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
2916500000023

第23章 得罪人就是得罪事情

孔子在齐国时对齐景公“温良恭俭让”,不得罪人。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1.君子善忍。2.君子无暴力。3.君子对自己很严,对他人很松。

得罪人就是得罪事情

据《论语·学而》: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指齐国)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也?”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孔子去了齐国,他的学生子禽和子贡讨论这件事。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齐国,齐国国君一定会向老师请教治国之道。你说老师会在齐国做官吗?如果老师在齐国做官,是他求的呢?还是人家给的?”

子贡说:“那是老师温良恭俭让得到的。虽然这是老师求的,但老师的追求与常人的追求不一样啊。”

子禽与子贡说的话全部落空,可见他们还是不理解孔子。孔子并没在齐国做官,更没有向齐景公求官。相反,齐景公给他官做他都不干。

不过子贡说到了一点,孔子对齐景公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的。

我们可用十个字概括孔子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刚好是一副好对联。上联讲的是孔子的仁义之道,下联讲的是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仁义之道:

仁——二人为仁,仁者爱人若己。

义——义为公义,公理,义人持律法,在上帝眼中,义人在仁者之上。仁者有爱心,义者有律法。上帝更爱守律法者。

礼——通过敬畏大道的方式勾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是无法勾通的,只有通过规矩才能勾通。

智——智慧并非得之人,而是得之天地。有道者自然有智慧。执着于人事,其智必不深。

信——大道有定时,人也要有准信。孔子说:“人而无信,则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该干什么)。讲信的人事情可以预见,可以操作,不讲信一团麻,一团黑。

孔子中庸之道:

温——温是和气不伤人。温是热度下降,凉度升温,刚刚爽。开水烫人,凉水冰人,温开水最好喝。做人不要做开水,也不要做凉水。

良——良就是良善,善良。“良”字的造字法是会意,即“艮”字加一点。艮,山也。山上加一点,意思是太阳出来了,太阳无私为万物,人也要为众人服务。

恭——恭是谦卑,是敬畏,对人恭敬就是畏道。你连人都不怕,怎会怕神?你连人都不敬,怎会敬畏那大道?首先要谦卑,其次是谦卑,最后还是谦卑。

俭——俭是惜物。我非造物主,我也是一物。造物主有大能,无所谓惜物不惜物。但是作为被造之物,当然不可以自己浪费自己,不可以自己减损自己。

让——让是甘愿为砖瓦,甘愿为大路。大路不被人踩,必不能大。

就孔子不得罪齐景公一事看,这是“温”。温柔敦厚,人不能伤。孔子一般不得罪人,一般来说都是彬彬有礼的。

当然,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甚至是大怒。

孔子一边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一边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又忍又不忍,或说有时忍有时不忍,他能把握这个度,这就是中庸了。

齐景公自己好女色,就赐给了孔子几名女色。孔子于是拂袖而去,但从始至终他都与齐景公保持良好的关系。

总的来说,孔子在齐国,齐景公对他照顾有加,无论如何孔子不会在小事上得罪别人。他忍了。

孔子中庸之道

1.君子善忍。

孔子当初勃然大怒,指着鲁国权臣季氏做的事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但他并不就因此与季氏兵刀相向,而是选择了离开。

忍,不是忍一时风平浪静,而是忍一世风平浪静。

君子善忍,尤其擅长在别人都不能忍的情况下忍之!

忍,缘于自省。你发什么火?难道让你生气的事中没有你自己的错?当然有啦。

忍,缘于尊重他人,甚至尊重对手。《旧约》里说“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新约》里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

孔子甚爱季氏,在他做了鲁国宰相后,依然竭力维护这个头号政敌的地位与利益。

从技术上讲,孔子在搞力量均衡。

从人心上讲,孔子尊敬季氏。毕竟,季氏于鲁国举足轻重,没有季氏就没有鲁国。

2.君子无暴力。

关于这点,我已谈得过多,在《孟子敢于选择自己》一书中我有系统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在此简单讲:暴力不是缘于恨,而是缘于自卑。因此我说“君子无暴力”等于说“君子有爱”,即君子爱自己。

3.君子对自己很严,对他人很松。

齐景公不是什么好鸟,我们从《晏子春秋》上可以看到这家伙做了很多缺德事,但既然他帮助了孔子,孔子就把这只恶鸟当好鸟看。

只要鹰不吃乌鸦,还有时掉一块肉下来,乌鸦就以鹰为好鸟。是乌鸦就做好乌鸦,捕鹰不是你干的事。

当初商纣王无道,而微子、箕子、比干三人对纣王都忠心不改,孔子赞美这三人说:“殷有三仁焉!”就是此意。

并不是周武王之道灭了商纣王之道,而是周武王继承了(匡正了)商纣王之道。

世上只有一道。哪分商纣周武,又哪分齐景鲁昭?

孔子因此说:“齐一变而为鲁,鲁一变而为道。”即此。《礼记》说:“道不可须臾离也,所离非道也。”也即此。

魔鬼的道是道吗?当然不是道。

一谈“道”字,我们就知道是正道,是己道。

因此孔子对自己很严,是严守自己的固有之道。孔子对他人很松,是松开外在之网。

子贡和子禽讨论孔子在齐国的事情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齐国,齐国国君一定会向老师请教治国之道。你说老师会在齐国做官吗?如果老师在齐国做官,是他求的呢?还是人家给的?”

子贡说:“那是老师温良恭俭让得到的。虽然这是老师求的,但老师的追求与常人不一样啊。”

子贡与子禽二人的话全部落空,因为孔子并没在齐国做官。但有一点子贡说对了,那就是:孔子对齐景公确是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不会得罪齐景公,他来齐国是学习,采齐国之道济鲁国之道,变齐国之道为孔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