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力场中,谋臣是从最高掌权者手中分一杯羹的人。如何能分到这一杯羹,如何能分得更多的羹,这里面可有着更大的学问。
古人有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对作为臣下的人来说,谋取权力的学问,就在这一个“择”字上。
在多国并存的时代,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择”,有一定的自主性,因为可供选择的“主”不只一人,“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在改朝换代之际,在帝位更迭之时,这种“择”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臣下选择的标准也只有一条,即选择那些能够给予自己更多、更大权力的人。
什么样的君王会是这种人呢?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与臣下志同道合或臭味相投、肯于放权的人;二是昏庸无能、无意行使权力的人;三是年龄幼小,根本无力或无法行使权力的人。
一、宁戚自荐
酒好也怕巷子深,千里马不想被埋没,就要懂得露两手,主动向伯乐推销,以求他日自奋蹄。如果仅埋头等待,难免会老死于草槽之中。
齐桓公继位之后,重用管仲和鲍叔牙,对内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改革,国势日趋强盛,开始对外图谋霸业。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征得周天子同意约集各诸侯国在北杏(齐国西部,今山东东阿境内)会盟,刚继位的宋桓公不愿接受齐桓公的领导,未等到签订盟约,就先期偷跑回国。齐桓公对此异常恼怒,约集了陈国、曹国,打起周天子的旗号,共同兴兵讨伐宋国。
管仲率领着一队人马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发。走了大约三十多里,来到一座山脚下,就见一个头戴破草帽,身穿粗布衣服,光着两个脚丫的农夫,一边挥动鞭子赶牛,一边悠然自得地唱歌。
管仲从旁边经过,看那农夫气度不凡,不像俗人,就命人给他送些食物。农夫伸手接过,也不答谢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并告诉差人说:“我要会见相国!”差人回答说:“相国已经坐车过去了。”农夫说:“既然这样,就请你向相国转告一句话:‘浩浩白水’。”差人快步追上管仲,把农夫的话告诉了他。管仲茫然,他的爱妾婧说:“我记得古诗《白水》中有‘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若召我,我将安居?’我想这是他富有才干,自荐于你。”管仲闻言立即命令停车,让人把这个农夫请来。农夫见了管仲说:“我是卫国人,姓宁名戚,风闻相国极有才干,特地远道来访,可惜无人引见,只好流落在此,给人放牛以糊口。”
管仲与他谈论安邦治国之道,宁戚见解精辟,对答如流,管仲联想到自己类似的遭遇,不禁感慨叹息。随后,管仲给齐桓公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宁戚说:“我们国君不久要率兵路过这里,你拿着这封信去见他,一定会得到重用!”说完,管仲又驱车前行了。
宁戚仍旧留在村中放牛。三天以后,齐国大队人马果然浩浩荡荡地开过来。等到齐桓公马车驶近,宁戚便用鞭子轻轻抽打着牛背,站在路边引吭高歌:
南山湖水波涛涌,
鲤鱼游水骤然腾。
慨叹尧舜不重在,
贤才粗衣难谋生。
起早贪黑放牛行,
长夜难度何时明。
齐桓公听到一个牧牛农夫竟敢在这里指桑骂槐,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抓到车前,喝道:“何处刁民?妄谈国政!寡人治理齐国,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各国臣服,如此太平盛世,与尧舜之时有何不同?你怎么竟敢说成是暗无天日?”
宁戚冷笑连声,说:“尧舜在世,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如今的齐国东征西讨,怨声载道。尧舜在世,冷落亲子,谦让天下;如今齐王,杀兄得国,不仁不义。”齐桓公闻听,气急败坏,怒声吼道:“匹夫竟敢如此出言不恭!左右给我砍了!”左右侍卫立即绑缚宁戚,准备开刀问斩。
宁戚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昏庸的夏桀王杀死了贤能的关龙逢;暴虐的商纣杀死了忠诚的比干;想不到今日我宁戚能有幸与关龙逄、比干比肩而三!”
齐桓公看到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神态,深受触动,陡生敬意。念头一转,便命人松绑,满脸赔笑,说:“寡人是测试一下您的胆量!”
这时宁戚才从怀中取出管仲的推荐信,齐桓公看完后埋怨说:“既然你有仲父的推荐信,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看?”宁戚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君要选择能臣辅佐自己,反过来说,能臣也要选择明君,刚才是我试探大王的度量!”
齐桓公于是拨给宁戚一辆车,请他一起参与讨伐宋国。
当天晚上,军队宿营后,齐桓公派人举着火把找衣冠,要给宁戚授爵封官。一个大臣建议道:“此地离卫国相距不远,何不派人去查访,如果宁戚是贤士,再加封也不晚!”齐桓公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在卫国难免有些许过错,如果查访出来,封他爵禄不好,放弃他又可惜。”就这样在军营中举着火把,拜宁戚为大夫。
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来到宋国的边界上,与陈国、曹国的军队会师后共同商议讨伐宋国的策略。宁戚建议说:“依我之见,对待宋国最好是先礼后兵,如果能通过良言相劝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岂不更好?我虽不才,情愿出使宋国,说服宋公。”
齐桓公说:“好主意!听你的!”于是传令军队就地驻扎待命,派宁戚出使宋国。
宋桓公探听到这个消息后,与大臣戴叔皮商讨对策。戴叔皮说:“宁戚前来游说,必定很有辩才。大王只要故意怠慢他,保准他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宋桓公点头称是。
宁戚入朝看见宋桓公神色倨傲,不禁长叹一声说:“宋国处境实在危险,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宋桓公一听,不禁动容:“如何见得呢?”宁戚说:“齐侯约集诸侯会盟,也是帮助您稳固君位。可是您却在中途不辞而别。眼下各国军队联合伐宋,大兵压境,谁胜谁负,不是明摆着吗?但是如果现在采取补救措施,还为时不晚。”宋桓公听后,不住点头,离开座位说:“先生有什么高见,请指教!”戴叔皮见宋桓公已被宁戚引入圈套,干着急没办法。
宁戚建议:“事到如今,您不如备下一份厚礼送给齐国,表示悔过之急,这样宋国才会安稳如旧。”宋桓公依然担心地问:“仅送些礼物就能保证他们不再进兵吗?”宁戚说:“齐侯心胸宽阔,世人皆知。以前和鲁国交战,还把占领的土地归还,大王您一时糊涂,一定会得到谅解的。”
宋桓公采纳宁戚的建议,派使者带上礼物,随宁戚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同意撤走军队并同意宋国重新入盟。
齐军撤退后,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众盟国之中地位骤升,宁戚也因此有功,深得齐桓公的赏识,一直追随在齐桓公左右。
宁戚胆大,一介贫民在宰相管仲面前卖弄文才风骚,在帝王齐桓公面前耍把戏。宁戚幸运的是遇上了管仲这样的明相,齐桓公这样的明君,否则非被乱刀砍成肉泥不可。
所以千里马欲寻伯乐,一定要寻得真正的伯乐。
二、一纸《谏逐客书》入君王法眼
李斯(公元前280~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人,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置了“丞相”一职后,第一位官居此职的人物。
李斯年轻时,在家乡做收粮征赋的小吏。一日,李斯内急入厕,几只正在吃屎的干瘪老鼠见有人来,惶恐逃窜,李斯颇有些得意,便骂了一句:“贱种!”
数日后,李斯在官府的粮仓中看见了几只硕大的老鼠,正在悠然自得地吃着粮食,对于李斯的到来,竟然视而不见。李斯见状不禁长叹:“人和老鼠真是太相似了,所处位置不同,决定了各自的贵贱尊卑。”从此,李斯发誓要做一只粮仓里的硕鼠。
26岁时,李斯投到大儒荀况的门下,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李斯把战国七雄逐个打量琢磨了一番,认定只有秦国才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地方,便离开家乡游历到了秦国,在吕不韦的门下做了门客。
当时,韩人郑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阻遏秦国东扩,说服秦王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即后来的郑国渠,这就是有名的“疲秦计”。在水渠修建过程中,“疲秦计”被识破,秦王大怒,要将一切从六国投奔来的“游士”都赶出去。李斯就是其中一个游士,当然也在驱逐之列。为了说服秦王收回成命,李斯上了《谏逐客书》。文章中,李斯列举了游士对秦国的功绩,详细分析了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秦王读罢这篇洋洋洒洒的高论,悚然动容,立即废除逐客令,对李斯加以重用。
三、娄敬的进身之路
娄敬,齐国(今山东省北部)人,是刘邦的重要谋臣,而且是刘邦不可多得的敢于直谏的谋臣,为刘氏政权设计过许多重要谋略。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夏五月,娄敬在被遣往陇西(今甘肃省东部,古郡名,治所在今临洮县南)驻防,路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时,汉高祖刘邦在那里,娄敬从车辕里走出来,穿着他那件羊皮袄,对率领他们的齐人虞将军说:“我想去拜谒皇上办一件大事。”虞将军看娄敬穿得太寒酸,要给他换一身华美服装,娄敬说:“穿丝绸,就穿丝绸去见;穿麻布,就穿麻布去见。我是不愿换衣服的。”虞将军向刘邦传话,刘邦让娄敬进去,并且赏他饭食。
然后,刘邦就和娄敬谈话。娄敬劝说刘邦:“听说陛下想定都洛阳,是想和当年的周朝比威望吧?”(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一直到公元前256年)。刘邦说:“是这样。”娄敬说:“您夺取天下的道路跟当年的周朝是不一样的。周朝祖先,从后稷起,积德累善十余代。周太王迁到岐山下,部族人民都跟着他。周文王有吕望(姜子牙)、伯夷从遥远的地方来归附,周武王会合八百诸侯灭了殷商。到了周成王登位,周公辅佐,在洛邑(洛阳市西部)建都,认为这里是天下中心,各地诸侯朝贡,道路里程均等。这里定都,君主有德则容易统治天下,无德则容易亡国。因此,周朝强盛时,四方诸侯向往周朝声威,一致服侍周天子,不用布兵驻防。到周朝衰弱了,直属领地也分裂为两个小国,诸侯也不来朝拜,周天子也不能驾御形势了。陛下和周朝不同,您从沛县起兵,率士卒三千,席卷蜀(今四川中西部)、汉(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平定三秦(关中三国: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与项羽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会战,争夺成皋(原名虎牢,今荥阳县西汜水镇),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余次,天下人民因战乱而肝脑涂地,横尸遍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残之人未起,您怎么能和周朝“成、康之治”的威望相比呢?因此,您应该入函谷关建都长安。那里过去是秦地,靠华山,临黄河,四面有关隘作屏障,有紧急情况,可以动员上百万的军队。凭借富饶肥沃的土地,真是一个天然府库、形势险固的好地方。就是东面山东地区乱了,秦国旧地也可以稳定占据。与人搏斗,不卡住他的脖子,光捶他的背,是不能制服他的。而如果您进入函谷关建都,占据秦国旧地,实际上就是既卡住了天下的脖子又可以捶它的背,是万全之策。”
刘邦听了娄敬的分析,就问大臣们是否同意。这些大臣都是山东人,都说,洛阳这地方,周朝统治了几百年,而函谷关里秦朝两代就灭亡了,这样比较,还是定都洛阳好。刘邦犹豫不决。后来,留侯张良在建都问题上完全支持娄敬的建议。刘邦才下决心,于当天西行定都关中。刘邦说:“建议建都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吧。”在古代,帝王以自己的姓氏赏赐给功臣,表示恩宠,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因“娄”、“刘”音相近,就赐娄敬改姓“刘”,任命为郎中(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设,属于郎中令,管理宫廷的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称号奉春君。春季是一年之始,因为是娄敬第一个建议建都关中的,所以称“奉春”。
四、邓禹主动投靠刘秀
邓禹善于知人,又能审时度势。邓禹年纪很小时,在长安认识了刘秀。邓禹见刘秀气度不凡,就和刘秀结为朋友。
后来各地纷纷起义,反对王莽的苛政。起义军推出了汉朝的宗室刘玄,让他做了更始皇帝,一时很多人都来依附,声势浩大。
有人要把邓禹推荐给刘玄,邓禹却看出刘玄难成大事,就婉言谢绝了。
刘秀当时只是刘玄手下的将领,人马很少,又被派往河北。邓禹听说了,就赶紧去追赶刘秀,一直追了很远,才追上了刘秀。刘秀见到邓禹,十分高兴,就开玩笑说:“你大老远地追我,是不是想要我给你个一官半职呀?”
邓禹却说:“我不想要官。”
“那你来做什么?”刘秀问。
邓禹说:“我只想帮老朋友一个忙,要你威加海内,名垂青史。”
到了晚上,两个人秉烛夜谈。邓禹向刘秀分析了天下大势,他说:现在更始帝虽然立足关西,但关东并不在他的手里。各路起义军各占一方,而刘玄没有主见,手下的将士也没有大志,所以他成不了大事。邓禹劝刘秀图谋大事,成为高祖刘邦那样的人物,来安定天下。
刘秀听了,深为折服。但这时河北的局势又发生了变化,一个叫王郎的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拉起了一支人马,很快就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刘秀几乎没了立足之地。
刘秀问邓禹:“你说天下可定,现在出现了这种局面,你怎么看?”
邓禹说:“现在海内混乱,人们思念明主,就像孩子盼望母亲一样。从古到今,成就大业的人,在于德行深厚,而不在于一时力量的强弱。”刘秀听了,信心大增。
刘秀的很多决策性问题都是和邓禹商议后决定的。刘秀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于是派邓禹去召集了几千兵马,才算有了真正的第一支嫡系部队。刘秀选任将领,也多先征询邓禹意见。因此,邓禹的功劳,大多不是建立在战场上,而更多地是出于制定方略上。
后来,刘秀果然在邓禹等人的辅佐下,翦灭各路英豪,建立了东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