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
2921400000018

第18章 不浪费一分钱(2)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进军美国的一次浩大行动,是1990年,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李嘉诚在美国最合算的一笔交易,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谊。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需一位富有的大亨为他解危,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邀请香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赴新加坡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动。李嘉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不浪费一分钱

钱是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李嘉诚

洛克菲勒到饭店住宿,从来只开普通房间。侍者不解,问:

“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为何这样?”

洛克菲勒回答:“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而我却没有。”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到车下。天还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起来。后来,还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块钱。随后发生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李嘉诚很快掏出100元小费付给侍者。

接着,他对身边的人说:“那一块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而这100元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既然是靠一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对于普通人来说,发挥金钱的最大效用并不是最大限度遏制消费,花钱的根本动力在于你的理财价值观,在于花钱的即期效用和远期效用的博弈。衡量花钱的效用从来没有一把神奇的尺子,但它的效用大小取决于消费结果与你真实需求的符合度。

如果一件货物虽卖得比它们的成本价还低,但你并不需要,那它们就是很贵,因为你本来可以把这笔钱用在你需要买的东西上或用来投资。

“买不需要的东西,总有一天可能会让你卖掉需要的东西。”

花钱花到实处

再有钱,也不能浪费;再花钱,也要花到实处。

——李嘉诚

在李嘉诚身上似乎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矛盾:他的事业与经历拥有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式的情节——财富、权力、名声与时代风云,但他却以罕见的低调方式行事,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

有一次,李嘉诚接受《财经》杂志的采访,记者看见他穿了一套已经洗得褪色的西装,皮鞋的前面已经裂开了一个小口,便说道:

“看到您我简直难以相信您是华人首富,我觉得您更像一个平凡的慈祥的长者。”

李嘉诚听后哈哈大笑。后来他又跟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原来,在李嘉诚少年时代,曾经遇到一个算命人。算命人说他天庭饱满,双目有神,生辰属龙命,保护星乃水星,若勤劳苦干,坚持不懈,将来定会大富大贵。于是,很多人将李嘉诚的发家史看作是命中注定的,大家也以为发家以后的李嘉诚肯定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

讲完这个故事,李嘉诚淡淡地说:“我不相信什么龙命,也不知道什么叫大富大贵,却相信了只要能勤劳肯干,坚持不懈,定有所成。如果说从我14岁开始做推销员,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如此而已,那已经是亿万身家的我完全没有必要再过简单的生活。但我之所以选择30年如一日的生活,是因为生活简朴便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赚钱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是实现人生价值、挑战自我的手段,所以无论我有多少财富,我的生活享受,与30年前无异。”

现金流掌控权

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李嘉诚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嘉诚,但一个与李嘉诚共事逾10年的人士说,李嘉诚的秘密是“心法”。

熟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嘉诚对现金流高度在意。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在确保现金流同时,李嘉诚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

“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我们有一笔可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风波也不怕。”

此外,李嘉诚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章: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嘉诚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

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嘉诚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李嘉诚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

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很少有人追问:什么在支持李嘉诚无休止的展开扩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它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

和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有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

最骄傲的交易

假如我持有一间公司一些股票,但感到我无法在友善环境下增加股权,在双方谅解的情况下,我便会卖出我的股权图利。

——李嘉诚

李嘉诚说:“假如我持有一家公司的一些股票,但感到我无法在友善环境下增加股权,在双方谅解的情况下,我便会卖出我的股权图利。”

这种速战速决的战略和不拖泥带水的作风,为他打过多次胜仗。

李嘉诚在欧洲电讯市场曾经有过十分艰难的开拓过程。1989年,李嘉城在英国的和记电讯注资84亿港元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并于1992年推出名为“兔子”的CT2流动电话服务,然而业务发展却不理想。1年之后,公司不得不结束了“兔子”的流动电话服务。随后,和记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推出GSM流动电话服务。1996年,“橙”在英国成功上市,和记从中套现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橙”经过几年的发展,至今股票价格已上涨7倍。1999年年初,李嘉诚出售“橙”42%的股权,套现50亿港元。由于和黄在历年的交易中已套现近百亿港元(超过当初投资额),因此和黄在“橙”的投资成本已等于零。

1999年10月,“橙”引起了德国最大的无线电话业务商曼内斯曼的兴趣,曼内斯曼的行政总裁于10月14日在香港和李嘉诚见面,商讨收购事宜,到21日,收购正式完成。

待交易完成,和黄除持有曼内斯曼10.2%股权,成为该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外,还可套现440亿港元现金。待两公司合并后,和黄更可间接控制市值7 000多亿港元的曼内斯曼;而曼内斯曼亦将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跨国电讯巨人,远远领先于位于第二名的意大利电讯。

“这是我最骄傲的交易。”记者会上,征战商场40多年的李嘉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兴奋地对记者表示。

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李嘉诚进账过千亿,创下了香港世纪末的商业奇迹。

理财要有耐心

赚第2个1 000万元要比赚第1个100万元简单容易得多。

——李嘉诚

在生意经营上,李嘉诚说:

“准备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等待和创造每一个生意机会。”

耐心成了李嘉诚生意成功的重要法宝。

在理财和投资上,李嘉诚说:

“如果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存14万元,如果他每年所存下的钱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因而获得每年平均20%的投资回报率,40年后财富会成长为1亿零281万元。”

许多听过李嘉诚演讲的人,经常提出疑问:

“要40年才能成为亿万富翁,时间太长了。您是否能传授一些快速理财致富的秘诀?”

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而快速致富,可以说是一点指望也没有。照着李嘉诚的秘诀,熬了漫长10年,到最后仅能买回一部车,离亿万富翁差远了。

因此,理财者必须了解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暴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你必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时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结果。

但李嘉诚也坦言,赚第2个1 000万元要比第1个100万元简单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