,来承受高度黑暗的刺激。但要踏人一个荒野中的山洞却需要勇,因为不能预知里面的情况,或许有猛兽,或许没有;或许有蛇,或许没有;或许有岔道,或许没有;或许有陷阱,或许没有……

因为是通向未知,所以就可能有机会,有厚利,不过同时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有无尽的灾难。

藩司麟桂来向胡雪岩借贷的时候,胡雪岩就处在这样一种状况中:胡雪岩对麟桂所知甚少,他人很老实,不过,正因为如此,他捞的钱也少,临走还得靠借贷弥补亏空,而且一借就是两万两银子。人走了,力不及本省地面,即便他给好处,也不知好处该从哪里给起,况且胡雪岩刚刚开业,包括同业庆贺开业送来的贺礼加起来也不过四万现银。

这里边也不纯是商业利益,还有人情在,借走了款,将来不给倒还不至于;但是他要长期拖欠,依着胡雪岩的脾气,真不能让人跑到门下天天逼债。

为难,真的为难!

胡雪岩是心中暗暗叫苦,主意却也慢慢在打。可以把王有龄赴任后的官款算进去,可以把私蓄算进去……看来,只要保证期限,借去不会有妨。麟桂要的也只是一时周转,只是他派来的人不够精明,讲出的话让胡雪岩猜不出自己会冒多大风险。

对着风险,要的也就是一个勇字,解了麟桂的急,麟桂自然感激。不日捎话过来,他到江苏接任藩司,知恩图报,答应各省解往江南大营的协饷由阜康到上海开分号代为办理。

就是说,不用垫本钱,只为这二万两银子的借款,阜康就可稳稳当当把分号开到上海!

这是胡雪岩生意发展史上颇为得意的一件事。借了这个机会,阜康在同治到光绪初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钱庄。

3.仁就是取舍

仁是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初涉商场的人,手头只要有了一小笔钱,总免不了有不少旁逸之想。无非是想一桩生意勾出另一桩生意,相信自己会连环火爆。

其实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做了这一件,就没有心思去顾另一件。不过人的贪欲确实无限,俗称“人心不足蛇吞象”,也实属正常。成为一个合格的商人,需要时间磨炼。到有一天他发现收发由心了,才证明他处理的生意范围是适度的。

胡雪岩曾走过这么一段路。

刚开钱庄时,他不免从各方面考虑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首先选定的就是到湖州做丝生意。

到上海联络生意时,他为军火生意的厚利所吸引,周旋于洋场、官府和江湖势力之间,一心要做成一笔大的军火生意。

这一周旋,眼界可就开了。原来茶比丝还赚钱,桐油也是利润不薄,至于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已经有人开始大片购置。兵慌马乱的,来逃难的人很多,要吃,有粮食生意;要玩,有戏园子……

胡雪岩有点儿乐陶陶,却急坏了亲朋好友。

“小爷叔,中国有句话,叫‘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个‘勤’字照我讲,应该当做敬业的‘敬’;反过来,‘嬉’字不做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敬则专心致志,自然精益求精。小爷叔,如果说你有失策之处,我直言相谈,就是不专心。

人的精力到底有限,你经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来看,好像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不是漏了许多好机会,谁也不得而知。”收心的方法也不止一种。

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本业看好。胡雪岩的本业就是钱庄,熟门熟路,钱庄经营好了,才好说分身去干别的。然后是典当和药店。这两样事业,一时都无利可图,完全是为了公益。开典当是为了穷人,开药店则利人又利己。

其次,让别人来照应,自己只需要在边上指点一下。或者像药店,只要选拔好了铺子,规定了宗旨,立下了规矩,大可只建设不问事,让它自己发展。

这就需要用人。用人得法,生意照样可以繁盛兴隆地多面铺开。不过,自己要退到后边来,不管那么多琐碎的事。

白圭讲“仁以取予”,强调了商人做事时的能力限度和面对这种情况时的基本态度。认识到限度是智的表现,好比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是智的表现。自称无所不知的人未免自大,所以不智。高人要面对的是实际的功利,无所不知的态度在商业实践中只能吃亏。所以有取予,知不足,只有明智商人才能做到。

面对这种限度而定取舍,是仁的表现。好多时候,舍弃和退却颇不容易。尤其是在中国,人人把面子看得十分重要,一牵涉到面子问题,就宁可自己吃大亏也不愿退却。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一旦变成具体的商事活动,吃亏的只能是死要面子的这一方。

所以,简单的一个仁字,并不容易做到。胡雪岩晚年时期,辅佐的左宗棠成了疆土重臣,自己的“财神”声名也广扬在外了,便觉得台面上总要得体,和自己的声望地位相称。老母亲的六九大寿要做,七十大寿还要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隆重热烈,让人知道胡雪岩在台面上风光依旧,得宠依旧,生意上兴隆依旧。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商人的四德,智勇仁强,到这时恐怕只剩了“强”。强撑着,虚好看,却无果敢之心有取有舍,不蔓不枝了。

4.强就是有所守

强就是有所守,讲的是商人的心理素质。眼看苦日子快熬到头了,好日子快来了,心理上却支撑不住,垮了,这就是“不能有所守”。反过来,不论眼下的局势如何变化不定,守定了自己的宗旨,事情才会有个好的了断。

在这一点上,胡雪岩是绝对不输分的。他选人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耐性,是否能克制自己。有时他甚至故意创造一些不利条件去考验所选用的人。比如,阿巧的弟弟,一来就让他上堂子找人,一试胆量,二试抵制诱惑的能力。一关过后,又给足银子,让他去送信,试探他能否拿着钱又不乱花,而且讲实话。

商业上的忍耐坚守更为沉重。

胡雪岩第一次联络庞二少爷,垄断上海丝市,以求外商屈服,获得一个较高价格。

但是,外商极为狡猾,到了年底,一分丝不收。表面上是国内丝满,暂不需要,实际上盯紧了胡雪岩,要逼他降价。

辛辛苦苦做成的局面,胡雪岩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但是,要想不向洋商退却,就得垫头寸。有能力给他帮助的,就是庞二。不过,庞二未必一定肯帮助。胡雪岩下定了决心,与其向洋人低头,不如在自己人面前丢脸。他派了刘不才专和庞二交涉。

难熬的日子!庞二如果开不出头寸,胡雪岩的钱庄就有可能发生挤兑,开业不久就有可能面临关门。胡雪岩急白了头发。

这种时候,自然是守的时候。心急如火,都要装作若无其事,静悄悄地等待结果。还得接待人,还得处理日常事务。没有消息前,一切都是未定之数。对于商人来说,除了含在口里的和拿在手里的,一切都是假的。

商业上的这种等待一个接一个,一次接一次。决定着整个大局的,性命攸关的却只有那么几次。等着了全盘皆赢,等不着全盘皆输。

所以要等,要静心。心越静,心跳的声音就越响,神经的紧张在反衬下就越发剧烈,人受的折磨也就越大。胡雪岩这次受的就是这种折磨。好多人都被类似的折磨弄垮了,胡雪岩却挺过来了。庞二答应拨头寸,虽有一半儿是死账,不过只要是胡雪岩去要,总可以要过来。

和洋人做丝生意就需要这样用心守出来,虽苦不堪言,收获却是双份儿。第一,赢得了厚利;第二,更重要的是,打垮了洋人,显示了联手的力量。

这种强的品质,面临绝境心不死,在四德中最难具备和实践。白圭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不具备这一点,前面的一切辛苦都有可能是徒劳、白费。

胡雪岩是至死不退却。他的这种可贵的商人品性,确实没有辱没左宗棠的评语:“商贾中奇男子也。”

综白圭商业四德,胡雪岩唯在“取予”一节上晚年略有失,其余则一生践行,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