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
2921400000004

第4章 实业、伟业和创业(1)

我要自己找工作

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李嘉诚

在成功之前,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

错误信念会导致平庸,正确的信念会激发人的能量、欲望和未来。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可以被比做一个安装在灯座上的灯泡,灯泡通过一根线连到无尽的电源——电力网。灯泡的亮度与它使用的电力频率成比例,或者是13、60、100瓦特,或者是200瓦特,每个灯泡都发光。那些灯泡只是从电力网中取得它们在工作时所需要的适量电力。

你从你的个人电源中取出了多少电力?你在你的成功系统里安装了15瓦特还是200瓦特的灯泡?记住,你的自我展示就是你最终从自己那儿得到的成功。父亲去世时,李嘉诚还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港岛,求职无门。双脚跑得又肿又疼。白眼冷语,深深挫痛他的自尊心。

十四五岁的李嘉诚初闯社会,就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母亲说:“你去找潮州的亲戚和同乡,潮州人总会帮助潮州人的。”母亲说了一串人名地址,他们都曾与李嘉诚的先父有过交往。

李嘉诚先赶往上环的黄记杂货店,店主黄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门,与李家祖屋仅隔两条巷,他还是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的学生。然而,赶到地方,李嘉诚却呆在街边愣怔。店铺关门,“锦赏记”布幌荡然不存。他透过门缝看,里面空无一物,只剩满地的垃圾。黄叔的店铺已经倒闭。

在李嘉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舅父庄静庵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然而,出乎母亲和舅父意料的是,李嘉诚的回答是:“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永不言败、永远进取的血性,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心,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

实业、伟业和创业

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李嘉诚

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也仅仅只有5万港元。他打工的薪水并不高,而且时间也不算太长,其中较大的那一笔还是他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

李嘉诚把他所赚的钱全部都交给自己的母亲。这5万港元是母亲替他积攒,再加上七拼八凑筹借而来的。据他以往的同事和朋友回忆说:“嘉诚从未奢侈过一日,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穿的衣服更是没有一件能上档次的。”

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赚来的、省出的,他总是对别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赚的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母亲精打细算维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李嘉诚虽然当时年纪不大,但他却已经树立了良好的人品和信誉,又兼他的经商天赋已初露锋芒,大家都看好他,自然有许多人也就乐意资助他创业。

李嘉诚将自己的塑胶厂取名叫“长江”其意义为: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汇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李嘉诚也是一位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李嘉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博大理想为基础的——要想成为一个大富豪,就必须目标高远,目光远大,而不斤斤计较于蝇头之利。远大的理想可以激励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气魄,可以让我们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

多问一个为什么

一个人能否成功,有时要看他对事物的感受能力。

——李嘉诚

若无其事在街上漫步,无心人往往什么也感受不到,而有心人呢?如果是经常寻找新事业发展契机的经营者,他对某些事物和现象就会有所印象。他会有目的、意识的将其作为“情报”来接受。

作为一个企业主应多想想“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疑问,正是一个经营者最必要的感受方法。有关“为什么”的思考是探究、摸清事物最本质的出发点。

只对眼前的事物照原样接受,是不能看穿其本质的。比如,到咖啡店喝咖啡,觉得很好喝。没有“为什么”思维的人,感觉仅此而已。有“为什么”思维的人,就会认真探究哪种咖啡好喝的原因。他要确认这种咖啡是用什么煮的,他要探究咖啡豆的种类和搅拌方法。如果有机会,他还会直接询问老板调配咖啡的秘诀。

就这样,凭借“为什么”思维,这个人一路挖掘下去,从感到咖啡好喝入手,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情报——在生意舞台上,这种思维造成的差异就会如实显现出来——有“为什么”思维的人,发现“异”常现象就会力图去抓住其原因——他们更容易识破客户公司的经营危机,也更容易从部下的细微行动察知其生活上的异常,从而把握了生意上的主动地位。

“一个人能否成功,有时要看他对事物的感受能力。”

李嘉诚这样说,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李嘉诚就是通过这种“为什么”思维获得了第一桶金。

他在市场上看到了塑胶花。为什么人们会用塑胶花呢?

他从各种渠道得知,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在北欧、南欧,人们喜欢用它装饰庭院和房间。在美洲,连汽车上或工作场所也往往摆上一束塑胶花。在苏联,扫墓时用它献给亡者,表示生命早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是长青的。

为什么中国市场上没有塑胶花呢?

因为这股潮流还没有来到。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不感兴趣。

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李嘉诚生产的塑胶花便大量地销往欧美市场,获得海外厂商一片赞誉,一时间大批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年利润也从几万上升到1 000多万港元,直至1964年,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不衰。

回首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之路,无论是选择生产塑胶用品到生产塑胶花,还是后来投资地产,“为什么”思维在他成功的旅途上助了他一臂之力——生意都是先下手为强。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不断发现成功的契机。

唯有合作才能壮大

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

——李嘉诚

在大规模的商业竞争中,李嘉诚最擅长的就是与朋友合作,既使对方有利可图,又能在合作中壮大自己。例如,当有人问李嘉诚,经商多年最引以为荣的是什么事情。他说不是击败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

长期以来与李嘉诚合作最多的是包玉刚、李兆基和赌王何鸿燊。在合作过程中,李嘉诚一方面使朋友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逐渐在合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合作中的大赢家。例如,在与船王包玉刚合作收购九龙仓时,包玉刚虽然得到了李嘉诚的帮助,而夺得了九龙仓的控制权,但由于代价太大也影响了长远的发展,而李嘉诚却在这次收购中兵不血刃,大赚了一把,既赢得了名声,又得到了好处。因此李嘉诚后来者居上,超过了香港最富有的华商包玉刚爵士也就不足为奇。

1972年,长实上市时市值才157亿港元,而1973年3月号的美国《财富》杂志估算,包玉刚持有的股份价值7亿~10亿美元。若论所控公司的市值,则可望在20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年代初,包氏李氏的财富,悬殊至少有60倍。航运鼎盛的70年代中,一艘10万吨级的巨轮价值,相当香港的一幢大厦。

1977年,包氏旗下的船只近200艘,总吨位1 300万吨,若包氏有先知先觉,以船换楼,那还了得!进入20世纪80年代,航运一落千丈,航运股一败再败。包氏减船登陆,逃出厄运,但已是风光不再。尽管如此,众多的人士仍固执地认为,包氏的华商巨阀地位不可动摇。

以当时而言,戴上香港首富桂冠的李嘉诚,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不亚于当年收购香港第二大洋行和记黄埔。已具传奇色彩的李嘉诚,更镀上一层耀眼的光芒。自此,李嘉诚可与华商泰斗包玉刚平分秋色、平起平坐了。而他与其他香港巨富、马来西亚巨富的合作则使他迅速成为全球华商第一人。

学会讨顾客欢心

做生意有没有成功之道?当然是有的。其中一个成功之道,就是在顾客中树立好自己的口碑。

——李嘉诚

要使生意成功,一定要令顾客满意。只有顾客满意了,他们才会对企业忠诚,对产品忠诚,变为长期的忠实顾客——企业有了这种忠实顾客,生意上就有了保证。顾客们就会把产品的好处转介绍给亲友们,使亲友们也变为企业的顾客。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企业的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能够在顾客中树立好自己的口碑,这使李嘉诚的事业比绝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成功。

在李嘉诚还经营塑料花时,有一位从欧洲来的批发商找李嘉诚商谈,想在他的工厂内下一批订单。大家约定了第二天在酒店见面,而批发商却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如果要他们下订单,一定先要李嘉诚找一个担保人,这位担保人一定是大公司的老板或是香港的名人。第二,要求李嘉诚拿3种塑料花,每种1个样本给他看,由他决定这些样本是否令他满意,才看是否下订单。

当时,李嘉诚只不过是一间小型工厂而已,无法找到大公司的老板或是香港名人作担保。于是李嘉诚在与这位批发商见面时,就很老实地告诉他找不到这样一个担保人。不过当时李嘉诚却拿出了3种塑料花,每一种有3个样本,即总共有9个样本给这位批发商看。李嘉诚还告诉这位批发商,这是他整夜不眠,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用了整个晚上设计出来的。

批发商只要求3种塑料花样本,李嘉诚却给他每一种3个样本,共9个样本,比批发商要求还多出2倍。而且这些样本显示出不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品质上都胜过欧美等地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李嘉诚当时那一份诚意。

这位批发商被深深地打动了,马上就告诉李嘉诚要在他的工厂内下订单。李嘉诚说他找不到担保人。那位批发商却说,李嘉诚本身就是最佳的担保人。

他的诚信,他的勤奋,他满足顾客意想不到的要求,处处以顾客利益为先,都令批发商深深地感受到、了解到李嘉诚是一位年轻有为,勤奋工作,为自己前途拼搏的大好青年。之后,批发商就给了李嘉诚很多订单,使他1年内生意额升至1 000多万港元,而盈利也高达100多万港元,由此李嘉诚也找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比别人努力

你要让别人信服,你就必须付出双倍使别人信服的努力。

——李嘉诚

中国有句古话:勤能补拙。也就是说,不论一个人天份有多高,勤奋才是成功的保证。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准则就是“勤能补拙”。现在我们不妨看一看李嘉诚最初的工作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