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2921300000029

第29章 庶人篇——出身乡野间,平地起惊雷(3)

两种说法其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王重阳后来走出活死人墓进行传教。我们能否从王重阳后期的活动和思想来判断王重阳穴居活死人墓的原因呢?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的思想源泉是三教同源,三教就是儒、佛、道。他还规劝人们读诸如《般若心经》《孝经》,还有就是禁止杀生、偷盗,这些思想完全不是一个曾经抗金义士的思想,纵观王重阳后期的思想,我们也无法找到其曾经作为抗金义士的任何线索,也许在经历了活死人墓的修行后,王重阳的确大彻大悟,专心传教布道,成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郭靖和蒙古军西征的历史真实

《射雕英雄传》有蒙古大军西征花刺子模的故事。而郭靖也参与了这一场战争,其中记忆犹新的是黄蓉暗中相助他用《武穆遗书》多次化险为夷,最终帮助郭靖的蒙古军打败了花刺子模,郭靖用成吉思汗的赏踢换了城中百姓的性命。小说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似乎和蒙古军西征颇为相似,但是真实的历史还是金庸笔下的虚构故事?而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西征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

经过对历史的考证,有关蒙古军西征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在金庸的小说里加入了诸多武侠的成分,单纯从故事性上讲《神雕英雄传》对蒙古军西征的描写可谓波澜壮阔。

蒙古军西征。

成吉思汗先后统一了草原各部落,蒙古部族的势力因此得以壮大。在灭掉辽后,获古国的国土已经和中亚的花刺子模接壤了。“花国”是个贸易大国,因此渐渐地和象古也开始贸易。

“花国”的商人们带来了大量的奇珍异品,这些商品引起了蒙古贵族强烈的好奇心,成吉思汗为了保护两国的贸易不受阻挠还曾下令沿途设立驿站保护“花国”商人及双方的贸易。后来成吉思汗派出一个庞大的商队,带着大批贵重物品准备到“花国”进行贸易。但是当商队到达“花国”边境城市后,守城的将士对泉古商队带来的贵重货物产生了觊觎之心,他们污蔑商队是间谍组织,遂洗劫了商队所有货物,并杀害了所有随行人员。成吉思汗知道这件事后立即要求花刺子王摩诃末交出杀人元凶及返还所有货物,但遭到了对方的拒绝,成吉思汗遂下定决心要西征“花国”。

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20万西征花刺子模。由于对方城池坚固,攻城未能顺利进行。双方对战长达半年多,终于在1220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三面包围了花刺子模的军事重镇不花刺,经过三天的围攻,不花刺城宣告投降,为了死去的将士,蒙古军下令抢光城里所有的财物并烧掉不花刺。

历史上的郭靖并没有参加蒙古军的西征。

《射服英雄传》有关泉古军西征的场面叙述是有事实依据的。但有关郭靖参与西征却纯属虚构。历史上确实有郭靖这个人。根据《宋史·忠义传四·郭靖》记载,郭靖原是四川嘉睦江地区一个地主的护卫队首领。1207年,当地官员纷纷归降金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郭靖带着不愿降金的百姓准备迁徙,而当地投降的宋朝官员却派兵来阻拦百姓迁徙,郭靖感叹国家衰亡、百姓流离失所,自己堂堂男儿却不能以死报国,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呢,便投江自尽了。

郭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在小说中也有体现,但是这个人物死得太早,在他死了十几年后成吉思汗才亲率蒙古军西征花刺子模。因此,历史上的郭靖并没有《射雕英雄传》里那样威风八面,在成吉思汗西征立下汗马功劳也是没有的事。至于黄蓉完全是作者虚构的角色,是为了小说整体的构思而设计的一个鲜活的人物。

●武松从未到梁山

大家都知道,武松是个英雄,功夫也十分了得,他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赤手空拳打虎”,“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等,每一个故事都脍炙人口,让人拍手称快。他的行侠仗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浒传》是一部小说,所以大家可能会把武松当作小说中的人物,认为武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的英雄事迹是作者杜撰出来的。

其实不然,历史上确实有武松这样一个人,经历史考证武松是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王什庄人,生活在北宋年间,身怀武艺、有勇有谋,他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祟尚忠义、快意思仇。他在小说中的事迹却是没有的,但他的确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

《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中都有关于武松的记载: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就遨请他来知府当督头。不久,因有功被提升为提辖,成为知府商权的得力助手。后来,因高权得罪权贵,被奸人诬陷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为非作歹,横行场道,百姓怨声载道,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蔡虎”。武松对这个“蔡虎”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藏在蔡府附近,等到“蔡虎”前呼后拥回来的时候,便箭一般地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这个坏蛋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住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

从这里可以得知,武松除害后在狱中“遭重刑”而死,并没有上梁山。

杭州的老百姓“深感其德”,为了纪念这位好汉,将他葬于杭州北山街西泠桥畔,面对着秀丽的西湖。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如此侠义之人自然成了小说家笔下完美英雄的化身,施耐庵通过艺术加工,将他塑造成了《水浒传》中的武松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至于武松最后的结局,《水浒传》也写到他成了清忠祖师,得享天年,实在是一种符合老百姓心愿的、美好的艺术处理。

●为什么李自成、洪秀全注定会失败

“草根皇帝”不乏像刘邦、朱元璋这样的成功人士,但也有李自成、洪秀全这样的失败者。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和出身,也有着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但是历史的结果却告诉我们,李自成、洪秀全失败了,他们完全有机会成为新王朝的开拓者。但是为什么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他们却走了另外一条路以至于功亏一篑,令人扼腕。

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目标管理能力的缺乏使得他们很容易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他们就这样和即将到来的胜利擦肩而过,最终还是没有改写历史。

李自成。

我们可以从李自成进北京的做派可以看出,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放羊娃的出身。他已经不是那个“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闯王了。李自成的大部分部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整日不是狎妓取乐便是做着新朝登基的春秋大梦。

危机就在身后,明朝的半壁江山还没有打下来,当时的形势还很复杂。其实李自成如果醒悟还有机会争天下,因为他的制将军李岩给他提了四条建议,这四条建议足以让李闯王不至于功败垂成。这四条建议分别是:一是不要急于称帝。二是颁布的贪官追赃法令要严格按律执行,在政局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尤其要严明法纪,对于实在贪污严重者可以杀,其余都可以不予追究,对于那些清廉的官员更要在政策上保护,以争取这部分人的支持。三是严明军纪,一切军士均不得扰民,违令者,斩。四是明朝各地握有军队的官员现处于观望状态,这个时候切不可兴兵讨伐,如若讨伐必将陷大顺于万劫不复之境地。可以采取安抚的策略,赐侯封爵未尝不可。

可是李自成偏偏没有采纳这四条建议,他正在享受复仇所带来的快感以及追赃带来的巨额财富的狂喜之中。李自成入京不足一月便被迫出走,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结束了。

洪秀全。

二百年之后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的情况几乎和李自成一样,他在打到南京的时候就开始做起皇帝梦,他还是第一个还没有将对手打倒就开始做皇帝、甚至其奢靡程度大于皇帝的人。

洪秀全是一个眼光短浅、胸无大志而且荒淫无道的人。他在攻占南京后便想偏安一隅做一个太平皇帝。加之内部矛盾一直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自上而下革命斗志的消亡,使得太平天国运动昙花一现,终归失败。

从李自成和洪秀全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其实有机会成为历史的改写者,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缺乏一个开国君主所必须具备的管理能力,即自我管理能力和目标管理能力。周文王可以平静地等待机会的出现;刘邦在看到咸阳宫时,他完全可以据为己有,但是他选择了离开;唐朝开国之前,李渊父子始终封隋炀帝的儿子为隋帝……这些很简单的细节却决定了一件大事的成功与否。创业难,守业更难。只有住得管理自己以及懂得管理目标的统治者才可能成为王朝的统治者。

在失败和成功之间,我们发现:成功建立王朝的统治者,他们关注的是持续不变的形势以及在面临不同形势时所作的战略目标,他们始终警惕自己不要被路上的东西迷惑,要披荆斩棘,一直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才会成为王朝斗争的胜利者。而那些失败的人恰恰是忘记了制定这样的目标或者干脆就没有这样的目标。

●李自成归宿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了中下层贫苦农民的大力支持,当时的人们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迅速,不久便攻破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但是由于起义军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李自成入京不足一月便被迫出走,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结束了。兵败后李自成带余部南撤,途中遭遇围追堵截、屡战屡败,后闯王不知所踪,成为历史之谜。

客死九宫山。

这个说法来自当时清朝名将爱新觉罗·阿济格,他也是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对李自成如何殉难是这样解释的:“李自成窜走时,随身只有士兵20人左右,在九宫山被山民围困,不能逃脱,然后自缢而死。”李自成从小贫苦出身而且勇猛有胆略不可能自杀。况且阿济格并非亲眼所见而是听部下传言,不足为信。

据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绥寇纪略》中有关于李自成兵败九宫山的记述:“至九宫山,独自上山谒元帝庙,当地山民误以为是盗贼首领‘碎其首’而亡。”

而费密的《荒书》记述:“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被山民围攻,十八骑被杀,李自成和山民程九伯搏斗,不慎被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袭击致死。

夹山灵泉寺隐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