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大全集
2919800000013

第13章 内篇(下)(5)

申徒嘉说:“自个儿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像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刷我的?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

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深感惭愧,脸色顿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品读庄子】

理性看待成败

本章节围绕申徒嘉和子产的争辩,展开智慧和俗愚的自由比较。庄子通过申徒嘉对子产的教训,说明了理智之全在和世俗之见狭路相逢的时候,相争的结果,必然是理智战胜俗见。

文中子产听完申徒嘉的话后,突然之间觉得有一种内心的惭愧。这是一个肢体健全的人,在一个肢体不全的人面前流露出的惭愧,这种惭愧是源自于他内心的缺失,他明白了一个人并不靠他的肢体,甚至不靠他的权位来评价他是否成功,而在于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而申徒嘉肢体的残缺是来自外在,对他来说,不幸的是因为他被判罚,身体残缺,并受到子产排斥;万幸的则是因为受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包容与关爱,他获得了尊严。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有些事,比如过去的错误及导致的后果,即使不能改变,如果能够对这后果的因有个正确的经验知识,意义也同于真理认识。成功的经验可以安人,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安人于后。

对成功和失败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的来源,这个真理的两面性,只有智慧者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把握。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狮子

有一头母狮子,读了很多有关素质教育的书,觉得自己的孩子迪奥完全可以被培养成为一头完美的狮子。

几年后,少年狮子迪奥对自己和世界有了许多观察和思考。他发现,虽然兽类都认为狮子是草原之王,但自己有个明显弱点,就是在中长跑项目中的耐力要比羚羊弱。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个弱点,羚羊从嘴边溜掉了。通过查询文献和实验研究,他弄明白了,羚羊耐力好的原因是他们的食物。于是,他瞒着母狮子,每天偷偷地吃草。一周后,奄奄一息的迪奥被母亲送到医院。由于治疗及时,他恢复了体力,但坚持要继续吃草。他埋怨母亲中断了他的计划。

几经劝说无效,母狮子在医生的建议下,带迪奥定期去见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为他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师首先帮迪奥认识到他的错误观念,那就是狮子没有缺点才是真正的草原之王。而正确的观念是,不管有没有缺点,狮子从来就是草原之王。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他没有缺点,而是因为他的优点突出。他是靠突出的观察力、优异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精准的动作而不是靠完美才称霸于草原的,没有缺点的狮子是不存在的……

几年后,迪奥成了那片草原上最好的狮子。他是靠反应灵敏、选择位置恰当而成名的。当然,同其他狮子一样,他的中长跑成绩仍然不上羚羊,但他已经不在意这一点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狮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人。完美只存在于追求完美的信念中。所谓成功者,就是能认清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挥至极致的人。

【原文】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①。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②!”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③,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④,吾是以务全之也⑤。夫天无不覆⑥,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⑦。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⑧!”

无趾语老聃曰⑨:“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⑩?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⑾,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⑿?”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⒀,以可不可为一贯者⒁,解其桎桔,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⒂,安可解!”

【注释】

①踵:脚后跟,这里指用脚后跟走路。②何及:怎么赶得上。言外之意怎么能够补救。③不知务:犹言不通晓事理。④尊足:即尊于足,“尊足者”意思是比脚更尊贵的东西,这里指道德修养。⑤务:务求,努力做到。⑥无:莫名,没有什么。⑦陋:浅薄固陋。⑧全德:保全了道德修养。一说“全德”,即全体,指形体没有残缺。从上下文意看,后说更合理些。⑨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聃。⑩宾宾:频频。学子:即学于子,向老聃请教。⑾蕲(qí):求。諔(jí)诡:奇异。“諔诡幻怪”四字词义相近,都含有奇特、怪异、虚妄的意思。⑿桎梏:古代的一种刑具,犹如今言脚镣手铐,喻指束缚自己的工具。⒀一条:一致,一样的。⒁贯:通。一贯,即齐一相通。⒂天:自然。刑:这里讲作“惩罚”的意思。

【译文】

鲁国有个名叫叔山无趾的人,因受刑罚而失去脚趾,他用后脚跟走路拜访孔子。孔子对他说:“你太不谨慎了,才受刑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现在虽然来请教,怎么来得及挽回呢?”

叔山无趾说:“我因为不识时务,轻易支配自己的身体,才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留着比脚趾更珍贵的东西,我是为了保全它才来请教你的。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没想到先生居然这样对我!”

孔子说:“是我太浅薄了。先生不妨进来坐下,把你明白的道理跟我说说。”

叔山无趾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失去了脚趾,依然孜孜不倦地求学来弥补以前的过失,何况道德品行形态都健全的人呢!”

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恐怕还没达到圣人的水平吧?他为什么不停地来向你求教呢?他总是希望靠虚伪的名声美誉天下,他难道不懂得圣人都是把这些看做束缚自己的枷锁吗?”

老子说:“为什么不直接使他把死和生看成齐一,把肯定与不肯定看成齐一,从而摆脱这个精神枷锁,这样做不是更好吗?”

叔山无趾说:“这是自然给他的处罚,怎么解脱得了啊!”

【品读庄子】

绊脚石往往就是自己

本章节围绕叔山无趾和仲尼的对话,可以看得出叔山无趾不是一个寻常之辈。

孔子一直把叔山无趾被砍掉脚趾从很直观的角度来看,认定是他品行有污点,或犯了过错的结果。他完全站在压迫者的立场说话,因此,他对叔山绝对没有同情心。他虽然表面上向叔山无趾道歉,改口称叔山为“夫子”,可是在对学生说话时,并没有改变他的观点与立场。可见孔子的偏执、自以为是和虚伪。

孔子到处炫耀,以学者自居,广收弟子,想用奇特的方法,为自己打造声誉。他根本不懂得,道德修养至上的人把这一切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叔山把孔子看透了。老子还以慈悲心肠,希望叔山能去帮孔子化解化解。但是叔山由于见孔子的经验,认为这就是:上天给予他的处罚,是没有人能帮他化解的。这又是多么可悲呀!

人本身,就是扼杀自己成功的枷锁。有多少人能悟到这一层?

要快乐吗那就把鱼驱逐掉吧

我上大学以前,日子其实过得很艰苦。那时候家里穷,父母拿不出多少钱,每周离家时,母亲都让我带上满满当当一大包干粮,以便节省饭票和菜票。但那时候却非常快乐,总觉得一切都那么有趣味。在这样的心境下,大学在我的心里,那是如天堂一般的美好。

真正上了大学后,却时时觉得很郁闷。城里同学有时髦衣服穿,在食堂买饭也可以趾高气扬地插队,因为他们吃得起肉,就连找女朋友,他们也容易得多。这样的境遇让我很自卑。过完年回到宿舍,城里同学都大谈特谈这个寒假他们在海南、新加坡的见闻和奇遇,乡村同学则默默地躲在一旁,心里只能平添几分烦恼。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拜年,家境好的可以带名贵礼品,家境差的只能带土特产-一从老师们的脸上,我能明确得到一个信息:其实老师们也喜爱富学生,哪怕那个学生调皮、捣蛋、门门考试不及格。这种时时处处由于家境而获致的不平等让许多跟我一样的同学产生了一个远大的“抱负”:毕业后,一定要挣很多钱,一定要娶美女,一定要驾名车。这样的信念支持着很多穷人的孩子过完了四年灰暗的大学生活。他们忍耐着,所以他们不快乐;他们愈是不快乐,他们愈是要求自己忍耐着。因为一毕业,一有钱,什么都会改变的。

真正的毕业来临后,许多事情并不像当初想像的那样。虽然大家都挣上了工资,都有了能随意支配的一点闲钱,但每当同学聚会时,大家还是颇为不满,甚至牢骚满腹,几杯酒下肚,一种极度失意的情绪便在大家中间传递、追加。看得出来,人人都在抱怨一种被奴役的状态——你说某某领导简直是个混蛋,礼拜天还让人加班;他说某某同事经常跑人事处告状,人事处处长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他;还有的说,经理说涨工资,可半年了一分钱都没涨,简直把人当成奴隶来使……

有一次,我借着酒意大声质问:大家都如此不快乐,上大学还有什么用?工作还有什么用?大家不如都辞职不干了!话音落定,我那些牢骚满腹的朋友们惊愕了一阵子,鼓掌表示赞同了一阵子,第二天都还是乖乖地回到了单位。

此后,我就觉得,即使以后大家能如当初所愿,有许多钱,能驾名车,但大家一定还是不快乐。因为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比较”,有“比较”,就有“不如意”。这样的想法让我很绝望:我真的无法快乐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去请教我的叔父。在我的眼里,叔父是个智者,他几乎没有不快乐的时候——无论贫困还是富足,无论健康还是疾病缠身,也无论是替人写材料和跑腿的当初的小职员,还是受人尊重的今日的研究所所长……

叔父听完我的问题后,随手摔给我一本书让我看看封面上那幅漫画:一只老鼠骑在猫身上,猫驮着它向前跑。

叔父问我:老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耐?

我说:因为它手里拿着一支长竿子,而竿子上悬挂着一条鱼。

叔父说:那鱼让猫如此有“欲望”,所以老鼠奴役了它。

我若有所悟。叔父接着说,你为什么不快乐?就是因为你心里装着一条鱼,那鱼就是你的欲望,那欲望让你洁净的心变成了“利欲之心”——利欲犹如火焰,拿火焰炙烤你的心,你能快乐吗?

我说:那老鼠是什么?

叔父说:老鼠就是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以及你认为一切让你失去快乐的人和事。

他们也许胸无点墨,但他们拿着那支竿子,那竿子上的线恰好牵着你心中的鱼。如此一来,你只能被他们奴役,而奴役状态是你不快乐的根源。你也许无法摆脱他们,但你至少可以驱逐掉你心中的鱼。

【原文】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①,曰哀骀它②。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③,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④;不至乎期年⑤,而寡人信之。国无宰⑥,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⑦。汜而若辞⑧,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卹焉若有亡也⑨,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犭屯子食于其死母者⑩,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⑾。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⑿;刖者之屦⒀,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⒁,不爪翦⒂,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⒃;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部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脩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注释】

①恶人:五陋的人。②哀骀(tái)它(tuō):虚构人名。③君人之位:即统治别人的地位。济:救助。④意:猜想,意料。“有意乎其为人”,意思是,对于他的为人有了了解。⑤期(jī)年:一周年。⑥宰:主持政务的官员。⑦闷然:神情淡漠的样子。⑧汜:心不在焉的样子。辞:推却。⑨卹(xù):“恤”字的异体,忧虑。亡:失。⑩犭屯(tún):同“豚”;小猪。食:这里指吮吸乳汁。⑾眴(shùn)若:惊惶的样子。走:跑。⑿翣(shà):古代出殡时棺木上的饰物,形同羽扇。资:送。⒀刖(yuè):断足的刑罚。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这里泛指鞋子。连续两句都是比喻:战死之人埋葬沙场无须棺木,当然也就用不着棺饰,砍断了脚的人无须穿鞋,当然也就用不着鞋子,意在说明失去了根本外在的东西也就同时失去了可爱的价值。⒁诸御:宫中御女,即宫女。⒂翦(jiǎn):“剪”的异体。联系下一句,不修指甲,不穿耳眼,意在说明不加修饰以显本质。⒃命之行:自然的运行,指非人为造成的情况变化。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卫国有个丑八怪,名叫哀骀它。男的跟他相处,依恋着不肯离开。女人见到他,向父母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我宁可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种女子十几个还不止。从不曾听说他提出过什么倡导,只是经常应和他人。他没有君王的权利以拯救苦难的人们,也没有足够的钱财救济那些饥饿的人们。他那副丑陋的样子,人们见了就害怕。他只是应和却不提倡,知名度没有超出卫国,但是很多男男女女都围在他的身边。他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把他召来看了看,果真相貌丑陋,空前绝后。我们交往了一个月,对他为人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十分信任他。国家缺少一个主持政务的官员,我就让他去做。他好像不太高兴,思考了一会儿才答应下来。我觉得不好意思,硬是把国事交给他做。没做多久,他就辞职离开了,我内心优虑,若有所失,就好像没有人同寡人享受这个国家似的。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