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
2921400000012

第12章 没有永远的生意(1)

两条腿走路

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就比较大。

——李嘉诚

在李嘉诚的经商哲学中,稳健一直是其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想当年,离开塑胶花而投资地产,但李嘉诚却没有关闭塑花厂。其后,香港形势一直不太明朗,李嘉诚就坚持“所有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开拓了向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投资市场,而后来李嘉诚除股票外,还投资债券。

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享受比定期存款高的利息,而不能分享公司的利润——李嘉诚购买债券的一大特色,是可以交换股票。

当时,债券有1~3年的期限,若认定该公司业务有可靠的增长,便以债券交换股票。假若交换不成,就将债券保留至期满,连本息套回。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信等13家公司的可兑换债券计25亿港元。

结果是胡应湘的合和债券表现十分出色。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当初价值5亿港元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到近9亿港元,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

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兑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到20世纪80年代末,李嘉诚的集团已经十分庞大,他的精力智力都不够同时管理多间大型公司。李嘉诚就改变经营策略,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这样,虽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事。

李嘉诚投资债券,一来债券与股票相比,风险不知要小多少倍,这样更符合他“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方针。

“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就比较大。”

该取则取该舍则舍

不能全部为自己而挖空心思,要能该取的取,该舍的舍。

——李嘉诚

知道何时应该退出,这点非常重要,每个生意经营者必须牢记这一点。

和记黄埔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经营2G业务,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地区、以色列及印度。移动电话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数据传输,而不是语音传输……和记黄埔已将自己定位在这一经营领域,并且在英国、意大利和奥地利获得了营业执照。

2000年8月,在伦敦的一家酒店客房里,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一个数字:430亿美元。这笔令人炫目的巨额资金是包括和记黄埔在内6家国际财团用来竞投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3G)6份营业执照的。不一会儿,霍建宁的手机响了,打来电话的是李嘉诚,他给霍建宁的指示是:不。接到指示,霍建宁退出德国的拍卖,而且将和记黄埔在德国电信执照中所持有的股份卖给了两个合作伙伴——荷兰KPNNV公司以及日本NTTDOCOMO公司。

此时香港适逢台风季节,暴风雨抽打着李嘉诚新建的办公大楼的窗户。在市场上,分析员大声疾呼,和记黄埔最后一刻退出,意味着它将失去建立遍及欧洲大陆的第三代移动电话(3G)网络的机遇。

《纽约时报》在2000年8月25日载文发问:

“超人失去威力了吗?”

当然不是!

李嘉诚早就盘算着:

“我们绝不能为了获得每一个3G营业执照而无限制地竞标。

例如,在德国的执照成本过于高昂,超过我们的预算,别无选择,只有退出。知道何时应该退出,这点非常重要,在管理任何一项业务时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我的主张从来都是稳中求进,我们事先都会制定出预算,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投资。尤其在电信项目上,你需要时间来例建网络和消费者群体,然后收获的季节才会来到。“

李嘉诚从来不对某一项业务情有独钟。20世纪80年代和记黄埔利用港口业务大获其利,从而使李嘉诚具备了向电信业投资的实力,现在李嘉诚又在筹划着将他从电信业中所赚取的臣额利润转而投入港口业务。在过去的5年里,和记黄埔至少投资20亿美元,用来购买新的港口资产,将旧的港口整饬一新。

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和记黄埔集团的营业利润为105亿美元,而港口业务就占了其中的30%,到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0%,霍建宁说:“港口是公司由业务最繁忙的部门,它为我们产生源源不断的可贵流动现金。”

总而言之,和记黄埔从欧洲电信市场上白热化的角逐中退出的同时,在一项被低估的产业(港口业务)上反其道而行之投入赌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这种善于放弃、善于选择的投资策略正是李嘉诚的魅力所在。

恰时收网

对于一个渔人,恰时收网比撒网更重要。

——李嘉诚

见好即收,是李嘉诚在商场经常运用的一项黄金战术。

什么是“见好即收”?有些人在股票市场,买入了一只股票,譬如买价是1美元。之后,这只股票真的上升,投资者当然满心高兴。这股票假设由1美元升至13美元。这位投资者赚了30%,算是不错。但很多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之下,都会认为,倒不如让股票继续升,岂不是赚得更多?于是这些投资者通常会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假设这只股票真的又再上升,由13美元升到2美元。投资者会更加高兴,自己赚的又增加了。投资者总是以价位升越得多越好。于是,这位投资者又不愿意将股票卖出。

假设这个时候股价开始回落,由2美元回落至15美元,这一位投资者认为,既然自己在2美元也未有将这只股票沽出,现时是15美元,当然不会沽出。况且,这只股票之前曾经升到过2美元,说不定很快又会回升至2美元,甚至3美元,4美元,越升越高呢?抱着这种心态,这位投资者仍然不肯沽出。但股价可能会再回落到只得1美元,投资者等于没有赚过钱,当然更加不愿意沽出了。但股价却可能会继续回落,回落到只得0.8美元、0.3美元,之后0.2美元。这位投资者,在这样的低价下,更加不愿意沽出。本来他是可以赚到一倍利润的,但现时不仅没有赚,反过来蚀了很多。

在投资市场上,这种情况很普遍,这种投资者有很多。为何他们不能够成功,为何他们不能够赚大钱?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见好即收”的道理。见好即收,是嘉诚在商场经常运用的原则,也是我们应该视之为致富的原则。

正如以上我们举过的例子,李嘉诚曾经经营塑料用品,之后,在这个市场最兴旺之时,就见好即收,转到塑料花。之后,在塑料花市场最兴旺之时,李嘉诚也见好即收,转为香港的房地产业。在香港的房地产业最兴旺之时,虽然李嘉诚仍然继续发展房地产,却将一部分资金转到世界其他各国,发展不同的行业,包括电讯业、零售业等等。尤其是在电讯业,在1999年,李嘉诚将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手中持有的英国Orange的股份,售予德国一家公司,当时的售价是最高的,之后电讯行业的股价随着科技股热潮爆破而大幅回落。但李嘉诚已经在Orange公司最高价之时,就将其股权沽售。这也是“见好即收”的最典型例子。

见好即收,使李嘉诚获得无数次成功。

“对于一个渔人,恰时收网比撒网更重要。”李嘉诚这样说。

投资风险评估

永远确保你没有买下来你不需要的东西。

——李嘉诚

李嘉诚曾在大众媒体说过一套60年致富的秘诀。他指出,如果每年把1万块钱存在银行里,那么几十年后,所积累数目不过数10万而已,而如果将这些钱投入到风险很大的行业中去,通过这样的累加,几十年后就能达到数亿之多。他用这个浅显的道理告诉人们,风险越大,越容易成功。

李嘉诚指出,商业投资者应敢于承担较大的企业风险,这是取得投资成功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商业投资者,应禁忌因吝啬财产而缺少经营的勇气。只需克服这种常人的恐惧,才可能获得成功。

假设有两种情况。其一:给你30元钱,然后给你一个机会掷硬币,如果硬币正面朝上,你就赢9元,否则,你就输9元,你掷不掷?其二:你或者可只得到30元,或者还用掷硬币来决定:正面朝上你可得39元,反面朝上即可得21元,你掷不掷?

事实上,两种情况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或者不掷,拿到30元,或者是赌运气。获得39元与获得2l元各有50%的机会,但有关研究发现,第一种情况下,有70%的人愿意赌一赌,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则只有43%的人愿意。简而言之,当人们认为他们是在用“飞来之财”——资金或补助之类赌博时,他们更愿意冒风险,但他们忘记了:哪儿来的一块钱都是一块钱。因此,人们在面对少量财富时往往愿意冒险而一旦财富过多则趋向于不愿冒险。事实上正是这种冒险的惰性心理阻止了许多人冒险经营重大的事业。

投资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和其他商业行为一样有可能赚,有可能赔,希望投资的人们要慎重选择,考虑清楚再投资。

一般来说,投资是一种有钱人的经营活动。“有钱找钱容易,无钱找钱太难。”这句话形象地说明,在流通领域中,市场经济不可能为每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特别是在商贸活动中,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的机会要以人们的资金与财产量为转移,拥有资金与财产多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赚到更多的金钱与财富。

人们在投资中往往容易犯随大流的错误。例如投资者通常忽视在价值投资领域所存在的潜在机会:一些摆脱了破产命运的公司,一些有眼力的资产担保的失宠债券,那些股票市场价格并未反映其良好的前景的公司股票,投资者经常经营购进窒利、通货紧缩时的可转换债券等。这是因为对那些能在其中得心应手运作的人来说,这是最安全又最能稳定盈利的领域。

制定投资计划时,应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可以使你的钱贬值,减小其原有的购买力,所以你在做理财规划时,计算各项目所需要的金额时,最好能针对这个因素,从宽估计。

李嘉诚指出,投资的目标与商人的意图是密切相关的。当投资目标与经营的意图完全一致时,投资的选择基本上就是正确的。举例来说,如果有28元一份的套餐和32元的无限制的自助餐,你认为哪个更划算?在这里花钱吃饭与解决饥饿感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这是一种投资,那么他的大方向就没有错。

当然,投资的方式也取决于你饥饿的程度,但总有许多人盲目地选择可以任意吃的自助餐,却不考虑自己的真正需要。他们把饱餐一顿与美食混为一谈。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保证你买的都是你所想要的。甚至更进一步,永远确保你没有买下来你不需要的东西。一旦掌握了这一投资理财的原则,那么你的投资就不会白白浪费了。

建设嘉湖山庄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李嘉诚

嘉湖山庄原名是天水围屋村。天水围在新界元朗以北,与深圳西区隔一道窄窄的深圳海湾。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也历经10年。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联合购得天水围的土地。1979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组巍城公司开发天水围。公司股权分配是这样的:华润占51%,胡忠家族大宝地产占25%,长实占125%,会德丰占5%,其他则占65%。华润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建成一座可容50万人口的新城市。

李嘉诚忙于收购和黄,未参与天水围的策划。整个开发计划,由华润主持。华润是一间国家外贸部驻港贸易集团公司,缺乏地产发展经验,亦不谙香港游戏规则。结果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 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土地,将其中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规定在12年内,在这40公顷土地上完成价值1 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达不到要求,则土地及8亿港元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162亿港元,基本建设96亿港元。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承包,并保证15%的利润。

华润兴建50万人口的城市的庞大计划胎死腹中,似乎有些心灰。其他股东亦想退出。

李嘉诚看好天水围前景,他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接下他们急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控得除华润外的49%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仅有两家的股东。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在天水围发展中,华润可获纯利752亿港元,并即付3/4(564港元)给华润。

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离政府规定的12年限期已过一半。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风险由长实承担,华润坐收渔利。当然风险大,盈利也大,若如期完成,长实按协议范围的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

这么浩大的工程,在不到7年的时间完成,大概唯有长实具备足够的经验及实力,也大概唯有长实能赚钱。

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拟建58幢27~40层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1 136万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约为0.09平方米),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共有单位16 728个,可容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预定分7期于1995年中完成。

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1 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港元,华润得463亿港元。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六期,华润等于“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更是不可斗量。

从建设嘉湖山庄过程中,不难看出李嘉诚的智慧所在。这正是他在地产上的一贯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股市弄潮

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的投资宗旨。

——李嘉诚

股市是一块大蛋糕,充满诱人的色味;股市又是一个大陷阱,隐藏惊人的恐惧。李嘉诚则是一位敢于大胆搏击股市的高手。

1972年,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李嘉诚看准时机,于7月31日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0月,向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

长实骑牛上市,倍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1倍多,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其实,长实作为新上市的公司,并不是其本身有多么高的信誉。事实上,其他上市股票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只是李嘉诚运筹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将长实上市,而取得了喜人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