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
2921400000010

第10章 人才大于钱财(1)

旧欢不离不弃

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李嘉诚

李嘉诚由一个微贱的打工仔,一步步发展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富商;长江也由一个破旧不堪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李嘉诚的巨大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外,还得助于他的“用人之道”。

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主手下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也不相同。

在长江塑胶厂草创初期,别说他的下属,就是李嘉诚本人,也须凭自己的双手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采购和推销。此时,他需要的是能像他自己一样埋头苦干的创业人才。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诚在创业之初最需要的那种忠实苦干的人才,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真可谓长江公司劳苦功高的元勋。

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拼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值得,打工的就不值得。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李嘉诚自己则说:“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支持。”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诚将他俩倚为左膀右臂。

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一般人很容易见异思迁。

多年的患难与共,使李嘉诚与盛、周两人不仅建立了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对他们的人品与能力也极为信赖。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在给他们委以重职的同时又委以重任。盛颂声主要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这两项业务可谓长实集团的重中之重。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亲自为他举行盛大宴会饯行,使盛氏十分感动。周千和则始终如一地为长实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成为长实的骨干。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他宁亏自己,也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长江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样,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用人的成功。

员工养活老板和公司

不是老板养活员工,而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李嘉诚

企业领导者对员工们好,员工们一定能感受得到,而且会因知遇之恩而努力工作。企业的生产效率一定会维持在高水平,而且不断进步。

李嘉诚一直发自内心地关心员工,而且认同他们对企业的贡献,使大家了解到,自己的贡献其实是没有白费的。

李嘉诚曾经说:

“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不是老板养活员工,而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有好机器、好技术、好设备,没有好人才去掌握它、利用它,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对员工们重视,员工们就会为企业尽力。

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地产大业的基石,又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多,减之不少。见到这里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李嘉诚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一般人眼中商人皆为利来,只为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但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动人的人情戏。

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值得我们深思。的确,没有广大的员工卖力苦干,再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相反,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为老板出力,这个企业必定大有前途。

大象蚂蚁各尽所能

假如主要机件需要用500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500匹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一部分作用。

——李嘉诚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在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而他当时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较为严重。

由于当时社会的综合因素,工人文化水平低,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技术管理方面的人员更是奇缺,那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元老重臣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要靠这样一支队伍创出佳绩显然是不可能的。李嘉诚克服重重阻力,劝退了一批创业之初帮助他一起打江山的忠心苦干的“难兄难弟”,果断地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他制订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工人、选送有前途的年轻人出国深造。而他自己,也专门请了家庭教师学习知识,并自学英语。

在李嘉诚新组建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有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港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跨国人才。可以这么说,李嘉诚今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集团能成为纵横东西的跨国集团,是和他回避了东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大胆起用跨国人才分不开的。他起用的那些跨国专家,在集团内部管理上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入长江集团,使之在经济的、科学的、高效益的条件下运作,而在外,尤其是在西方,这些跨国人才不但是李嘉诚接洽收购的先锋,而且是他集团进军西方市场的向导。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为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现任副主席英国人George C.Magnus。他是一名现代企业管理大师,20世纪70年代加入长江实业后一直追随李嘉诚左右,为“长江实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劳。另一名为李嘉诚十分器重的英国人是Simon Murry了,他是李嘉诚远征西方的代表。

1986年,李嘉诚与Simon Murry策划,买下了英国一家控股公司的部分股份,1987年又将所持股份全部出售,获利2 400万美元。此外他们还相继收购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股份,使李嘉诚的势力逐渐向国外大集团渗透。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客卿”。香港商界盛传李嘉诚左右手与“客卿”并重,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精明过人,集律师与会计师于一身的李业广和叱咤股坛的杜辉廉,后者为李嘉诚在股票发行、二级市场上的收购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1987年香港股灾之前,为李嘉诚的集团成功集资100亿港元。

在总结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部分长处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机件需要用500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500匹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一部分作用。”

李嘉诚这一番话极为透彻地点出了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

人才大于钱财

对于我来说,人才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金钱还要看得重要!

——李嘉诚

成功的企业家和失败的企业家,在用人方面,其实会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从以往古代历史当中,我们也看到,成功的人物和失败的人物,在用人方面其实是有差异的。成功人物都会认为下属对他们是有帮助的,而且重用下属。失败的人物对下属当他们是机器一样,任由领导差遣而已,一点都不看重下属们的感受,这些人物最后都只会失败。

譬如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刘邦因为重用人才,视下属追随者为得力助手,对部队为他卖命的士卒兄弟优礼有加。但反观项羽,却只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厉害的人物,其他人都不及他,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大用,结果有用人才如范增等,也一一舍他而去。即使是韩信,本来也是项羽部下,但也因为项羽并没有重用他,对他完全不尊重,对部下完全不爱惜,以致部下都不想再效忠这样的领导人,结果刘邦和项羽之争,项羽注定会失败。

对企业而言,重视部下、员工、下属,其实有同样的重要性。如果一家企业,只有老板一人,没有什么员工,则这个问题没有什么重要性。但即使只有一名员工,员工的工作量假设和老板的一样,已经是占了这家企业生产效率的一半。如果这名员工的工作表现,因为老板对他不好而受到影响,我们可以想象,占一半生产效率的人,情绪出现问题,企业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这位员工的生产效率受到影响,即企业内有一半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这个假设一路扩大,譬如企业内有1万名员工,只有1个老板。即是说,老板占整家企业的生产效率只是一万分之一。如果所有员工的工作表现都因为这位老板待他们不好而受到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当然,一个普通员工的重要性,和一个企业领导人的重要性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这里只是作一个比喻而已。不过,这里是想指出,企业内的员工,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对整家企业的运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一些情况下,没有员工,企业根本就不能够运作,这时整体员工,他们加起来的重要性,甚至不比企业的领导人低。

谈到部下、员工和下属,李嘉诚说:

“对于我来说,人才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金钱还要看得重要!”

神奇智囊团

跟我合作过、打过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数都数不清。

——李嘉诚

“合作”是经商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合作之难又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合作建立于诚信的基础之上,为双方的共同利益而谋划。李嘉诚的合作之道令人赞赏。

李业广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之一。李业广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是个“两栖”专业人士,在业界声雀甚隆。人们称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说:“不好这么讲,李业广先生可是行内的顶尖人物,我可没这个本事独包下他。”

李嘉诚说的是实话,李业广身兼香港20多间上市公司董事,这些公司市值总和相当全港上市公司总额的1/4;另外,李业广还是许多富豪的不支干薪的高参。李业广不是那种见钱眼开、有酬金必应之士,一般的大亨还请他不到。长江上市,李业广便是首届董事会董事;长江扩张之后,李业广是长江全系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就此一点,足见两李的关系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