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2915000000061

第61章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之学习篇(17)

重复记忆法也适用于年幼的孩子,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家长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会对此产生厌恶情绪,因为孩子本来就喜欢重复。同一个故事他可以百听不厌。当然,在重复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变化,比如,边讲故事边做手势,或者边讲故事边向孩子提问题,甚至可以让孩子接着讲或背,以提高孩子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原来是这样,不难记住——理解记忆

我们要让孩子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因为这样去记,既费力,又容易遗忘。

一位同学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孤舟蓑笠翁”这一简短的诗句背出来,但不久又忘得精光。原来这位同学在背之前就没有弄清楚“蓑”、“笠”的意思。后来,同学们提醒他注意到“蓑”是蓑衣,“笠”是斗笠的意思,又把有关图片给他辨认。这时,他对诗句的意思恍然大悟,一下子就能把这诗句流畅地背诵出来了。

原因何在呢?因为杂乱无章的文字无法使人理解,只能靠机械记忆去死记硬背。而有意义的内容则可以在思考理解之后再记,这就容易得多了。

当我们说忘记了某件事情,实际上那也就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事。常有人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其实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以至无法形成记忆。如果能够把所要记忆的事物予以正确理解,它就可以长久地被记忆下来。

理解记忆是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弄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对于需要抽象思维的材料,如学习哲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材料,要想记住它们,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解记忆。

所谓理解,用古语来说,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理解就是在已有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并将新旧条件反射组成系统。巴甫洛夫说过,利用已获得的条件反射就叫做理解。理解就是懂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利用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系统中。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心理学实验表明,理解记忆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大约高25倍。

美国前总统林肯出身贫寒,小时候买不起书,只好去借。只要有人肯借给他,无论走多远的路他也要去。借回后反复阅读,直到完全理解和记住。靠着这种阅读——理解——记忆的方法,林肯积累了大量知识。最后,他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

日本教育界提倡的一句口号是:“要思考,不要死记硬背!”这里所说的思考,首先也是指理解。

训练1:如何实现理解过程。要实现理解记忆,我们首先要了解如何实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要知道分析与综合是理解的实质。

如何进行分析与综合呢?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下面几步进行。

(1)了解大意。当记忆某个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弄清它的大致内容。拿读书来说,先要通读或者浏览一遍。如果是记忆音乐,先要完整地听一遍全曲。了解了全貌才能对局部进行深刻的理解。这也就是“综合”。

(2)进行局部分析。对事物有了大致了解后,就要逐步深入分析。比如对一篇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论据,根据结构分成若干段落,逐个找出主要意思,也就是要找出“信息点”,加以认真分析、思考,以达到能编制文章纲要的程度。

(3)寻找重点和关键。也就是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中所说的“提要钩玄”。找到文章的要点、关键和难点,并弄明白,牢牢记住。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和记住其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内容。正是“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4)融会贯通。就是将所理解和记住的各种局部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思考,全面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加深记忆。

(5)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东西,是否真正理解了,还要看在实践中能否运用。如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就“卡壳”,那就说明并未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解是有具体标准的,一是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解释,一是会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继续深化理解。

训练2:如何做到理解记忆。

(1)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结合,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类和系统化等思维活动,把握记忆材料的含义、范围和结构层次,掌握其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加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和整体结构的把握。

在记忆各种材料时,可以通过思维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理解材料的意义,以增加多种联系和多维度思考,使记忆材料意义更加深刻全面,进而纳入认知结构系统,形成长时记忆。

(2)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找出相同与相异之处,使新材料或融入已有知识体系,或丰富、扩展已有知识体系。学习新知识时,很好地联系已有知识,是理解记忆法的重要一环,个人已有知识经验越丰富,结构越正确,越有助于理解记忆力的提高。

(3)灵活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和方法。针对记忆材料的不同性质、数量和范围大小,及不同学习情境和个人情况,分别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方法,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4)复述程度也能表明理解水平,用自己的言语去解释或复述新知识,能增强理解,有助于记忆。

从理解记忆的四个特征的情况,来衡量理解记忆的运用水平。如果这几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全面、精确、牢固、迅速地提高记忆效果。

首先,既然知道了记忆的这种规律特点,那么在记忆的时候就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理解记忆,在记忆的时候展开积极的思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可以运用理解记忆的时候不去运用,而偏偏要使用机械记忆进行无意义的重复,那可就不止事倍功半,而是相差十倍二十倍了。

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是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要做到真正理解记忆的对象就必须做到:

(1)对识记材料要分析综合,真正弄清事物的意义,概念的含义,所学的内容的精神实质。

(2)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要在运用中重复已经记住的材料,使理解不断加深。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说理解记忆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说只要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呢?这可不一定。对于理解的东西,往往也还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有的人理解了某个学习内容,就以为学习过程已经结束,没有有意识地要求自己记住它们,不再通过重复加深印象,那么,是不可能把学习内容完全、准确地记住的。理解了也需要重复记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总是死记硬背,那真是出力不讨好。不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灰心,应该反复检查他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要记忆的东西。理解一件事,在记忆的感觉上好像在走远路,事实上,它却是培养记忆力最快的捷径。

★眼、耳、手、口齐参与——多感官记忆

人们在记忆外部信息时,必须先要去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个,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觉参加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这种记忆方法的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

有人做过样的实验,用两种方法让三组学生记住十张画的内容,对第一组的同学只给他们说画的内容,不让他们看画;第二组同学只让他们看画,不给他们讲画的内容;第三组学生既给他们看画,又给他们讲解。过了一段时间,检查这三组同学对这十张画的记忆情况,结果第一组记得最少,只有60%;第二组稍多,有70%;第三组记得最多,达到86%。实验说明,学习时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一、原理:充分调动全身的机能。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之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就是说,学习没有经过五官活动,五官不参加学习活动,是学不好的。这说明远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读书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念,用手写,用脑子想,这样才能加强记忆效果。

根据国外科学家的实验和研究,各种感觉吸收知识的比率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健全的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感官器官吸收知识的比率如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 5%、味觉占1%。从记忆的效率看,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只记住15%;单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70%,3天后记住40%;视觉、听觉并用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仍可记住75%。

心理学实验也证明,在相同时间里,第一组学生只是跟老师念一段课文,第二组学生听老师念完后自己念,第三组学生是又听、又念又默写。结果很明显,第三组的记忆效果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一组最差。

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多种感官并用记忆的效用好。这是由于多种感官同时接受知识,就可使同一内容的大脑皮层上建立许多通路,留下多种痕迹,即使某一痕迹淡薄了,还有其他痕迹在,可以使记忆重现。此外,因为多种感官以多维度、多层次的方式感知识记材料,立体地反映一个对象,信息就会通过不同的感觉神经通路传入大脑,起着不同角度的复述、强化作用,从而使印象加深。

事实上,记忆的规律就是这样,动员的器官愈多,愈能记忆深刻。因为同一信息,通过眼、耳、口、鼻、手等器官去接受,使大脑皮层各个相应区域都同时开了绿灯,都兴奋起来,这样它们之间又互相建立了条件联系,联系道路多了,和原有的知识也挂起钩,留下的“痕迹”也就深刻,自然记忆也就牢固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思维,主管语言、代数、逻辑等;人的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主管直观图像、音乐、几何、综合创造等。心理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和医学家斯凯尔研究证明,人的小脑中被称为“下橄榄核”的部位对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

总之,“多通道”记忆法能够动员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受和处理信息,这就好比用五个手指抓东西比用一个手指拿东西效果好得多,道理是同样的。

二、训练:参与感官越多,记忆越深。

1. 五种利用视觉记忆的方法

(1)快照。用想象中的照相机拍下想要记住的物件、人和街牌等。如果是一个数字,那就把它拍大一点,有六米那么高。如果是一个人,那就派他举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单位。

(2)用一张名称标签。当看到一样东西,想象给它贴上标签,签上有价格、型号、颜色、生产厂家等。当你想起这样东西时,这张标签就出现在你的眼前。

(3)用颜色强化记忆。涂上颜色!用不同的颜色来帮助记忆。为什么你要记住的东西非得是黑白的呢?给它们上一点颜色,让它们更生动,更容易被你记住。拿刚才的标签来说吧,想象价格是用红色标出来的,型号是用绿色写出来的等等。记人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灰色的老太太、金色的少女、七彩的孩子等。

(4)找出一个醒目的特征。如果看见一件仪器,那就格外注意它的某个部件,比如一个按钮、一个把手等,同样用夸张的方法把这一部件想象得比平常大。

(5)寻找规律。规律可以帮助你记忆。寻找规律可以更好地记忆。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数字的排列,总有一定规律,找到了这个规律,对记忆有很大帮助。原因是规律代表了事物的本质,排除了纷乱的假象,使事物明了、简化。这要求在记忆时要多动脑筋。比如要记住英文单词MISSISSIPPI,可以记住头一个字母M后,加上一个I和两个S,然后又是一个I和两个S,最后是一个I和两个P,I是结尾的字母。

2. 认识听觉在记忆中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感官了。很多著名的钢琴家都说自己是靠听来学习这门艺术的。他们在演奏时是靠大脑去“听”,这样来记住各种不同的旋律。

在很多情况下,识别声音是很重要的。在某些情况下,听觉比视觉更重要。当然,对失明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主要靠听觉来弥补已丧失的视觉。而对很多看得见的人们来说,他们却忽视了听觉的重要用途。

消防员听到“起火了”这样一声叫喊,马上就知道他有任务了。大脑中,门铃、厨房里的计时器、汽车的警报器、卖冰淇淋的小商贩的叫卖都能使我们的大脑产生反应。同样,在我们的记忆中,可以用一个人的声音作为我们能回忆起这个人的线索。如当我们听到接线员的声音在告诉我们某个电话号码,她的声音会使你记得更清楚、更准确。

同样的道理,正在节食的人通常都会被告知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不该吃,如果能通过医生告诉他这些注意事项时的声音来记忆,他就一定能记得更清楚。

只要开始借助声音来帮助孩子记忆,他的记忆就已经向好的方向发展了。他将发现听觉在记忆的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视觉的作用,而不是要取代视觉。

3. 重视触觉对记忆的辅助作用。就像听觉能起到辅助视觉的作用一样,触觉能起到辅助听觉的作用。实际上,它不仅能辅助听觉,有时还能取代听觉和视觉。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我们什么都看不见,这时就得依靠听觉。但如果什么声音都没有的话,触觉就是我们必须依靠的感官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在黑暗中摸索”。有此种经历的人都对触觉的作用深有体会。

在提高记忆的研究领域中,触觉是与被我们称作“动觉记忆”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动觉记忆是我们最不会遗忘的。可以去问一个年轻的时候学过游泳或骑自行车的老人,他的这种技术即使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练习过了,也决不会忘记。

问一个熟练的打字员键盘上的字母是怎么排列的,他也许说不出来。但是当他打字的时候,关于字母排列顺序的记忆就随着他手指尖的动作跳出来了,根本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回忆。

一些我们熟悉的东西看一眼,或者听见就能辨认出来,像电台播音员每天都说的那些话。而打字、系鞋带这些都是与触觉有关的,他们已经形成了动觉记忆。

用触觉来提高记忆,可以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来练习。比如说,走路的时候既要注意看也要注意听,还要注意手在干什么,这时就把触觉和视觉、听觉联系起来了。

两种靠触觉来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1)去感觉。听到一个陌生的名词或名字时,想象它们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比如,听到丝绸这个词,就会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同样来想象一下听到刺、火、木头、玻璃、雪等等一些事物时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