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印度哲人奥修说,空虚会产生贪婪。他认为,人是不能生活在空虚中的,因为“那是令人恐惧的,……一种魔鬼般的生活。”因此,凡是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人,都会以贪婪为手段来填补眼前的空虚。这说法与贺拉斯的话联系起来,倒可以透视一下贪婪者的心境。贺拉斯说:“贪婪的人必定也是焦虑的,因为他生活在焦虑的状态下,……他也就决不会自由。”可想而知,如果有人凭借职权大行贪婪之道,那么他肯定是一个生活空虚、精神焦虑和内心恐惧的人。像这样的人,眼前的生活都非常难过,更不用说他们的将来了。
曾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埃及故事:
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
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然而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
“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
“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不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它叫贪婪。”小鸟的父亲做了解释。
所以,在此奉劝人们:想要比鸟儿生活得更美好幸福,请您适可而止,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拒绝贪婪。
有这样一个故事:
房子里面有一瓶蜜糖打翻了,有一群苍蝇闻到蜜糖的香味就飞过来了。于是它们就落在蜜糖上大吃起来,当他们吃饱了之后想要飞走时,才发现脚已被蜜糖牢牢粘住,飞不起来了。苍蝇快要断气时后悔地说:“我们太傻了,只为了一点蜜糖却把自己的生命断送了。”“有命其有财,命之不存,要钱有何干?”偏有认死理者,一身扎进钱财和名利之中,钻、钻、钻,耗尽了青春和精力,死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即使有金山千万座,死后也带不走半文钱。
《菜根谭》中说:“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欲望犹如咖啡和美酒,逐渐地侵入人们的内心。选择地狱还是天堂,只在一念之间。赵孝成王的一念之差,便多了长平冤魂;前秦王一招出错,就多了淝水新鬼。战争如此,人生亦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人的欲望犹如烈马,必须有理性的骑手来驾驭。”因此,我们不如把那些劳碌纷争通通都放弃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多享受一下人生的欢乐。
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大米。当地的农民根据这些猴子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们把一只葫芦型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大米,然后就静候佳音了。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有大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它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直到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肯放开爪子。
聪明的猴子把爪子伸进瓶子时,脑子里面想的全是怎么才能够把米吃进嘴里,是大米诱惑了它的思维,一直到危险来了还是仍然“咬定青山不放松”,非要把那些将有可能会断送自己生命的大米送进嘴里才心安。
人比猴子聪明,然而在面对某种诱惑的时候,也往往会失去理智。明知道是个陷阱,却还是不由自主往下跳,总是指望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能进退自如。岂不知在伸手的瞬间,贪婪的欲望就使他注定落入他人设好的陷阱,注定了被设陷阱的人牵着鼻子走。从此失去自由,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轻则弄得狼狈不堪,重则身败名裂,身陷囹圄,悔之晚矣。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要钱的午餐,没有谁会平白无故地来陪你……在很多时候,其实多想几个为什么,就不至于陷入利欲熏心之中,被糖衣炮弹所迷惑。要每时每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笑看风云。“无欲则刚”,丢弃不该拥有的欲望,心就能敞亮。
由此可以看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聪明的脑子是不行的,还必须擅长理性思考,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欲望,知晓是非的观念,认清所处的危险,不贪污非法的钱财。
总而言之,诱惑就在你我的身边不停打转。人生是要经得起诱惑的,最希望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没有烦恼的情况下,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
§§§第四节 欲望太多,心灵贫穷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日。
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带来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海洋。活着的时候,少一点儿欲望,多一点儿快乐,有什么不好?
§§§第五节 学会知足,泰然处事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生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必须是温饱有关。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能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年轻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品茶话人生
贫穷的人只要一点东西,就可以感到满足,奢侈的人需要很多东西也可满足,但是经不起诱惑的人却需要一切东西才能满足。所以经不起诱惑的人总是不知足,他们天天生活在不满足的痛苦中。经不起诱惑的人想得到一切,但最终两手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