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07

第7章 方式篇 情感代替理智,一溺爱二打骂三放任(4)

有专家直言孩子太“慢”,是因为家长将成人节奏变成对孩子的要求,忽视了孩子成长阶段的特性。

家长该做的不是逼孩子加快速度,而是自己放松心情,放慢节奏。到底是孩子动作太慢,还是家长太急?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各位家长反思。要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快一点,只有找到他慢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想改变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就要避免一味地责备,而是帮助孩子提高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责任心,教给孩子如何利用统筹方法提高效率、安排时间。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希望完成任务后马上出去玩,但多数父母却会让他们继续做其他练习。由于孩子看不到玩的希望,所以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懂得给孩子适度的任务,留一定的空闲。

喜欢给孩子画框框

有些父母为孩子画框框,定调调,限制孩子的言行,使孩子言行符和父母的意愿。

有的父母反对小孩子趴在床底下玩,总是说:干吗在床底下趴,衣服都弄脏了,快起来。

有的小学生想早点从家走着上学,妈妈说大冬天的天还不太亮,走那么早干什么,不成,再过20分钟走也来得及。

有的学生放学回家就玩,妈妈就说,一回来就玩,哪能这样,赶快做作业。

有的父母对孩子与同学的交往进行限制,只容许孩子同××同学来往,不容许孩子同××同学来往。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型是什么样都严加限制,并且对孩子的穿戴也严加限制。

有的父母对孩子每天吃的东西及其种类都加以明确规定。

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限制,过分干涉式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适应性差,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使孩子无所适从,变得谨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致遇到困难时,常常束手无策,缺乏主见,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对孩子过分表示亲昵

亲昵本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自然的。但过分亲昵会使孩子在情绪上不适当地依恋父母,以致影响个性的发展。如幼儿仍有婴儿的行为;学龄儿童仍保留婴幼儿的态度,说话奶声奶气;父母不在身边时,遇事只会哭。正因为父母如过分表示亲昵,孩子将来会不适应社会。

有些孩子恋父、恋母情结严重,也是由于家长从小对孩子过分亲昵的结果。必须要从孩子的幼年开始做起,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和家庭角色。父母不能过分亲昵孩子,对出现的恋父、恋母情结及时给予疏解,防止在青春期后的情绪冲动和敌对行为产生。

凡事都有个限度,过犹不及,对孩子的教育和养育也是如此,不能过度。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的表现却令人失望。

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规矩

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高兴时对孩子放任纵容,不高兴时又格外严厉,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规矩,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紧张和混乱,从而人为地制造教育孩子的障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父母自己思想混乱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另外,父母双方的意见要一致,父母在家庭中的传统形象是所谓的严父慈母,如果这是指父母意见不同或者宽严不一的话,那么,这种家庭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

对孩子的教育,只要从小抓起,孩子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痛苦。按这样的教育思路,就要对孩子要求严格,家规始终如一。要知道有时允许孩子这样做,有时又不允许,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正如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

家长在家里可以规定3条不可更改的规则。第一条:凡是不该做的事,就是不能做,决无让步可言。第二条:应当使孩子们明白为什么有些事情不可以做。第三条: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同样遵守规定的制度。

掌握不好严格教育的度

惩罚的目的是减少孩子不良行为和举止,如果这种不良行为举止不改变,那么这种惩罚就没有发挥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蛮横任性、不讲理、打架骂人、对长辈无礼、破坏公物的时候。这是因为孩子的感情很脆弱,容易被激怒,内心有种无法遏制的冲动。孩子发怒时什么都忘了,内心被任性所控制。

这时严格的教育是应该的,但有的父母却掌握不好严格教育的度,一生气,就要打骂、吓唬和体罚孩子。而正确的做法是,即便需要惩罚孩子时也要使用以下几种合适的方法:

(1)态度语言暗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他会从父母的语气、音调、表情、态度中觉察出对他行为的不满、伤心和失望。一个爱父母的孩子,会为了重新得到父母亲的欢心和爱,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2)剥夺游戏的机会。如果孩子随便乱扔东西,乱砸玩具,不听劝阻,父母就应该把玩具藏起来,使他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玩玩具的机会。又如在游戏时孩子欺侮了同伴,父母可以禁止他与同伴游戏,直到他觉得寂寞并请求父母允许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说脏话,屡教不改,父母可以通过不让他看电视,假日不带他出去玩、不和他游戏、不给他讲故事、不买已经答应好给他买的玩具和图书等,以示惩罚。

(3)轻打孩子的屁股。在教育中孩子实在不听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父母打孩子的屁股以示惩罚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不要打孩子的脸,或用棍子狠打孩子,这会使孩子感到屈辱而对父母怀恨在心。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对于孩子重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某种惩罚可以改变孩子这种不良行为举止。如果它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可以尝试其他的惩罚方式。父母可能认为威胁、吼叫、责备、打屁股是好的方式。这些惩罚可以发泄父母的怒气,但不是最好的惩罚方式,对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没有长期的效果。

不清楚何时该“打手”,何时该“握手”

在生活中父母的言语、心态、动作会很敏感地传给孩子,形成孩子的能力与性格。父母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对孩子的身教。父母教给孩子的某种事物,固然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教育方式。

在童年期的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暗示教育的影响。这个时期正是父母悄悄用自己的意志激发孩子意志,使他们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但是,有些父母分不清楚什么时候该打孩子的手,什么时候该握孩子的手。

教育专家认为,2岁前要打孩子的手,2岁后就得握住孩子的手。

东西方的教育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异。在西方教育中如果一个孩子,年轻的妈妈是绝对不会迁就他的,先是叱骂小孩,继而打他的屁股,然后,也不管孩子是哭是闹,夫妻俩竟自己吃起来,不再去理会孩子。这同时也是西方的一大教育特色。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母亲的这种行为一定会被理解为冷漠,一定会被谴责。可是在西方这是一种极为正确的教育行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在2岁以前,脑组织尚未成熟与定型,大人对他施以动物性的反复管教,深具意义,而能做好这件事的却只有“管教严格的妈妈”。

所以,在教育孩子中,作为父母必须知道,孩子不会拒绝大人施予的各种方式。在动物性管教期间,孩子大约在2岁之后就会有他自己的意志。这时候,也就是母亲停止做“严于教养的妈妈”的时刻。如果到了这时,仍然无视孩子的意愿,一味要他照着母亲的意思去做,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一番热心教育的工夫都属白费。

孩子到了自我意识形成之后,也就是孩子2岁以后,严厉的妈妈就是一个温和慈祥的母亲,这才是理想的妈妈形象。当然,以后,随着孩子长大,教育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没有什么比不用强制压迫而给予正当动机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了。唯有父母亲用心给予孩子深切的理解,才是正确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