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启士德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大富翁,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特别有一件稀世珍宝,是一枚闪烁着异彩的戒指,价值连城,富翁特别珍爱。临终前,他在遗嘱上写道:得到这戒指的便是他的继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为一家之长。遗嘱要后代永久保存好这个传家之宝,不能让它落到外人的手里。得到这戒指的子子孙孙,都用同样的方法立遗嘱教后代们遵守,谁得到戒指谁便是一家之长。后来,这戒指传到某个后代手里,他有三个儿子,个个受到他的钟爱。在临终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传给谁。
当然,三个儿子都想得到这个戒指,也纷纷向父亲提出请求。但矛盾的他始终想不出能够解决的办法,后来,他决定私下请一个工匠将戒指仿造两枚。父亲临终前,就把这3枚连匠人也难分真假的戒指,私下里分别传给了3个儿子。这下可好,待父亲一闭眼,3个儿子都拿出戒指作为凭证,要求以家长的名义继承产业,可是谁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谁应该做真正的家长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无法解决。麦启士德讲完故事后,微笑着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难道不是和这三种情形一样吗?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其实,大家都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们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以为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继承人。这个问题之难以解决,就像是那3枚戒指一样,实在叫人无从做出正确判断。陛下您说对吗?”
国王面对聪明机灵的麦启士德,一时无言以对。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含蓄和回避矛盾。知道什么问题最好不回答,真理未必越辩越明,也是一种智慧。
将错就错并不是不追求真理、盲目、错误的表现,而是面对一些社交情形时行之有效的办法。面对一位心怀不轨的人,如果一味的与其辩论是真是假,到头来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遭到反驳甚至恶意反抗。
一位声名显赫的医学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回老家过春节,除夕之夜,家人按照风俗在堂屋搁了两盆预示来年红红火火的木炭火。火烧得很旺,一家人围着火说话看电视,其乐融融。这时,他妹妹感到头疼,身为医生,他马上反应过来,说:“是煤气中毒!”父亲说:“大家都没事,怎么可能是煤气中毒?”他一边开窗,一边强调:“肯定是煤气中毒!”父亲不高兴地说:“就你知道!你是医生!”除夕的氛围一下子就显得有些尴尬。
他感到纳闷:父亲平时不是这样固执的人,今天怎么会不高兴呢?过了很多年,他才醒悟:当他发现妹妹中毒时,开窗或者将她扶到屋外透气,都是必需的,他是在履行一个医生的职责。但当父亲反驳他时,没必要再次强调“煤气中毒”的事实,在家里,他是在生活,不是在求证医学真理。
女人享受人间烟火,食五谷杂粮,需要的是宽容之心,友善之心,需要的是崇善不求真的这份睿智。
社交达人,两面倒又何妨?
你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开朗的,还是内向的?古板的,还是不羁的?果敢的,还是犹豫的?每个女人的性格不同就决定了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球,那就失方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取相于钱,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而当蒋以教育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淖时,黄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中庸性格,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在女人的社交生活中,时常会有这样“中庸”的人出现,有些人对“中庸”的理解就是缺乏原则,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的人是个两面派。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里的中,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最和谐的做事从表现上看来往往很平常、很普通,就像围棋手不紧不慢地下着子儿。平常与普通又常常是持中的结果,就像数学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越是中间区域概率就越大,事件就更平常。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胜于人,就在中庸之道。
荀子也深知中庸之道,他认为,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如果你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进可退、可方可圆,则你的做事就达到了化境,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拥有一个和谐的状态。
我们通常把违心说话、违心做事,看成是一种世故、一种懦弱、一种人格破损和刁钻处世。其实,这是很不公正的。许多时候,它可以是智慧,也可以是一种善良、一种献身。
如果说世界是一个矛盾复合体,那么处在这个复合体中的人,必然会领受许多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物质客体与精神自我的不协调和不统一。矛盾的错综决定了人们在解决它时出现大量“二律背反”。为了外部世界的那些需求,人们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自我的抉择,于是,便产生了说违心话和做违心事的现象。
许多时候,我们在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甚至还很认真。因为慑于压力、屈于礼仪、拘于制度、限于条件,我们进了不想进的门,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礼,笑了不想笑的笑。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随心所欲,但是,世界从来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仅有自身还有环境,不仅有现在还有未来,不仅追求实现自我还在追求安全、友爱和形象。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心愿换取平静、换取尊严、换取良好的环境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你对这种自我背弃并不很乐意。
在社交中,女人不仅要做到让自己开心,也要让自己身边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也开心起来。如果世界因为你的服从和委曲而有了风光,也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当然,这风光也不会无限。如果你处处由别人支配,事事处于无自我状态,把自己规范成一钵盆景,只要别人喜欢、别人满意,自己扭曲成怎么“奇”怎么怪都可以,那就怎么也风光不起来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制度、礼仪、习俗无不作用并制约着你。台湾作家罗兰早有所告:“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整天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他自己所想过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人际间的纵向联络会日趋淡漠,但横向间的联系只会加强。如果你在交际中没有妥协、忍让和迁就的准备,那只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将牵制得你疲惫不堪而无法前进。所以,虽然妥协、迁就都有那种“不得不”的心态,但仍不失为人际间的“润滑剂”。
社交中,很多人都不同程度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作为有所高估,因而,为了保护这样的过高估计,尤其是女人,大多只看到对方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当然,这一多一少,无疑偏离了真实,显然也有了违心的成分。但是,这确实是促成并发展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成功经验。只要优点是存在的,都应挖掘;只要缺憾无损大体或可通过暗示而改正,都应避讳。其实,为了群体和未来我们都有过献身和忍受;为了增强实现目标的合作我们都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为了避开更大损失都有过委曲求全;为了争取人心我们甚至都有过“这样想却去那样做”的经历,都曾扮演过“两面派”。为了融洽和顺利,违心应当得到允许。
欲结交名人,先结交他身边的人
要与一流人物交往,使自己成为一流人物。
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只有与站在顶点地位的一流人物交往,并学习其观念、优点、做法,才能引导自己向上。名流中固然有名不符实者,但比竟大多数人确有本事和才能,倘若能吸取他们的经验和观点中的精华,对你的生活和工作必将大有助益。而与那些远不及自己的人往来,最后很容易使自己落到那些人之后。
结交名流也可能获得更切实的帮助。如果你立志在商界干出名堂来,首先就要想办法接近商界名流,与其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一旦与你建立了信赖关系,他就会考虑:“替这个人找个机会造就人才吧。”如此一来,你的命运可能会大获改观,甚至可能一层层地脱胎换骨,一步步走入名流社会。可能你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有名的人往往有深远的影响力,一句赞许的话就可能使你受益良多。
大家都知道知名人物无论地位、财富都高于一般人,因此,结交知名人物更要讲究策略与方式。与知名人物结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了解知名人物的各种关系是与知名人士结交的基础。
千万别把知名人士当神敬,知名人士也是人,他有各种社会关系,有各种各样的业务工作,也有各种各样的喜好、性格特征。特别是现代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名人的情况,从中你定会了解他们的许多信息。
结交知名人士,你可以从知名人士的历史上认识他,包括他的过去、他的经历、他的祖辈、父辈,也可以从他的亲属、他的朋友、他的子女等那儿认识并了解他。
从知名人士的专业、业务工作上了解对方也是一条好途径。例如商界名士,他经营的范围主要是哪些、次要是哪些,他的分公司、子公司分布在什么地方,这些公司的经营者是谁,等等。
从知名人士的兴趣爱好上了解对方。他喜好什么运动、什么物品、什么性格的人,他喜欢或经常参加什么聚会,他休闲、娱乐的方式有哪些,等等。
总之,只要你先从以上几方面去了解知名人士,总会发现一些与其结识的机会。
攀龙附凤之心大部分人都有,谁都希望有个声名显赫的朋友,一个明星,或者随便什么大人物。如果能跻身于他们的行列,自己也就沾上了荣耀,在别人眼里也就身价大增 了。所以对于你成事来说,用尽办法,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的时候,适当地借助一下“名人”的名气,或许可以让你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当你身边实在没有合适的说客帮忙时,也可以从名人中拉一位借用一下他的地位和声望,充当你与被求者沟通的媒介。
我们这里所进的“名人”,是频繁出现在媒体,曝光在大家面前的,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甚至只要是你的周围,身边的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都可以算作是“名人”,而借助“名人”效应,最主要的就是这个“名”。只要牢牢抓住“名”,巧妙地加以利用,对你事业人生会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只有了解了名人的各种关系,你才有可能设法通过这些关系去认识名人。一定要重视各种关系的作用,即使是名人身边的家政保姆、服务人员,说不定也能替你引见呢。因此你要做个有心人,多动脑筋锲而不舍,就像攀岩运动,寻找到一切可以借助的点,向人生顶峰挺进。要利用各种名人关系,或托人引见,或写信函请转交,或请人推荐等等,总会有成效。
当你获得了与名人见面的机会后,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制造一种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听名人讲座时,你一定要选择一个与名人尽可能近的位置,以便他能发现你,并且一有机会便可搭上关系。
同时,着装要表现个性、特色,使人一目了然。因为与人第一次交往,别人往往是从服饰上得来第一印象。
要针对名人关注的事予以刺激,要尽快发现对方关心、注意何事,找到适当的话题,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刺激对方对自己的兴趣,话语要力求简洁、有独创性,使对方产生震撼,留下较为深刻的第一印象。
有位阿拉伯人名叫艾布杜,本来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就是使用了这种手段,广求于天下,一但求来许多名人做朋友 ,还为自己求来了百万家财。艾布杜在他的签名簿里贴有许多世界名人的照片,再模仿名人的亲笔字,签写在照片底下,艾布杜便带着这几本签名簿浪迹天下,登门造访工商巨子和好名的富翁。
“我是因仰慕您而千里迢迢从阿拉伯前来拜访您的,请您贴一张玉照在这本《世界名人录》上,再请您签上大名,我们会加上简介,等它出版后,我会立即寄赠一册……”
被他拜访的富豪,一看到其中的照片和签名都当代世界的名人时,会有什么反应呢?人都是好名的,尤其是有钱人更爱虚名。因此,多数的人都心甘情愿地签下大名,并提供照片。
还有一些是出于虚荣心,这些名人大多不在乎钱,如果能够将自己的名字与一些他们认为很有名望的人排在一起,对他们来说真是比得到很多钱还要欣喜。因此,他们就会毫不吝惜付给艾布杜一笔为数可观的金钱。
每本签名簿的出版成本不过是一两美元。而富人所给的报酬,却往往超过上千元美金。艾布杜整整花了6年时间,旅行96个国家,提供给他照片与签名的共有2万多人。给他的酬劳最多的2万美元,最少的也有50美元,总计收入大约500万美元。
这个故事中的阿拉伯人正是巧妙的利用了“名人”效应,通过借助“名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那些所谓的“名人”在人们眼里更显得有声望,是具有特殊地位的群体。“名人”的一言一行都颇具影响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大众所效仿的。
你自身有没有可以引起名人注意的良好品质和才华是与知名人士结交的关键。各种关系只能是个渠道,使你能进入名人的圈子,而能不能进一步得到他们的提携、指引、帮助,这就那些追星族一样的崇拜者,在接近名人之后,除了请他签个名,合个影,不可能再得到什么。倘若你是指望名人为你的人生成功助一臂之力,你就得首先在与名人相关的专业上下功夫,几番磨炼后,拿出点这方面的真东西向他们请教,和他们探讨,一旦他发现你是个可塑的苗子或人才,没准会爱才心切,主动为你提供很多宝贵的帮助和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