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大全集
2919800000036

第36章 外篇(下)(1)

刻意

本篇延续了“养生主”的思想,进一步宣讲养生哲学,认为养生之道,要在去情寡欲,体悟纯素,做到不喜不怒,莫哀莫乐,完全与世无争,一切任其自然,而凡事刻意为亢、为修、为治、为闲、为寿的人,只能成为丧真失性的人。庄子高度肯定了养神在养生中的关键作用,并明确指出过分追求外物的危害性。

文中列出山林隐士、教诲至人、达官显贵、闲居安适、修炼气功的人这些五等俗人,以衬托出生人,接着连用六个“故曰”来盛赞圣人之德——恬淡、寂寞、虚静、无为,而以“此养神之道也”总结收圣德之美,提示全篇宗旨。为了突出宗旨,又复引养剑、野语加重申诉。末尾结以“真人”,意在示人以大道至虚至真之境。

【原文】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搞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①,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②,吐故纳新,熊经鸟申③,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④,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注释】

①就:去,走向。薮泽:指湖边草滩的地方。②吹呴(xǔ):用力呼气称为吹,慢慢出气叫呴。③熊经鸟申:像熊一样攀到树上,像鸟一样空中飞翔。④澹然:寂爽淡然。

【译文】

磨砺心志祟尚品行,超脱世俗,高谈阔论,抱怨怀才不遇而讥评世事无道,为了表现自己清高罢了,这是避居山谷的隐士,毁议世事的人,正是那些洁身自好、宁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讲说仁义忠信,恭敬节俭,推辞礼让,为了修身而已,这是与世道相安并处之人,专门从事教育者,有时到处游说,有时定居讲学之人所喜好的。宣扬大功,树立大名,用礼仪来划分君臣的秩序,并以此端正和维护上下各级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罢了,这样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祟国君强大国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于建立功业开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隐逸在湖泽草野之间,居住在静谧荒草之间,天天钓鱼消磨时间,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样做乃是闲游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闲暇无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调息呼吸,吐故纳新,模仿熊倒挂在树上,像鸟一样展翅飞翔,为了长寿而已。这是从事导气引体的人,修身养性的人,像彭祖那样追求高寿的人所喜好的。

如果不磨砺心志就能高尚,不倡导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隐居江湖而得到闲暇,不导气引体而能长寿,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得到。淡漠无心之极而一切美好的东西必从之而来。这是天地之大道,圣人的高尚品德。

【品读庄子】

平常心是道

清人刘凤苞说:“《刻意》篇,摹写圣人之德。开手撰出五个样子,衬托圣人,闲闲布置,体密气疏。转入圣人,将五者一齐压倒。层层脱卸,有回风舞雪之姿。”

励行清高,宣讲仁义,追求声名,注重政绩,保养身体,对于人来说,各有不同的志向,但是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偏滞一隅,丧失真性。要真正做到“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就是最好的方法。

对人生刻意的追求,反而会有诸多的失意和挫败。面对任何事,都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

心里有鬼

古代有个比丘学习入定,可是每次都会有一只大蜘蛛来捣乱,他十分无奈,便请教一名高僧。高僧对他说:“下次入定时,如果大蜘蛛再来捣乱,你就用笔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圈。”

比丘遵从高僧的话准备了一只笔,当大蜘蛛再度出现时,他毫不迟疑地在它的肚皮上画了一个圈,谁知刚一画完,大蜘蛛便消失了。

等到比丘入定完毕,他惊奇地发现,那只圆圈竟然就画在自己的肚脐之上。于是他明白了,真正的干扰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无论做什么事,心猿意马都是最要不得的。很多人把自己的不专心归咎于外界的干扰,其实不知,有时,那只讨厌的蜘蛛正是从自己的心里爬出来的。

摆脱心魔的纠缠,只能从“心”做起,只要心里平静了,外物的刺激就再也难以产生作用。

【原文】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①,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②,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③,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注释】

①纯粹:纯净不掺杂。②弊:疲惫,困乏。③郁闭:滞留,郁积。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

所以说,圣人息心于恬淡虚无的境界,遇到艰难险阻能够化险为夷,然后就能心境恬淡。安稳恬淡,那么忧患不能进入内心,邪气不能侵袭肌体,因而他们的德行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

所以说,圣人在世时能够顺应天理行事,死去了就像万物蜕然变化一样而无挂念;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又跟阳气一道波动。不做幸福的先导,也不为祸患的起始,受到外界感动而后才有应和,受到压力而后采取行动,迫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弃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旁人的非议,没有鬼神的责难。生时如同漂浮的泡沫,死后看做疲劳后的休息。不假思索、考虑,也不预先谋划。明亮而不耀眼,守信而不要求必定兑现。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没有忧愁,其精神纯净不参杂,故不疲劳。虚无恬淡,就与自然之德性相合。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都是违背纯真本性的邪恶表现;喜悦和愤怒,都是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保持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运用而不停歇就会使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蝎。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停滞不流动也就不会清澈,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

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虚静专一而不随物改变,恬淡而又无为,顺应天理而运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品读庄子】

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在庄子看来,没有快乐忧愁的境界是人最原本的德性。这种思想便是“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人之所以有快乐和忧愁,与个人的得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己有所得,就快乐;有所失,就忧愁。在人的心境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时候,心中就没有了任何东西,心中没有了任何东西,也就没有了自己和自己的得失。既然没有自己和自己的得失,那也就没有了快乐和忧愁。而与大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人的本性回归于道。

人的本性回归于道便是人本性最纯洁的时候,庄子将本性称之为德,心中既不忧愁也不快乐,这就是德性最为完美的时候。

老板不是拿来喜欢的

她去应聘一个秘书的工作,对方问:“你喜欢怎样的老板?”她顺口答:“老板不是被喜欢的。他是付你工资、你得替他工作的那个人。所以,喜欢怎样的人,与老板无关。”

很多年前,她碰到的第一个老板是位老先生。他非常体恤下属,他会自己坐出租车去参加会议,而让他的司机开车去机场接出差回来的同事。就冲这一点,她无怨无悔地在那个老板那儿工作了许多年。直到要买房子,认真地把老板付的工资折算成可以购买到的平方米数,发现前景不容乐观,才痛下决心跳了槽。

第二个老板是个德国人,第一次见面她就同他起了争执,没想到,从此引起了老板的注意,大会小会都要叫上她,要是哪次会上她不提问题、没点儿争论,老板竟会觉得那个会没开透。

在不断的争论中,她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清晰,英语口才越来越好,胆子越来越大。可是有一次老板在会上又一次习惯性地大发雷霆、口不择言时,她忍无可忍,当着许多人的面一拍桌子站起来:“你喊什么喊!”愤然离席、辞职。不过平心而论,在这位老板的高压政策下,她发现自己学到很多东西,也进步、成熟很多。所以,虽然“不喜欢”那个老板,她却感激他。

第三个老板年轻、英俊、聪明、礼貌,事业成功,更有无量前途,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这个老板,包括她。可是当她开始有点儿迷惑自己更多地是在欣赏一个好的老板,还是在欣赏一个优秀的男人的时候,当她越来越经常地以老板为参照物去苛求自己的男友的时候,她知道自己该换工作了,因为老板不是被喜欢的。

【原文】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①,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②,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③。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土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注释】

①柙:通“匣”,放在匣子里面。②蟠:遮布,遮及。③同帝:如同天帝。

【译文】

今有吴越地方出产的宝剑,用匣子秘藏起来,不敢轻易使用,因为是最为珍贵的。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上接近苍天,下遍及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踪迹,它的名字就叫做同于天帝。纯粹素朴的道,就是持守精神,持守精神而不失却本真,跟精神融合为一,浑一就使精智畅通无碍,也就合于自然之理。俗语有这样的说法:“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哲的人重视素朴的精神。”所以,素就是说没有什么与它混杂,纯就是说自然赋予的东西没有亏损。能够体察纯和素,就可叫他“真人”。

【品读庄子】

做“真人”

本节中提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舍不得轻易使用或浪费,这是人之常情。那么,什么东西是人生最宝贵的呢?

庄子说:是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上接近苍天,下遍及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踪迹,庄子劝我们,必须好好珍藏,好好保守,好好使用,绝对不要亏损精神。

之后,谈到“真人”,说“真人”精粹不混杂,不亏损精神,能够轻易地体察纯和素。如何才能做一个能体察纯和素的真人呢?庄子告诉我们: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那么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他用“水”来做比喻。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但是闭塞不流动也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一方面既要流通;另一方面又必须平静。在实际的操作上,身体必须与精神融合为一,合一就能使精神智慧在身体内畅通无碍,也就合于自然之理了。

同时要做个“真人”,庄子提醒我们要好好自我反省,弄明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伪装。

伪装也许很容易,但是人生已经很辛苦,又何必再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一点蜗角虚名勉强自己?

蜘蛛技穷

一个农夫正在菜园里松土,突然从土堆后面跳出一只很大的毒蜘蛛,农夫吓得惊叫一声,跳到一边去。“谁敢动动我,我就咬死谁!”毒蜘蛛舞动着长脚威胁农夫,还发出咝咝的怪叫。它张开大嘴恶狠狠地对农夫说:“蠢农夫,你给我听明白了,只要被我咬一口,你就会死得很惨。你会在痛苦中抽搐,然后再慢慢地咽气!”农夫心里清楚,这只毒蜘蛛只是在装腔作势,他向后退了一步,运足力气,光着脚丫子狠命向蜘蛛踩去,一边说:“你嘴上讲得那么厉害,我这个泥巴腿倒要领教领教,看你能不能咬死我!”毒蜘蛛不声不响地被踩死了,它用最后一口气狠命地在农夫的大脚掌上咬了一口。但是农夫的脚掌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他除了感到轻轻一蜇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

虚张声势永远都是吓不倒别人的。也许别人会被你的装模作样蒙骗一时,但是,久而久之,你的真实分量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那时候,再多花哨言辞也将无济于事。

缮性

本篇以义名篇,取开篇“缮性”两字为题,揭示全篇修养性情的宗旨。

北宋王雾说:“夫矫削僻异之行非出于人之天真,而生于世俗之伪心。伪心用,则正性所以失。正性失而不悟其自失,复欲以伪而完治矣。庄子因而作《缮性》篇。”

明代程以宁说:“此篇为性命而发。俗学俗思性命交丧,惟深根宁极,性反而神完,乐全而志得,与倒置之民异矣。”

明代陆西星总评本篇时说:“此篇亦是一片文字递递说下,‘以恬养知’是其主意。说以世道交丧,圣人之德隐,遂将‘隐’字生下许多意思,与孟子‘所性分定,大行不加,穷居不损’意同,议论极醇无疵。”“极醇无疵”一语,在此篇是中肯的评价,在古人亦是最高境界的赞语。

【原文】

缮性于俗学①,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②。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道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③,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④,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⑤,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⑥,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注释】

①缮性:修身养性。②蔽蒙之民:迂腐愚昧之人。③冒:覆盖。这里指强行给予。④混芒:天地形成初期的混沌样子。⑤逮:待到,以及。⑥溺:淹没。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