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911700000045

第45章 生活篇 包办一切,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一则新闻,说一位大学新生开学,携带着包括衣服、被子、零食、电脑等10大箱子行李,并且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姨、舅舅、舅妈等7个人负责接送。

长辈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我认为不可取。长期下去,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使其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跨入大学校门的孩子几乎都是成年人了,该有独立的自理能力。每个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长辈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能力的无情扼杀。如果从小到大长辈什么都替孩子做好,那孩子走入社会后会感觉不知所措、迷茫、没有自信。

放开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手,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让他们在自立自主的探索实践中学会坚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莫要用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健康成长。

替孩子把生活的一切想好

“穿上夹克,我们走!”“把带到学校吃的零食装起来。”“去刷牙,然后立刻睡觉。”人们相信,跟孩子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命令他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小的孩子没有预见性和计划性,因此需要父母经常替他们着想。为了让他们学会去适应日常生活,父母应告诉他们现在该做什么,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这种不断的指挥日复一日,一再的重复,成为许多家长根深蒂固的习惯也并不为奇。然而如果家长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这样指挥,总有一天他们会这样来责骂孩子:“什么事都要教了你们才会做!”“你们自己怎么不会动动脑筋?!”“总得替你们操心!”这样的父母会觉得自己像傻瓜一样,为了孩子必须时刻考虑问题的方方面面,以保证万无一失,或者因为连续的差错而很快变得绝望。

替孩子把一切想好,这样做虽然可以替孩子与父母自己免去很多疏忽带来的麻烦,使得日常生活的一切井井有条,但是同时却存在着剥夺儿童独立思考和生活能力的机会。这样的儿童因为缺乏重要的学习过程,而无法享受到由自己独立来作出决定带来的快乐。

总把子女当小孩子看待

据调查,我国现有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责任心。在许多家庭中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玩过的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大人不得不跟在后面,一件一件地拾;孩子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收拾桌子、洗碗都是父母的活儿。

在我国现有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许多父母把无限爱心倾注在子女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在情感上得到的是单向“输入”,都不知如何付出,更不知如何“输出”情感去关心父母和他人,其结果势必使孩子从小失去爱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试想,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怎样维持一个家庭?一个没有集体、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又将怎样做好社会工作呢?

在家中,父母不应该总把子女当小孩子看待,家中的许多事都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如此,将会使孩子乐于帮助父母,进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有些事情属于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可以让他们自己作决定;而另一些事显然孩子可以发表意见,但还没有能力作出决定,这需要家长作出选择并帮助孩子接受所作出的选择。

孩子要天上的星星也给他摘下来

作为父母,不能一辈子都牵着孩子的手。有些家长总爱包办孩子一切,这样使他们形成对父母的依赖,从而丧失了宝贵的独立意识,为他们将来的发展设下障碍。

李女士坐飞机给在青岛某大学读大一的儿子送了一碗馄饨,因为她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哭着说想家,想吃妈妈亲手包的馄饨,李女士说“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很揪心”。李女士家不是那种一掷千金的富裕家庭,因为她这么说:“这碗馄饨花了我一个月的收入,但只要孩子高兴就值了。”这正如俗话所形容的:孩子要天上的星星也恨不得给他摘下来。

可是,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有好处吗?它说明一部分青少年在父母过分的呵护下,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和失败。我们不能说这些学生一定没有出息,但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抗压能力、接受挑战的能力却值得怀疑。这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国家,都不是什么好事情。爱与害之间,只隔着一道小溪,过了这道小溪,爱就是害。

独立生活能力是培养孩子未来独立性的基础。独立性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剥夺了孩子亲自动手的机会

现在的很多家长或认为孩子做事太笨手笨脚了,或担心孩子在做事中损害东西、伤害自己,为了省事省心,他们情愿把孩子的事一手包办了,剥夺孩子的动手机会。孩子学穿衣,系鞋带,洗碗、扫地都由父母来,这样孩子哪来灵巧的双手?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做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好的,你不让小孩尝试去做的话,怎么知道他做得好不好?

这样可能让孩子养成懒惰的性格。父母的样样代做,使孩子什么也不会做,缺乏克服障碍取得成功的经历,从而缺乏自信,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很难在在生活学习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最后,孩子从不亲自做事,就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父母辛勤挣来的钱,他花起来也大手大脚,不当回事。

家长应多费一份心,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从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应该创造机会给孩子去锻炼,千万别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

“我不能让孩子错失任何良机”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错失任何良机。”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各种机会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这种做法也会使你的感情有风险,因为孩子成年之后常常因此怨恨家长。现在不少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将来更有竞争力,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们上更好的小学、中学,参加各种班。如果孩子没有实现预期,这些家长就表现得很生气。作为家长,你是否想过,当你在为孩子创造机会的时候,他是否也已经准备好了?他是否喜欢这个机会?

父母不能一手包办地为孩子提供、创造各种优越的条件和机会,应当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创造机会,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帮孩子叠被,上学前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具,有时经常还被孩子埋怨忘了帮他准备某些学习用具。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这样依赖父母的,他们的依赖性一般来说都和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没有了依靠,孩子就会自己动手开始做了。

马俊峰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高管。在家里,马俊峰这根独苗简直成了“小皇帝”,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父母处处唯命是从,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掉”,娇生惯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小皇帝”一天天长大,却什么事都要依赖父母,已经上四年级了,还让父母背着走。这时候,父母才觉察到了溺爱孩子的害处,这样下去,不用说马俊峰成才,就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夫妇俩决定改变一下爱孩子的方式,以使孩子得到正常发展。应当说,夫妇俩教子观念的转变并不为迟。可是,他们却不该由溺爱的极端走上严加限制的极端。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在父母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力更生能力

我国的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把着眼点放在智力教育与应试教育上,围绕考分转。很多父母把精力主要放在开发子女的智力上,尤其对智力好的孩子百般照顾,有求必应,家里内外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去做,什么心也不让他们去操,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结果,使得一些孩子一天到晚都埋头于书本中,什么家事、国事一概不管,不闻不问。有的孩子虽然圆了大学梦,可是到了学校之后,却因自己不能自理生活而不得不辍学,甚至自杀,以此来求得最终的解脱。这一令人痛心的事实,值得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深思。

在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注意培养教育孩子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非常重要。

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父母苦心的教育下,孩子智力的发展超过了他们的前代人。但是他们受到父母过于无微不至的关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很多本应从小就应当受到的锻炼,却因为父母的包办而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结果不仅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学习上动作也慢,更让人难过的是稍大后由于没有生活的体验不知道体谅父母、尊重父母。

据报道,某幼儿园对大中班近百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90%以上的幼儿正在学习钢琴、绘画、舞蹈;80%以上的幼儿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能熟背唐诗、宋词若干首,而60%以上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

弹钢琴与系鞋带相比,临摹世界名画与穿衣服相比,后者要容易得多。不会弹钢琴,不会画画,对生活、学习不会有多大影响,而不会穿衣服系鞋带,日常生活就可能出问题。何以会有这样的怪现象出现呢?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些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能力素质差一点也无关紧要。

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父母独自走上社会,做父母的能替孩子包办多久呢?孩子终将走向社会,充当社会的一个角色,更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人,而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从小自立、自强、责任感、同情心的基础教育,因此,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优秀的品德至关重要。

不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公益活动

周六一早,黎黎赶紧从家里拿了一把笤帚,就跑下楼,参加到给小区大扫除的活动中。正干得起劲儿,黎黎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回头一看,是妈妈。妈妈小声说:“你怎么这么傻呢?爸爸妈妈都在呢,你还是回去吧,这扫大街太累了。你看你刚穿上的衣服都脏了。你还是回家吧,参加公益劳动也不在一时半会,等你长大了,该会的就会了。有这工夫,还不如回家多练会钢琴呢。”就牵着黎黎的手,硬是把她从人群中拉了出去。

生活中,总是有些父母因为想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或是因为溺爱孩子,怕他们吃苦受累,而不让孩子做家务。

如果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会使孩子不懂得珍惜、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所以,为人父母者要鼓励孩子参加公益劳动,让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为社会奉献的快乐,也能够向他人学到很多东西。

父母如果不能让孩子具备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劳动能力,会使孩子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很难独立面对很多的事情,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

做孩子的后勤部长

曹燕刚到办公室,女儿的电话就从学校追来了:“妈妈,我忘带英语书了,第三节课就得用,你快回家帮我取!”

曹燕只好向主任请假。主任说:“怎么老是听你为了给孩子送这送那的,也太耽误工作了。”曹燕赔着笑脸说:“没办法,这孩子的书包从小就都是我给收拾。现在成习惯了,让她自己收拾就丢三落四,真是没有办法。昨天我不舒服,就没有管她,这不就出问题了。”主任无可奈何地挥挥手:“去吧!去吧!”

如果父母仅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只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而父母往往因为这样的原因,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无形中也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其实,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独立能力的一种不尊重。

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连自己的物品都不会整理,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学习再好、分数再高也没有什么发展。

“我的任务就是保护我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的任务就是保护我的孩子。”的确,家长是一把保护伞,替孩子挡风遮雨。这是种责任,但更多的时候,过分的保护却也让孩子们开始学会逃避失败、失望、惩罚,这一切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当你在用钱让他多些机会时,你是否想过,这是在阻止自己的孩子变得更有承受力。作为家长,应该陪在孩子身边同他一起经历挫败,并一直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保护你的孩子免于失望和失败,那么,你是在阻碍他成长以及削弱其挑战生活的能力。当你的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失败时你才需要介入,并且只是安慰和鼓励,而不是亲自上阵为他解决问题,这样他就能从失败的经历中悟出教训,并慢慢地成长。

为人父母,要特别留意这样的宣言,因为尽管大部分讲这话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他其实是在告诉你,他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经历挫折和任何不好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让你的孩子远离他的孩子,但如果你的孩子与他的孩子比较要好的话,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受他的偏见的影响。

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培养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溺爱所培养出的孩子,就像历史上的阿斗。他在只需享乐无须努力的优裕环境中长大,以致做了亡国之君之后仍乐不思蜀。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

做父母的应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升华为一种正确的有理智的爱,要爱得有分寸,爱得有原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弱化家庭的保护作用,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经受磨炼和挫折,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不切实际为孩子制订食谱

妞妞的妈妈十分注意保养,经常标榜自己的“自然养生法”又减肥、又健康。为了让妞妞也像她一样保持良好的体态,她要求妞妞多吃生食(水果、蔬菜等不需加热的食物),不吃糖果、麦当劳、膨化食品和油炸食物……每当妞妞的眼睛在各种诱人的美食前游移时,妈妈就开始教育妞妞:吃糖果易损坏牙齿,快餐是垃圾食品,膨化或罐头食品中含有防腐剂,油炸食品易使人发胖。尽管如此,妞妞还是经常背着妈妈偷吃那些“红牌食品”,为此常遭妈妈的训斥。